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需求导向下北京国际人才社区空间构建

2021-12-23 08:2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圈层外籍社区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赵 爽

1 研究背景

1.1 战略背景

2014年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坚持“四个中心”,要求进一步推动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2017年,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进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与国际接轨的宜居生活环境”。2021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十大工作重点再次强调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1.2 北京国际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从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高度来看,首都发展和建设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国际人才。据统计,目前北京的外籍人口比例低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外籍人口占比。

在2020版《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北京国际人才增长速度在全球155个国际大都市中位列第一,但国际人才的“留住力”仅排第114名。让国际人才“留下来”是北京势在必行的发展目标。

2 国际人才的概念及分类

国际人才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

本文将国际人才分为3类,分别为外籍人才、海归人才、本土高层次人才,3类人群在数量上呈明显的金字塔形,如图1所示。通过人才技术职业特征进行更细致地分类,外籍人才可分为外籍研究型人才、外籍管理型人才、外籍实用性技术人才;海归人才包括旅居国外的华人人才、学成归国的留学人才;本土高层次人才主要为本土企业高管及本土创新技术人才。

图1 国际人才划分

3 国际人才现状居住特征分析

3.1 外籍人才

外籍人才在北京的居住地呈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可分为使馆聚集地、企业聚居地、高校聚集地(见图2)。

图2 国际人才现状居住特征

1)使馆聚集地与使馆分布紧密联系,是外籍人员较密集的区域,该区域便于外籍人员与母国联系,能提供更便捷的国际服务。如日本使馆区附近有大量的日资公司,因此也散居数量较多的日本外籍技术人才。

2)企业聚集地呈现明显的产业特征,海淀区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有许多从事IT行业的印度人,亦庄经济开发区则有很多德国的汽车制造产业人才。

3)高校聚集地主要在海淀区五道口附近,邻近众多高校,且外籍人才年龄结构呈年轻化,多为毕业的留学生,在该区域往往停留1~2年后,向其他外籍人员聚居区分散。

3.2 海归人才与本土高层次人才

海归人才、本土高层次人才与外籍人才相比,其居住地域无明显特征,但在人才构成的性别、从事行业等方面呈现一定特性。以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为例,为吸引国际人才,同时对亦庄区域的高层次人才进行认定,亦庄经开区启动“亦麒麟”人才计划,纳入该计划的本土人才、海归人才人数较多。

本文统计研究“亦麒麟”计划中的528人。调查发现,人群在性别分布方面,男性为389人,女性为139人;年龄分布方面,以中年为主,41~50岁197人,51~60岁209人,合计占比超过76%;从事的产业分布方面,33人为公共服务人才,其余495人为产业人才,主要从事生物医药(250人)、电子信息(126人)、制备制造和汽车(68人)、新能源与新材料(31人),文化创意及其他产业类别(20人)。

该类人群特征画像可概括为40~60岁的男性产业人才。研究人群多邻近工作地居住或选择30min通勤可达的温榆河周边居住,对于居住品质及服务配套设施有较高需求,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及医疗资源。

4 国际人才居住空间需求研究

4.1 生态宜居的环境空间

国际人才多从事脑力劳动,其对于居住生活空间的基础要求是利于休息,可调节身心、缓解疲劳。健康宜居的生态环境是国际人才社区的必要条件,健康安全、生态宜居的环境空间能为居住者提供休闲放松、亲近自然并可提供锻炼身体的室外空间,满足国际人才的基本生活需求。

国际人才对于住宅的类型和面积需求并非追求极致,相较Townhouse等住宅产品,他们更愿意选择购买经济性和舒适性高的小高层住宅,单身人士多选择面积100~150m2的住宅,家庭人口3人以上的一般选择面积150~200m2的住宅。

部分国际人才以租房形式居住,租金是租房人群考量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2万元/月的租金为分界点,选择2万元/月以内的多为国际企业中层和一般技术人员,选择2万元/月以上主要是企业高层,这也与企业内部住房补贴情况吻合。

4.2 交通便捷的通勤空间

由于国际人才业余时间较少,在消费、出行、服务等方面追求短时高效,在北京地区大多国际人才的出行交通是私家车和地铁,也有少数国际人才享受私企配车的待遇。国际人才在居住地选择上希望有较高的可达性,能尽量缩减和节约通勤时间,以便投入更多具有创造性和价值的工作。数据显示,67%的国际人才能承受的通勤时间在20min内,考虑到私家车出行情况,通勤距离应在10km内,选择地铁出行时可将通勤距离适当扩大。

4.3 品质高效的服务空间

国际人才认为社区周边的服务空间不仅要功能齐全完善,而且由于其重视子女的学前教育、医疗及健身等,应配备高标准的教育设施,各类综合、专科医院及相关心理咨询机构等,篮球馆、体育馆及各类体育设施。社区内部的服务休闲设施应包含如餐饮类的餐厅、茶社、咖啡厅、酒吧,文化体验类的艺术馆、图书馆,康体健身类的健身房、游泳池等设施。

除物质空间环境外,国际人才较关注物业管理等软性服务,超过68%的被访者会选择知名物业,单身的国际人才更倾向于管家式物业。高端物业服务对国际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在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方面,除安保、保洁等一般性物业管理外,国际人才提出更多的物业服务需求,如钟点工服务、外语沟通服务及商务中心服务等。

5 国际人才社区模型构建

5.1 空间发展策略

在国际人才社区的空间构成中,人的需求是应考虑的首要要素,个体居住者均应充分感受到被关注和被满足,居住者的归属感、认同感及参与性成为考虑的主要要素。成功的国际人才社区空间模型构建伴随国际人才需求的满足过程,这一过程中多种需求要素会被综合考虑。

本文将需求归纳为4类,即生活需求、归属需求、认同需求及参与需求。生活需求包括居住本身及附属的商业服务配套,居住环境满足国际人才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住房需求中设置可变住宅空间,以适应不同人群、种族的特殊生活习惯,辅以必要的服务配套设施。归属需求则通过独特的服务配套体现,如国际品牌商街,国际模式的幼儿园、社区服务、卫生服务、适老服务。认同需求某种程度上表达为对社区的满意度,如国际文化设施(美术馆、剧场),国际休闲设施(酒吧、居酒屋、咖啡馆等)。上述类型的功能可提升国际社区品质,参与需求通过充分的交往空间实现,如开放式公园、体验式都市农场及满足不同文化需求的庆典广场等。

从需求的物质形态看,生活需求表现为物质化形态,而归属需求、认同需求及参与需求则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结合土地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建立圈层式空间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圈层式的空间结构

5.2 圈层空间构建

在社区规划空间方面,国际人才社区有其空间的边界以及土地的物理属性,一方面要减少周边用地对国际设施产生的外部负效应;另一方面要将社区内部的正效应最大程度放大及分享。圈层式空间结构布局模式如图4所示,基于此被提出国际人才社区的设想如图5所示。

图4 圈层式空间结构布局模式

图5 国际人才社区效果

5.2.1 复合居住圈

在国际人才社区圈层模型构建中,居住是最重要的功能,综合分析国际人才的不同年龄结构及生活阶段,可将居住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式的居住生活,要求有安全、稳定的社区环境;另一类是个体的居住生活,其居住空间往往是短期的,对便捷生活的要求较高。这两类居住形式以复合布局方式构筑于圈层的最外围。

5.2.2 多元生活圈

公共、服务、设施是多元生活圈层的要点,在保障基本服务功能的同时,提供多样化服务,满足社区人群的多样需求。这一圈层既可“成环”又可“成街”,邻里之间多样化的生活和交往也在此区域展开。

5.2.3 乐活社区圈

乐活社区圈是功能复合的空间区域,在此圈层中,更多体现城市复合功能的新发展趋势。从土地功能到建筑功能的复合,将引导人群进一步融合发展,营造一个契合国际人才的多元构成模式,打造和谐多样的包容社区。

5.2.4 中央活力核

中央活力核构筑理想的社区中心区,包含为多元文化交流提供场所的庆典广场、提供种植空间的都市农场、类海外绿化环境的中央草坪及与社区商业紧密结合的商业广场4个功能完全不同的板块,构筑最具活力的社区中心。

6 结语

国际人才社区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社区,而是居住、产业、商业等不同功能版块的有机融合,通过各种城市功能空间的互融互通,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人才在此交流碰撞。从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和适应生活过程中最实际的需求出发,创造“类海外”环境,增加其“归属感”。

猜你喜欢
圈层外籍社区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社区大作战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3D打印社区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