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高玮懋 方旭艳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肌理被破坏,严重影响城市原有空间结构,导致大批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建设性”破坏。合理选择再利用方式,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有效保护、修复与改造,尊重其旧有的文化形态,重新开发使之获得实际使用价值并融入现代社会尤显重要。
烟台从上古时代的人类遗址区起源发展,经历不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和积累,形成独特的山海交融城市空间。奇山所城是烟台地区从普通州县城市演变为海防卫城过程中的产物,为明清驻守海防官兵及家属的城池堡垒。所城里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是目前市内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海防军事考古遗址之一(见图1)。明初由于倭寇入侵之患频繁,为进一步加强海防的战略性建设,开始进行奇山所城的战略规划。所城里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时属宁海州(今牟平区)管辖。
图1 奇山所城鸟瞰
烟台位于胶东半岛,依山傍海,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气候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居住,在上古时期就有人类遗迹存在,是著名的滨海山城。
所城里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海防遗址之一,曾是烟台的政治中心和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目前我国境内现存最大、最完好的明代海防重镇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了完整的城池形状轮廓和建筑格局,有“无所城不芝罘”称呼。明清易代后,城内建筑形制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原有的走向、尺度和肌理,仅名称改变。
所城里大部分遗存是传统民居建筑,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有34座,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内的5个历史街区之一,街区内有15套院落被公布为历史建筑。遗存基本以明清两代传统四合院建筑为主,遵照传统风水格局建造,位于所城里大街57号的三进四合院是目前所城里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
随着我国传统建筑被破坏、拆毁和重建,旧街区的居民逐步搬迁,依托街道产生的特色生活空间逐渐消失。所城里街区由于缺乏文化宣传和详尽的规划设计,诸多优秀文化遗址的历史价值未被完全挖掘,尚未具备与其历史资源匹配的文化影响力。
新改建的“宣化”城门以及沿街商铺仅为仿古建筑,新旧建筑衔接十分突兀,并未进行有价值的保护利用,历史街区原有的文化内涵并未体现。
所城里历史街区内社区呈现“外商内居”特点,其社区、街巷的业态较低端、单一,既缺少与历史息息相关的文化服务产业,又缺少文创、时装、休闲等新兴商业。
新改建的所城里大街沿街店铺仅为仿古建筑,基本业态是商业和餐饮,较为单一且对历史文化建筑造成形式上的破坏,故所城里历史街区并不适合被改造为商业街区。沿街住宅建筑商用既缺少合理的商业空间,又破坏建筑的旧有形态。
街区内部缺乏独立、完整的交通体系,空间连续性和畅达性较差。所城里片区内多为组合形成的多种院落,内部空间狭小,道路曲折不宜到达,不利于人流疏散。场地内各类公共活动空间多以碎片化形式分布,面积较小、人员数量较少,基础性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及游客的日常要求,缺乏高质量、集中化的公共活动区。道路狭窄无法满足商业街区的疏散及消防要求,人流密集对古建筑造成另一种破坏。
所城里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不仅属于建筑学范畴,还应从现代社会科学的视角和理论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有效进行物质环境的综合利用和建设改造,思考场地能否具有对内、对外人群的价值及核心吸引力。所城里历史街区的开发相对独立,无法有效联动周边环境。
在保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重点修复,延续独特的自然历史风貌,完善街区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功能,有效保护街区内的历史文化建筑。以保护博物馆等历史建筑为抓手,延续传统文化与历史风貌。
充分挖掘海防文化内涵,尊重原有的院落肌理,在有限地块内进行老城整体的肌理重塑(见图2)。聚焦历史文化建筑的院落空间,恰当注入海防文化元素。新旧建筑通过空间特征、材质、色彩等产生对比及对话,提升该街区历史文化属性与场所记忆感,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回归城市语境,重新再认识奇山所城的文化内涵。
图2 肌理重塑
通过重新打造公共空间,提升居住生活品质,优化城市环境,扩展停车场所,增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丰富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内容,既提升城市整体的公共服务水平,又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便利。
根据烟台市总体规划,该城市的空间布局为“多组团、多核心”的滨海带状组团结构,围绕所城里历史街区进行城市建设,构成“山、海、城、岛”相互交融的城市特色,有效联动城市文化资源。以所城里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为载体,积极推动烟台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保护与发展的互动。
对院落内部原有的墙、门窗、房屋框架进行统一修复,通过“修旧植新”设计策略增加钢架玻璃走廊,新材料介入旧庭院,创造半开放的室外空间。重新梳理进入庭院空间的先后顺序,使空间的区域划分不单一,明确基本的组团空间格局为具有1处户外场地与多处园林绿化的院落。通过新旧交替的环境变化表达场所精神。植入院落与回廊,打破旧庭院的封闭性,以廊为手段将分散个体重新组织为完整建筑,加入海防文化元素,丰富其文化内涵(见图3)。
图3 奇山所城复原
通过对地块肌理的分析,对部分建筑进行现状评估、保留和修复,植入符合原始肌理的庭院,重塑商业空间。不同于大城市将历史街区改造为商业空间的案例,本次改建的小体量区域可连接文化产业与商业,在有限地块内对原有的院落肌理进行修复。
寻求舒适、缓和的街巷空间尺度是所城里历史街区的重要空间特点,通过水平和竖向尺度对比,发现该比值在合理范围内。各区域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通,通过灰空间分段间隔上述区域,利用道路铺地的材质区分重新限定空间,让游客体会顺畅的流线,实现文化传承最大化。
所城里处于街道、院落肌理与城市上位规划冲突的地带。拟保留老建筑的局部外墙,并将其作为基本定位点,将老墙与新构件连接,防止破坏其基础。外墙呼应街道,统一城市界面。通过适当开放广场,创造丰富的公共休闲场所。
浓缩奇山所城民俗文化,建设小型博物馆,供游客参观展览。将博物馆、商业空间与文化整合区域连接,给游人最直观的感受。
以对奇山所城历史街区海防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发掘并展示海防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内涵,进行合理、永续的综合保护利用,同时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促进烟台市历史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充分挖掘并凸显烟台海防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价值与特色,联动烟台城乡规划政策,尤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格局和历史风貌、山海形胜、文物古迹等,打造具有烟台地域特征的明所城旅游文化产业。
烟台所城里具有完整的历史街区风貌、统一连续的建筑风格、山海交融的人文环境,是一代代烟台人的成长记忆,更是烟台城市的根与魂。历史文化建筑只有在不断被利用中才会保持恒久生命力,且其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需寻求历史价值和实际使用价值之间的适当均衡,灵活处理以衍生丰富语境。对所城里需保护的院落肌理进一步梳理规划,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历史文化街区象征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使传统建筑继续发挥其自身价值,设计需在保护基础上因地制宜,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