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向 阳
11月17日,全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工作推进视频会召开。会议强调,要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实际需要,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加快补齐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短板弱项,推动初加工机械化向更广领域、更高质量发展,力争2025年全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有一个明显提升。山东、山西、浙江、福建等4个省作交流发言,介绍了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有关工作。
山东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偏低,与农产品加工大省地位极不相称。在推进“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山东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纳入重点。
一是强化补贴导向。积极拓展补贴范围,对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内的3小类7个品目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全部纳入补贴范围,重点倾斜,突出新型、智能、绿色、环保型农产品初加工设备。目前,纳入的品类有294个产品型号,涵盖了水果分级、清选、打蜡,茶叶杀青、揉捻、炒(烘)干,蔬菜清洗等不同作物各个环节。截至目前,山东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51.11万台,其中粮食初加工机械37.61万台,油料初加工机械6.68万台,果蔬初加工机械2.37万台。
二是强化需求导向。深入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和省级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创新采取大课题1+N研发模式,在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等不同作物全方位发力研发攻关。2015年以来,省级集中近3000万元研发资金,立项35项农产品初加工装备研发项目,着力解决“无机可用”问题。积极推进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农产品初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由粮食、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以蔬菜、水果、畜禽产品、乳制品、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的种养殖领域拓展。
三是强化目标导向。立足农机化转型升级,着眼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目标,制定了“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将农产品初加工业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等六大产业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评价,把农产品初加工综合机械化率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
山西省紧紧围绕“特”“优”战略,依托“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大力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项目引领。农机化部门重点扶持便民小规模农产品初加工点。近年来,向省财政争取资金累计4136余万元,在11个市96个县(市区)扶持建设示范项目760个。其中,高标准示范点401个,农村惠民磨坊油坊359个。带动市、县投入8500余万元,扶持建设加工点1490个,实现了“粮食加工不出村,油料加工不出乡”的目标。从2008年开始将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果蔬烘干机、冷库空压机、粮食清选机、色选机、压块机、包装机等农业生产急需的产品列入补贴目录,将补贴标准按顶格30%测算.到2020年,补贴农产品加工机械60601台(套),使用补贴资金15994.84万元。
二是因地制宜。首先,根据百姓需求和市场需要,科学合理选择加工点和配置加工设备。如解决贫困偏远山区群众口粮自食加工问题,以小型单机配置为主,每个加工点配置一台小型碾米机和小型磨面机。城镇地区的大村镇,配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加工机组和小型包装设备。在商品化的杂粮加工厂(点),配备产能高、质量好的成套加工设备以及色选、包装设备。
三是技术创新。近年来,发挥企业科研技术优势,推出了杂粮磨粉机、低温榨油机、红枣去核机、核桃破壳机、荞麦脱壳机、空气源热泵果蔬烘干机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初加工设备,取得多项专利,制定多项标准。尤其是,引进双螺旋低温榨油设备,油品质量和油饼附加值明显提升;推广机动石磨杂粮磨粉设备,加工出了原生态杂粮面粉。试验示范推广了低温榨油技术、果蔬智能平衡脱水烘干技术、核桃机械化处理技术、红枣机械化初加工技术、粮食烘干减损增收技术等11项新技术,形成了《山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初加工实用技术与装备》《农村磨坊油坊加工点建设方案》《低温物理榨油技术操作规程》等6种技术资料,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水平。
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为38.8%。其中,粮食机烘率达到63.7%、名优茶加工机械化率达到96.3%。浙江省今年明确提出“要在农产品加工保鲜上求突破”,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破短板。长期以来,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需求不清晰、供给不透明、前景不明确,严重阻碍机械化水平提高。浙江省提出“清家底、夯基础、建制度、强根本”原则,持续夯实发展基础。首先,瞄准“七山一水两分田”现状,历时三个月实地调研,梳理形成14大类208个品目需求清单,涵盖了清选、脱壳、去皮、分级、烘干等各个环节需要。其次,开展重点攻关,形成34项“十四五”期间农机装备重点攻关清单,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品种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并发布了14项“领雁”和9项“尖兵”农业机械攻关榜单,其中农产品高效采收与产地处理装备列入“领雁”项目,每个项目补助500万元。第三,突破短板,如永康市德菲洛智能公司创新研发了柔性果蔬智能分选装备,实现对草莓等易损水果的糖度、重量、内部品质等快速无损检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示范推广。以茶叶、食用菌、杨梅、西兰花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建立完善农机化推广机制。首先,构建推广体系,坚持以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为主,成立了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机创新推广联盟,发挥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维修服务中心等作用,同时指定了省内第二家农机鉴定机构,有效缓解了鉴定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优化先进适用技术,率先推进茶叶加工、水果分级、食用菌烘干、冷藏保鲜、干坚果脱皮去壳等环节,大力推广清洁化流水线加工、清洁能源烘干、真空预冷、气调保鲜等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和产品。第三,创新集成应用模式,通过重大科技计划、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三农九方”科技协作计划等政策项目,推动绿色高效的新模式、新装备、新技术等与农产品初加工集成应用,支持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第四,大力开展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433个(全国示范社16个、省级示范社302个),2020年作业服务收入55.1亿元,特色农产品的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和加工包装等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如杭州建德花农藏红花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社员和周边农户提供育种、种球销售、清选、烘干等服务,带动500余户农民合作致富,年产西红花(藏红花)1500多公斤,产值达2000多万元。
三是强化支撑。首先,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出台《关于深化“机械强农”行动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省政府出台《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制推广五年行动计划》,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纳入区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农业双强实施考核。其次,加强项目资金补贴力度,在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相关品目数量达到32个,创历史新高。仅2020年,共补贴烘干、保鲜、分级、脱壳等各类机械2.45万台,使用各级财政补贴资金1.09亿元。各地也不断加大补助力度,如宁波市通过实施新型农机试验示范与科技推广等项目,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成功引进梅干菜、竹笋烘干、水蜜桃自动分级、蓝莓分级包装等设备,取得良好成效。
福建省九成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食用菌、茶叶、畜禽、笋竹、蔬菜、水产品、水果、花卉、烤烟、中药材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十三五”期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67%提升至72%,其中茶叶初加工机械化率达100%,水果初加工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均位居全国前列。福建省坚持先行先试,通过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项目补齐加工短板、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等措施,有效推动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
一是落实补贴政策。近年来,按照“补贴机具全覆盖”思路,多次调研将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不断纳入补贴范围。2011年将水果分级机、果蔬清洗机、果蔬烘干机、简易保鲜储藏设备等设备纳入;2016年将茶叶萎凋烘一体机、白茶压制机、隧道式烘干机等茶叶初加工全程机械化新机具纳入省级补贴范围。截止目前,补贴范围中共有29类农产品初加工生产相关机械,基本上覆盖了茶叶、水果生产的各个环节。经批准,率先在全国探索采信第三方检验结果,列补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达到322款,解决了新装备推广鉴定的相关问题。
二是示范推广。立足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在全省新建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禽等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136个,组织开展现场观摩和培训活动300多场,大力推广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的脱出、清选、保质环节农机装备和技术,形成了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禽产品等加工产业集群,其中乌龙茶初加工机械、特种初加工茶机产量和制造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带动90.6万人农民就业。
三是项目推进。针对鲜食分级、清选、储藏等薄弱环节,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建设改造,支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着力补齐加工短板。截至目前,福建省累计建设组装式冷藏库1630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756个、商品化处理中心183个,新增初加工能力30万吨,果蔬食用菌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后损失显著下降,有力促进了农产品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