姚虹聿
英国柴郡农场大力推进碳减排计划
近日,英国农场开展训练牲畜“如厕”的新项目,引发人们关注。这是英国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的组成部分。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英国柴郡的农场从新西兰引进一项新的研究成果——“牲畜如厕训练法”,让牛羊等牲畜学会在特定的场所排泄。这个针对牲畜的新奇训练项目在当地引发热议。
牲畜尿液和粪便中产生的一氧化二氮,属于加剧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还会引发人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另外,牲畜尿液中的硝酸盐还可能污染地下水,威胁人类健康。为此,英国农场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对牲畜的排泄物实施快速处理,以达到减排有害气体、液体的目的。
“牲畜如厕训练法”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林赛·马修斯教授的团队开发。训练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人员把牛关在特制的厕所中,直到它们排泄。然后自动喂食器会给牛送上美味——用水稀释的蜂蜜加上大麦,再打开门让它们出去;第二阶段,把牛所处的空间放大——厕所加上一段约4米长的走廊,走廊尽头的门关闭。如果牛在厕所里排泄,它们就能得到美食;如果它们在走廊上排泄,喷洒装置就会启动,对牛持续喷水3秒钟——虽然可以清洗身体,但这种体验对于牛来说很不舒服;第三阶段,研究人员打开走廊尽头的门,给牛提供更宽敞的活动空间。它们会继续得到奖励或被喷水,取决于其是否在厕所中排泄。实验证实,这套方法能成功教会5个月大的牛使用“定制厕所”。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环境问题一度备受关注,曾发生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为应对气候变化,英国国会早在2008年就通过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气候变化法案》,设立个人排放信用电子账户,设定排放信用额度。该法案使英国成为全球首个为温室气体减排建立法律规制体系的国家。英国也是第一个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的发达国家。
英国农牧业积极推进减排计划。其主要途径,一是实施碳汇项目,即通过“林地创造资助计划”增强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能力;二是加大力度减排——“牲畜如厕训练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引入英国农场的,可见英国减排力度之大。
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的减排实践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欧盟委员会为提升产品循环利用率,于2020年3月11日开始实施“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对包装、建筑材料和车辆等产品的可回收物含量等提出强制性要求。英国虽然已经“脱欧”,但仍与欧盟同步发展“循环经济”。二是采用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技术,包括碳收集及储存技术(CCS)、生物燃料发电技术。英国于2018年启动了欧洲第一个生物能源碳捕获和储存试点项目。这类设施成本高昂,目前其他国家尚未投入应用。
德国堪称欧盟减排计划的领军者。其减排法律具有系统性,涵盖建筑、交通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
早在10多年前,德国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长期减排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如2008年颁布实施的《德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1年颁布实施的《气候保护规划2050》等。
在此基础上,德国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联邦气候法》《可再生能源优先法》《气候保护法》及《国家氢能战略法案》等。其中,2019年11月15日颁布实施的《气候保护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德国的中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30年时,应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1990年时减少55%。为进一步落实具体的行动计划,德国政府于2019年9月20日颁布实施《气候行动计划2030》,对各个产业部门进行了明确规定。
德国的建筑行业推行“绿色建筑”理念,通过构建“绿色建筑”来最大程度地利用建筑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建筑”理念的推行方式有两种:评价体系和节能标识。在评价体系方面,德国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估方法(BREEAM),完成BREEAM认证的建筑已超过35万幢。2020年,德国在BREEAM的基础上推出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方法(DGNB),并为建筑物核发“能耗合格证明”,即节能标识,标记其能源利用效率及耗材的等级等。
在交通运输领域,德国通过数字技术建立了统一的票务系统,大力投资140个关键运输项目。德国还积极参与欧盟国家共建的全球首个货运无人机网络和机场,以降低碳排放量,节省运输时间和成本。在限制乘用车碳排放方面,德国出台了严格的法规,下调境内新销售乘用车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上限,对不达标者处以罚款。
在调整运输结构方面,德国积极推广减排交通工具及基础设施,并采取正向激励政策。例如提高电动车的购车补贴,出台先进车辆贷款支持项目,对零排放的全电动车型免征增值税,等等。
北欧国家在“零碳排放(碳中和)时间表”中都比较靠前。挪威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瑞典计划到2045年实现零碳排放;芬兰计划到2035年实现零碳排放。
北欧国家的减排途径包括减少农牧业生产碳排放、反对农产品浪费、减少废弃物等。欧盟计划于2024年出台有关农牧业生产和垃圾填埋的新法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和废弃物。在欧盟的监管框架下,挪威和芬兰都制定了《从农场到餐桌战略法案》,要求农场主在生产中推动减排,并要求国民节约粮食。
据芬兰《图尔库新闻报》报道,虽然北欧各国在农牧业减排方面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审慎观之,相关低碳化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其达成零碳排放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有待验证。
除了农牧业减排,2018年初生效的瑞典《新气候法》为减排制定了长期目标,包括到2030年实现交通运输部门减排70%。瑞典还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政府的义务:着眼于气候变化,根据减排目标制定相关政策。
芬兰制定了完备的碳税制度,涉及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倒逼各个行业实施绿色转型。碳税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如果某国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特别关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位居“零碳排放(碳中和)时间表”顶端的并不是在技术上占优势的国家,而是以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南美国家乌拉圭。该国政府计划在2030年实现零碳排放,从而成为“全球减排冠军”。而且,该国并没有为碳减排制定特殊的法律和行动计划,在碳减排竞赛中实现了“躺赢”。
据阿根廷《科尔多瓦午报》报道,实现零碳排放的经济体基本上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二是GDP增長处于较缓慢的阶段;三是加速减排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小。
一个经济体的碳排放量越过峰值呈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所以,比较富裕且经济增长不太快的国家,适宜推行大力减排的政策。
另外,加速减排必然会对包括能源来源和构成、第二产业、交通、城市管理等多方面提出结构性转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减排成本增加。因此,减排对产业结构影响较小的经济体,更适宜快速减排。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转变已经完成,或者在可预见的时间周期内无须进行二次转变的国家,尤其是人口和经济规模相对都不大的较发达国家,实现零碳排放所面临的挑战相对较小。
乌拉圭恰好符合上述条件。温带气候让该国几乎被草原和森林覆盖,农牧业非常发达,经济增长缓慢但稳定,减排对于其经济结构的影响很小。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