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空间氛围研究

2021-12-23 08:27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庞云月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甬道道统讲堂

文/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李 章 庞云月

0 引言

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是理学先导“洛学”思想传播的重地,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依山傍水的选址、严整有序的布局、礼乐相和的空间均对当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依山傍水的选址

我国古代书院对选址极为讲究,多依山傍水,师法自然。素有“天下四大书院”之称的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其选址均为风景优美之地。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前有流水潺潺,后有松柏蔽日;岳麓书院地处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倚山而瞰湘江,尽览壮美山川;应天书院旧址在河南商丘睢阳古城内,现址在商丘南湖风景区的湖心小岛上,环境优美;嵩阳书院地处中岳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背山面水,山环水绕。

2 严正有序的布局

嵩阳书院整体布局分为南北两大区域,东西两部分(见图1)。南北可分为自然和建筑两大区域,两大区域面积相当,南北距离相近,南区以树木花草等自然环境为主,少量牌楼、石像、碑亭等建筑小品点缀其间,营造出相对肃穆单调的空间氛围。作为进入书院的前导空间,其可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使儒生进入书院之前,走过这段相对单调且漫长的道路,忘却外界喧嚣,心灵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图1 嵩阳书院平面布局

北区后半部分以建筑为主体,以墙、廊、房等建筑主体围合出布局严整、秩序分明的建筑群,并以花草树木点缀其间。此部分建筑布局紧凑,房屋密集,庭院尺度适宜,较前导空间部分,庭院显现更加近人的生活尺度。

南北两区域主体各异,由山门院墙明确分割,同时由同一条完整的轴线相互联系,环境轴线是建筑轴线的延续,建筑轴线是环境轴线的强化,二者相辅相成,将建筑与自然紧密联系,同时保持各自鲜明特色。其中北区建筑群东西又可分为2条并列且相对独立的串联式庭院。东侧建筑群的轴线是整个书院建筑群的主体轴线,次要轴线偏于西侧。东侧建筑群由山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藏书楼等书院主体功能构成,西侧建筑群是考场等书院辅助功能用房。

3 礼乐相和的空间

3.1 逐层递进的前导空间

嵩阳书院的前导空间南起高山仰止坊,终于中部山门处,逐层升高的台地将庭院分成4个部分,长长的甬道上远近散布着3段台阶,站在高山仰止坊向北眺望,视线被逐级抬高的台阶自然地引向远方,起伏的地形所强化的透视感加大建筑庭院的纵深感,肃穆的氛围油然而生(见图2)。同时台地很自然地划分相对单一的前导空间,使4层台地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隔,从而不显单调,过大的高差现状使人身在其中无法尽观建筑全貌,只能隐约看到一片片屋顶浮于一段段巨大的台阶之上,视线随着遒劲的曲线继续延伸,映入眼帘的是巨石所构成的峻极峰,融合巧妙,有限的空间限定了这方山水,无限的想象也只能属于这方天地,这是建筑巧妙利用地形营造出所需建筑氛围的优秀案例。

图2 嵩阳书院前导空间

4层台地庭院纵深逐渐减短,建筑元素也随之渐增,第1层台地纵深近乎是第2层台地纵深的1倍,第2层台地的纵深又近乎第3层台地纵深的1倍。这样的处理有结合地形先天因素必然需求的考量,当然也有一定营造意匠的经营。逐渐缩短纵深、减短主体行走距离、层层快速逼近建筑的方式如同音乐中跳动的音符,有一种渐入佳境、直逼主题的感觉。走在其中,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指引,将人迅速引至环境与建筑交汇处,山门明确地界定了内外空间。

3.2 欲扬先抑的铺垫小院

进入山门的第一进院落为“凸”字形平面,清水砖墙磨砖对缝,仅在正面中央和东西两侧各开1个随墙小门,随墙小门通过正中一条笔直的甬道及东西两条斜插的甬道与山门相连,其余部分均为草坪,配以小型灌木,整个庭院建筑显得相当朴素,环境氛围静谧宜人(见图3)。在此庭院中人的视线多会被西侧墙头五千年历史的巨柏吸引,打断直行路线,从而绕道西侧小门进入。这种含而不漏的含蓄美给相对秩序严明的“礼”制路线带来一丝“乐”的调和,缓和相对严肃的空间氛围,表现其幽静淡雅、斯文之地的特点,显示出商雅的格调,同时可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为突显下一进庭院作铺垫。

图3 嵩阳书院山门后小院

3.3 仪式化的“校史馆”

穿过随墙门进入第二进院落,所有的视觉重心均汇集于先圣殿。其内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殿前2个古拙的石狮子如门如阙,界定其参拜空间和自由空间。经过石狮,提长衫、登台阶的行为更强化流线的仪式感,默默提示人们已进入神化的参拜空间,即月台。虽然月台高度仅有1m左右,但其已然分割出神的空间和世俗的空间。

由于北方干旱少雨,月台的作用更突显其价值,同样是参拜的需求,南方更多的是在拜殿、拜厦或前廊下进行;而在北方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可将祭拜的仪式搬入室内举办。月台和拜殿,一个是下部的承载,一个是上部的包裹,不同的空间界定方式同样起到圣域空间和世俗空间区分界定的作用。相较而言,月台的承载使人更易于接近自然,更便于接受天地万物之灵气。试想头顶苍天,脚踩大地,前拜圣人,此种营造方式也许更接近“以少胜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

3.4 构图中心的“大讲堂”

祭拜完孔子绕道屏风之后,完成穿越先圣殿的过程即历经精神的洗礼,怀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严谨庄重的心情继续前行,下一个庭院的尺度则显得更加亲近。1条甬道使先圣殿与讲堂紧密相连,同时划分出东西2个庭院空间。东边的庭院以御碑亭为核心,西侧的庭院以将军柏为重点,一边建筑,一边自然,东侧紧邻甬道种植一排稠密竹林,隐约可透过竹间缝隙看到御碑亭。甬道西侧则为拥有5000多年树龄的二将军柏,由于缺少竹林遮挡,西侧庭院成为人们的视觉方向,而将军柏自然成为庭院的视觉焦点。这一切均得益于竹林的设置,其类似屏风的存在,弱化东侧建筑,使人们的视线只能在甬道西侧180°的范围内展开;而甬道高出地面的微差则限定人只能在南北方向移动。在人们行为大致遵从南北轴线开展的前提下,视觉的成角度介入为严肃的空间带来些许轻松活泼的氛围,而甬道端头的收束并非庄严肃穆的先圣殿、道统祠,而是相对轻松的讲堂,该庭院呈现的空间氛围正是针对讲堂的需求定位而营造。

站在甬道之上北望,讲堂以峻极峰为屏;背对竹林西望将军柏,游廊为障。讲堂前程门立雪的场景在脑海浮现,将军柏所见证的历史风云在心中涌动,不变的是屋后的山和树后廊中川流的人。甬道和侧廊的线性关系在南北方向展开,其中的人或走或停,呈平行向进行,一般情况下没有太多交集,而将军柏的存在促使其视线交叠,使之互相注意到对方的存在,注意到“廊”的价值和“道”的意义。

位于书院中路建筑群构图中心的大讲堂所呈现的近人尺度、宜人氛围及其所显示的商雅格调,与学宫的礼制等级化氛围不同,这正是书院建筑所要突显的幽静淡雅、斯文之地特点的最好表达。其用意正如胡文定公书院的《祭礼题本》中所言:“履其地则思其人;思其人则学其学;学其学则斯文不泯,士风益振”。

3.5 即兴聚集的“学习廊”

如果说站在甬道看廊屋体验的是视觉上丰富的前后层次,坐在廊中向外望感受到的则是古今内外的熏陶。书院中的廊屋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具有遮阳、挡雨等基本功能,走在其中“雨不湿足,日不曝首”;同时人们可在其中眺望、观景、休憩、学习、交流。另外结合书院文化、先贤典故刻碑成文布置于廊中,打造开敞的文化展馆和架空的学习读书廊,人们可随时聚集其中,可读书阅览,可休憩交谈。向内可看到墙上碑刻典故,透过花窗可望见山色风光,抬头可观摩顶棚彩画故事;向外可端详花鸟虫鱼,可仰望古木参天,可遥想名人先贤。学生随时可能因周遭之物而灵光乍现,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3.6 独享与共享空间中的“碑”

如果说“御碑亭”是一块石碑的独奏;“廊屋”则是一群石碑的共舞。“亭”独立于院中所限定出的空间是对御碑等级地位“礼”的强化,其所体现的是帝王的尊严;而“廊”拱位在东西所围合出的空间是对众碑并列秩序“乐”的调和,其所呈现的是众生的和乐。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所描述的即是这样的场景。

3.7 过渡的“泮池”和“甬道”

穿过讲堂沿轴线继续前行,一座石桥出现在庭院中央“8”字形水池上(见图4),略微拱起的桥身加强了轴线方向的透视,拉伸前后距离,分割界定前后空间,同时又不会遮挡这进庭院的主体建筑(道统祠),两侧的青石栏杆和树木共同夹出前方建筑。走上石桥,跨过泮池,行为的改变强化空间分割,视线的通透延续轴线序列。

图4 泮池

泮池作为此进院落的分割,也是整个建筑组群前后的重要节点,建筑群前半部分为“先圣殿-甬道-讲堂”,后半部分为“道统祠-甬道-藏书阁”,前后2个组团均为“A1-B-A2”模式。A为建筑主体,B为连接要素,这种前后采用甬道相连的模式保留了元代的“工字殿”的遗痕。“先圣殿”和“道统祠”均为礼制性祭祀建筑;“讲堂”和“藏书阁”均为功能性教学建筑。2个组团A1和A2前后的过渡均是先“礼”后“乐”的模式。在经历仪式的洗礼之后走在四周空旷的甬道上,四周众目睽睽之下,人们必然毕恭毕敬地步入学习空间。

另外泮池还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其欲借孔子居泮水之滨读书的典故以警示后世勤学不倦、重教化之举。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辟雍为帝王之用,泮池为其在民间地方的演化。古代中秀才的书院学生均需先绕池一周,再拜谒孔子。圆水为辟雍,半水为泮池,水形虽减半,可圆满之意犹存。

3.8 四面开敞的道统祠

穿过讲堂,道统祠与泮池共同出现,却又因桥身的拱起、泮池的隔离而略显疏远,直到人们跨过石桥,视线才逐渐聚焦到前方建筑。道统祠是书院唯一一座(嵩阳书院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单檐卷棚歇山顶,灰色筒板瓦覆盖,面开3间,进深1间,四周槛墙格栅门窗。因此相较其他硬山式建筑显得十分通透,其处庭院中央,体量不大(面阔12.66m,进深8.12m),虽是“殿”式的“祠”,却更像是院中“亭”。其北为“藏书阁”(似图书馆),其东、西为“三益斋、四勿斋”,其南为具有教化象征的“泮池”,再南为“讲堂”。南教北阅,东西课堂,“道统祠”东南西北皆为教学空间,其居中央,等级最高和体量最通透,强化书院“道统”的精神内核。

3.9 序列收束的藏书楼

道统祠后是最后一进院落,坐落着全书院唯一的2层高藏书楼,东西面阔16m,南北进深8m,高10m有余,平面长宽比接近2∶1。其前有甬道和道统祠相连。甬道宽3.7m,长7.5m。如此巨大的体量,藏书楼用其作为整个嵩阳书院中路建筑轴线末端的收束再合适不过。问题是如何在满足空间序列收尾的同时,保证不对其相邻的建筑体量产生压迫感,尤其是其南侧“道统祠”是整个书院精神的核心载体,需通过建筑手法化解空间压迫,进而突显书院的核心。

1)退让 院落进深仅7.5m,而道统祠四周回廊出檐均约2.0m,再加上藏书楼前廊进深约有2.0m,三者相加从道统祠后槛墙到藏书楼前槛墙的距离约11.5m,前后廊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减弱藏书楼体量对庭院空间的压迫感。

2)通透 甬道东西两侧无任何遮挡,庭院东西总长逾30m;南侧道统祠采用敞开式形体,门和槛墙采用通透隔窗,加上虚体柱廊,与周边环境视线相互渗透、有机交融。

4 结语

嵩阳书院依山傍水的选址、严整有序的布局、礼乐相和的空间,将自然的力量与榜样的力量情境交融,正如胡文定公书院的《祭礼题本》中所言:“履其地则思其人;思其人则学其学;学其学则斯文不泯,士风益振”,这正是书院营造斯文之地、商雅格调的用意。

猜你喜欢
甬道道统讲堂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英文摘要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