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在苍茫天地间

2021-12-23 23:19次仁罗布
西藏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藏诗人诗歌

次仁罗布

《山海间》的最终定稿电子版收到后,灯光的映照下在电脑上阅读,时间仿佛被静止了一般,思绪和精力全被文字所箍住,走进了诗人构织的世界里。

当读完“雪下了一夜,万物耷拉着眼皮/扫雪人像清晨的一个盲点/有个声音说:你走,虽然你/不知深浅,用的/也不是今生的第一行脚印”(《雪的吟哦(二)》)时,内心被一阵击痛。久久望着电脑屏幕,心里在寻思为什么会这样?是这些诗歌蕴含的能量让我内心引发了触动,很久没有被诗歌感动过,但这次是一个例外。我想《山海间》这本诗集是近十多年里,西藏高原收获的最好的一本诗集,也是今年中国诗坛的一个重要惊喜。

一个海边出生、长大,中年时选择到西藏高原来,且一待就是九年援藏,住在西藏海拔最高之一的申扎县,精神与肉体需要承受的不仅是严寒与海拔的高度,更有与亲人分离的种种苦楚。但陈人杰心里装着对诗歌的爱,在这样严酷的环境里,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进去,尝试着走进西藏文化的内核里,在江南与高原自然环境之间发现诗性的美和生命的真谛。正因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与探索,使他的诗歌有了很强的个人标签,诗歌的内蕴也显得更加地丰沛和有张力。后来,诗人因热爱这片高天厚土,把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了西藏,留在了这里。他用诗歌抒发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他行走在西藏旷远的羌塘草原上,穿梭在藏东红山脉之间,彳亍于雪山林深的尼洋河畔,飞奔在青稞飘香的雅鲁藏布江畔,久久伫立在荒芜苍凉的阿里三围,在这片苍茫的天地间寻觅诗性与神性,叩问生命的真谛,让自己从一名外来者,蜕变成为“原住民”。这种转变历时十多年,他也从他者变成了高原上的一员。

令我惊喜的是,《山海间》这部诗集的编排可谓独具匠心,它的卷一是从青藏高原写起,将西藏广袤大地上的山川、湖泊、草原囊括进去,化成了诗人笔下的一行行诗句,这是从世界最高的海拔入手,也既诗集名字里的“山”;“间”写的是动态的当下和诗人与妻子、儿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这动态正是当下西藏高原上正在发生的那些深刻变化,与时代紧密相连,将怒江边小村庄的嬗变刻成了诗行,让过去与现在存活在音律里;诗人在《与妻书》里深切地表达了夫妻分居多年,遥相思念,当他满怀理想、使命、责任时,却同生活伦理中的忠孝、尽责、义务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那份对妻子的爱、愧疚、自责在字里行间流淌,更有作为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和宏伟远景,如:“在高处所得的月光更多/却无一缕送你/请原谅,这白银的皎洁/由风雪炼制,让你承受凋零”,或“噢,我一直不知道有另外的旅车/另外的颠簸。在那里/甚或到老,我用掉了一位女子/一生的光阴……”这是多么彻肺心痛的诗句啊,也是他深沉情感的表达。他既然选择了理想,只能坚守初心,勇往直前,“啊,风把我吹向世界之巅/生活,则冲向事件深处/但那时,只是想一双手捧来星辰/尚不明白高处的汹涌、和它/无边、沉缓的心/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这虽然是他的个人情感的宣泄,又何尝不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历届援藏干部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个卷二承载着整部诗歌最强大的生命力,也是这部诗歌的最高音部分,它的蕴含最为丰饶,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卷三的内容是关于“海”的内容,是关于故乡、亲人的叙事,是一种喃喃的细语,真情、伤感却不乏温情。整本书的诗歌内容编排是从最高处,渐次转递到海平面的最低处,最后这山与海融为一体,将祖国的最西南边疆与最东边的大海相连,完成了一幅大中华的版图,窥见到了诗人内心的那份挚爱与至纯,让人阅读完印象极其深刻。

关于藏地的叙事,诗人总是很隐忍,卷一中的63首诗,写得都极短。初读时容易一眼掠过去,文字底下掩藏的情感与内蕴却埋藏得很深。只有第二次、第三次地读,你才能体会到诗人的那份炽烈,诗歌文字的张力与魅惑这时才显现无遗,诗歌的美学也可能就在于此吧,让人越嚼越有味道。如《月亮邮戳》:“玉麦,九户人家的小镇/扎日神山下,隆子、卓嘎、央宗姐妹∥九户人家,九支摇曲/九个良宵,九座雪峰是快乐的孩子/大经轮叶片转动/九个星座是感恩的泉涌∥春风吹开雪莲花的时候/我给你写信/信封像雪一样白/上面盖着月亮邮戳”。谁能读懂这首诗背后的深刻蕴含呢?我们阅读这首诗时,会被这首诗的文字与意境、意象所牵动,却忘记了这是西藏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将会被载入到史册里。2017年10月初,西藏山南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和央宗两姐妹给习总书记写信,28日他们便收到了习总书记从北京寄来的回信,这封回信不仅震动了整个西藏,在全国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响彻整个西藏高原。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一个叫桑杰曲巴的老人和他的两个女儿央宗、卓嘎,为祖国坚守玉麦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平均海拔3600多米,交通闭塞,有半年的时间是在大雪封山中,与外界隔绝着。但他们怀着满腔对党对祖国的爱,在这里痴痴地守疆固土了50多年,“三人乡”成为了一个佳话。诗人的高明在于,并没有直冲主题,而是按照诗歌的规律,从小处入手,呈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含蓄与委婉中,让我们一次次重温这件重大事件,以及它的深远意义。诗歌太直白了,便失去它的韵律与美感,诗歌写得隐而不发,却能营造出无尽的想象,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九户人家、隆子、央宗、卓嘎,足以把这件事情表达清楚;又如《岗巴》,“藏西南,高原上的高山/金丝黄贡菊,艽野,冷凝的庇护/弹性的乳房∥雀姆亚青,父山;雀姆雍青,母山/干城章嘉,是远走锡金的子山/蓝天上娇嗔欲滴的雪乳/供晚归的岗巴羊吸吮,娇酣半边雪域银轮”。陈人杰本来可以把历史事件拿出来作为诗歌的素材,可他却故意避开这些,从岗巴的海拔、特产写起,将落定的尘埃不再掀开。但岗巴作为标题时,诗人的脑海里一定激荡着一百多年前藏人第一次抗英的隆土山之战,以及后来荣赫鹏带着现代化的枪炮,率领英军从锡金进入,侵占岗巴宗达半年之久,逼迫清政府和噶厦地方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劫掠众多牦牛和羊子,这些重大事件诗人却选择了沉默。这种缄默并不意味着忘却,雀姆亚青,父山、雀姆雍青,母山、干城章嘉,昭示着那段被蹂躏被践踏的时光。诗人用一种轻盈的诗句,将沉重掩埋深藏。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露出海平面的只是冰山的那一部分小角,庞大的、深沉的却一直被掩埋在大海之下。再如《石头在吃草》,“石头在天上吃草/草,要吃掉石头剩在人间的山脊∥申扎的早晨是光线的神殿/一群牦牛来到草场/来到神留下的大厅”。初读我们会被这首诗绮丽的想象所折服,被一种画面感动容。其实在申扎县待了九年多的诗人,对那里的历史文化烂熟于心,他却再一次选择了几个意象来表现申扎。“光线的神殿”暗指的是古老象雄文明中,申扎的那仓部落所拥有的地位。在藏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文明,古象雄文明和雅砻文明,象雄的文明中心在阿里三围和申扎、文部、丁青(昌都)一带,这个文明时间久远,并产生了苯教,申扎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后来,这块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叫昆氏的家族,这个家族经过荣辱兴衰,后来迁往西藏的西部,这些后裔当中的昆贡觉杰布建立了一种教派叫萨迦派,传递到他的第四位教主萨迦班智达贡嘎坚参时却完成了西藏纳入元朝版图的壮举,从此西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诗人没有明着写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却让我们在短短的五行诗里,若有若無地触碰到了这些历史的脉络,让我们再次感怀时光的荏苒,历史的沧桑。《吉隆沟》是尼泊尔公主从那里入藏,嫁给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诗人却只用了吉隆沟,一道冰凉的水墨,留下了许多咀嚼的东西。还有《慈觉林》《亚东》《曲登尼玛》等都有一个很深沉的故事,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这部诗集里也有许多关于西藏的山与湖的诗,只要是藏族人都知道每座山每个湖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诗人却不再沉溺于这些故事当中,而是用当下诗歌所追求的意象来化成诗行,从而让这些藏地元素的诗歌跃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和境界。

卷二中的《山海间》《光的谱系》写的正好是驻村搞脱贫攻坚和易地搬迁,这样的内容诗,容易落入颂歌或离开故土之后愁绪的叙述窠臼里,令我们欣慰的是,诗人避开了这种俗套,而探寻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种经验对于其他诗人是非常有裨益的,它符合诗歌本质,又不失正能量的传递。

我不知道是西藏成就了诗人,还是诗人成就了西藏,或者是相互成就吧。诗人留在西藏,其间他的诗歌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国内诗坛声名鹊起。是西藏的山川和正在发生的巨变给了他灵感,使他的诗泉蓬勃欲出。

《山海间》这本诗集在诗歌的意境、语言、画面感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达到了较高的文学成就,更期待诗人行吟在苍茫的天地间,引领西藏诗歌走向更大的辉煌,让西藏的诗歌在中国诗坛闪耀。

责任编辑:赵超

猜你喜欢
西藏诗人诗歌
都是西藏的“错”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