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韧性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2021-12-23 08:27路玉洁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1期
关键词:韧性营造雨水

路玉洁,谌 多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1 韧性景观概述

“韧性”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大致可以理解为2种含义:一是弹性,即受到外力之后可以反弹并恢复正常状态;二是受到外力侵入后不会再反弹,虽然受损但没有断裂。所以“韧性”包括对于外界变化的抵御和自我恢复能力、适应和吸收能力、转换和学习能力。将“韧性”这一概念运用在城市景观规划建造中,能够使城市环境在变化和自然灾害面前变得更有韧性,具有为各种困境做出相应准备、反应和从中复苏的能力。

韧性景观旨在将人工环境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中,将飓风、旱涝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界的干扰和未知的客观因素视作景观的一部分,在自然界的干扰中保持动态和生态平衡,提升场地的多样性、稳定性、连通性,以适应未知的自然灾害。

2 韧性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

近年来,景观营造和绿化效应在城市建设中受到政府和行业的高度重视,人们向往生活在优质的环境中,然而随着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出现,一些城市中现有的传统的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也被极大削弱。而韧性景观对于受到自然界突发性灾害后的环境恢复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新时代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保障。将韧性景观这一理念应用于城市景观营造中,可以构建拥有高稳定性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系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3 城市韧性景观营造方式

3.1 韧性景观设计要点

1)韧性景观包括传统景观所不具备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两大方面,抵抗力通过主动抵御扰动的影响,保证环境不突破自身稳定状态的临界值而受到损坏;当突破临界值后,恢复力使环境能够重新恢复至某一稳定状态,可能是原稳定状态,也可能是新的稳定状态。根据灾害发展的时间维度,抵抗力可以理解为主要作用于灾害前和灾害中,而恢复力可以理解为主要作用于灾害发生后。

2)相较传统的景观营造,韧性景观更加尊重自然,在保障自然底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高效的发展路径。在规划方面,韧性景观更具有超前意识,需要准确辨识未来城市的主要发展情景,对未来不确定的扰动要有预判性。韧性景观在传统的景观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广泛应用多样性、多功能性、冗余度、模块、多尺度网络和连通性等原则。

3.2 韧性景观中的雨水处理措施

目前,人类建造的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如堤坝、水闸、排水管网等都是刚性、静态的,在应对不断变化且不可预见、未知的新环境问题时难以保持出色的表现。为有效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设计是实现韧性景观的关键途径。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发展,已在一些地区城市系统和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建立“韧性”这一概念的研究框架。在城市中营造韧性景观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思维。而在城市雨水收集处理方面,屋顶花园和雨水花园符合韧性景观的营造策略。

在城市建筑内修建的屋顶花园可以减少总用水量,缓解降水量多的极端天气给建筑排水造成的负荷,有平衡环境系统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减少热岛效应,而且花园般的氛围有利于提升整体环境风貌,创造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场地坡度<12%,与周边建筑距离>3m,且距有地下室的建筑>9m的地方修建雨水花园,使地表径流进入花园水景系统,补充地下水,超出雨水花园设计吸纳能力的部分则被导向雨水收集工程设施,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循环利用。在韧性景观的雨水花园建造中营造合理的土壤渗透率是关键因素之一,最佳的土壤组合为50%沙土、20%表土、30%复合土壤,客土移植时最好移除0.3~0.6m厚的土壤。

提升城市排水系统,应优先考虑借助自然的力量排水,有地势的场地要做好引流排水处理。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注重雨水截留处理,建造高低不一的雨水截流墙。距离居民活动区较近的地方筑成低矮的雨水截留墙,以应对平时积水量小的正常天气,避免路面积水对人们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不便。在距离居民活动范围较远的场地设计较高的景观墙,可以阻拦积水,兼具美观性和艺术性,减少突发性暴雨等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中引入透水地面,人行道、停车场铺设渗水路面是相对前者来说更容易实现的韧性景观处理方式之一,雨水透过地面铺设的渗水砖渗入地下,在暴雨来临之际通常可以储存一段时间的雨水径流,能够缓解雨水工程系统压力,在洪涝灾害中提升城市韧性(见图1)。

图1 城市韧性景观中的雨水处理构造示意

3.3 韧性景观中生物滞留洼地的营造

尊重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原生植被,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在自然化和人工化之间掌握好尺度,是韧性景观设计中亟待思考的问题。在地势起伏的环境中应注重生物滞留洼地的营造。在浅槽洼地里培养多样化的动植物生命,拦截暴雨冲刷的泥土,渗透和净化雨水(见图2)。在深洼地的生态蓄水池中,覆以芦苇、菖蒲、水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泽泻等水生植物,可在景观中营造小气候,提升韧性,抵御极端天气对环境的影响(见图3)。

图2 浅洼槽生物滞留系统构造示意

图3 深洼槽生物滞留系统构造示意

景观植物配置注重选择原生和非侵入性植物。鉴于耐寒区植物种群的快速变化,本土种植的概念不断演变,维持多样化的种植系统,整合野生和本地植被兼顾的种植策略受到重视。本地原生植物与大多数外来植物相比,可以更好地保持水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从而节约水资源。在养护过程中只需最低限度的人工维护,最大程度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剂量,原生植物有助于恢复自然栖息地生态,提高景观的整体生态韧性。

4 结语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很多城市面临着自然灾害等一系列未知风险,需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以韧性景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对韧性景观这一概念及其在城市中的营造策略进行分析,针对提升城市景观韧性和抵御自然灾害提出有效的设计营造方式。由于韧性景观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和气候变迁的大环境背景下具备可应对的策略,对于外来风险有适应、缓冲能力,可将城市受到灾害后的影响程度化解到最小,故发展更加节约、有效、健康以及具有韧性的绿色建设,探索城市韧性景观的营造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韧性营造雨水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农事 雨水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