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导向下如何打造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教学特色

2021-12-23 04:14袁伊旻何诗静
林业科技情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植物

袁伊旻 蔡 静 戴 欢 何诗静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园林系,湖北 武汉 430205)

“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 ‘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 ‘金课’”,这是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此后“金课”概念被教育部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提出,并归纳强调“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汤晓蒙等研究认为,金课是指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要求,以高校所有课程为约束对象,在各环节和全过程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那对于高校中的园林专业植物系列课程要落实“金课”精髓,将面临着改革。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改革,改革究竟是为谁服务。毫无疑问,改革是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大学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园林专业需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社会需要高校园林专业输送怎样的人才,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园林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三大块职业类型: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方向、园林植物应用及养护方向。园林植物应用及养护方向的关键技能主要考核学生对植物的认知、识别、应用、繁育栽培、养护等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认知、美学特性及园林常见应用形式等,对各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比较熟悉,同时了解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进行栽培养护以及苗目繁育、苗圃经营管理等,这些都有赖于园林植物系列课程的学习。园林专业植物系列课程主要包括植物学、植物学实验、园林植物基础、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病虫害、植物造景、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盆景与插花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普遍理论性强,知识点冗杂,概念抽象,对学生的记忆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内容太多,学时有限,很难全部记住知识点,而且容易遗忘。特别是像园林树木学课程学习到各论部分,要求大量的识记每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科属特征、应用特点,园林应用形式等,记忆量大,比较枯燥,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出现,学习积极性降低。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生本来入学起点就低,基础知识积累不够, 学习主动性较差,不善于观察懒于思考。教学方面,课时紧、 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也不完善。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影响毕业生关键技能的习得。为此,针对上述问题,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为例,结合分析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园林专业植物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提出教学特色打造途径和方法,即教学理论体现“四有”,教学实践体现“四重”的特色化教学,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授人以渔,驱动学生主动学,培养学生的关键技能。

1 教学理论体现“四有”特色

目前几乎大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园林专业植物系列课程均采用传统的课堂面对面线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PPT教学,容易照本宣科,特别是植物学中细胞、组织、器官等微观部分知识点只能通过图片展示,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抽象难于理解,学习难度增加,部分学生就产生了消极放弃的情绪。而且现在部分学生虽然是理科生但高中阶段没有学习过生物,这就更增加了微观知识的学习难度,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在进行被子植物分科知识讲授过程中,也只能局限在课堂上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的展示,并没有植物根茎叶花果等的实物观察和辅助教学,使得授课难度增加。同时教学课时偏少也会让教师为了赶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进度倾向于满堂灌,不能对知识点深入展开,也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那怎样改善这种教学困局,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依托“金课”进行大胆创新改革,切实从“四有”入手,带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

1.1 教学理论第一有:有奇妙的吸引力

以植物学课程为例。欲使其会渔,先使其爱鱼。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与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植物,比如日常容易见到的蜡梅、绿萝、百合花等等,这些学生可能觉得太日常,太普通了。那再展示一些比较有趣的植物,比如吃虫子的植物,猪笼草、南非茅膏菜等。再看看世界上最大的花,直径可达1.4m,无根无叶寄生草本的大王花又称腐尸花,这就是目前非常火的奇幻剧盗墓笔记中的食人花原型。还有状如飞鸟的飞燕草,形状像极了石头也开花的多肉植物,观果植物五指茄,胜在果实形状奇特。这些有趣的植物配上动图或者小视频,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植物。相信一定能吸引学生愉快的开始我们的植物之旅。

1.2 教学理论第二有:有精彩文化

套用高晓松的名言也是被大众所熟知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中不止有五谷杂粮这种普普通通的植物,还有电视剧海棠依旧中的海棠,歌颂我们亲爱的周总理,经典老歌北国之春中的白桦,茅盾文学著作中的白杨礼赞。还有我们老祖宗礼记中的风水植物文化: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这些博大的中华植物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植物文化也远远不止我们上述的举例,以植物文化为切入点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与博大的中华精彩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从文学、音乐、戏曲、影视、 绘画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去探究植物文化,并鼓励在课堂上大胆的畅谈对植物文化的感受,利用越来越流行的现代智慧教室硬件设施完全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动静结合,异彩纷呈。这样既满足了我们的教学需求,又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学生的主动性,还能进行文化传承,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一举数得。

1.3 教学理论第三有:有社会责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中画龙点睛的一笔,也是核心要义,这一理念的诞生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1]。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污染问题日趋明显,长久的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影响到了民本民生价值等方面,因此社会政府各地纷纷响应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落实到我们的课程教育上,首先让学生正确的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园林中的植物系列课程,蕴含着生态环境保护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将 “两山”理念渗于其内,寓于其中,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绿化技术基础知识等有机的渗透到课程教学中[2]。毕业之后践行大规模实施绿化,增加森林植被、构建绿地体系、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平、升级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抓好城市园林绿化、改造公园绿地提升社区绿地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园林人,从而提升了园林学子自我价值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相应进行课堂思政教育。

1.4 教学理论第四有:有健康未来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现代社会人人都关注健康,80后90后开始流行轻食简餐的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北上广等大型城市当中,轻食简餐店的客流量非常的大。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一步步提升,如何才能既营养又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饮食更为关注的内容[3]。轻食简餐不仅关乎身体健康,更关乎现代人无负担、无压力、更营养、更享受地去品尝食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社会号召“珍惜粮食、反对浪费”,在节约中“吃出健康”的一种阳光积极生活态度[4]。植物激素与人体作用关系、环境生态修复中植物根系的研究、新型植物免疫诱抗类产品、中国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区植物金华等等研究热点,通过这些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 教学实践体现“四重”特色

园林专业植物系列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结合实践两大内容版块。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克服物候期等的限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及思考,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1 教学实践第一重:重主题设计

通过巧妙科学的设计实践主题,将课本中抽象繁杂的内容串联起来,驱动学生主动学。比如笔者植物学中的一次实践课,为了让同学们掌握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各个部分的外部形态及对应专业术语,设计了《奔跑吧,校园植物寻宝》游戏,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抽签拿到本组任务,根据寻宝手册及线索卡找到目标植物。在过程中设置游戏环节,比如诗词飞花令、成语接龙、猜歌名等融入植物学名词,作为线索提示,寻宝手册和线索卡上用通俗语言描述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点、观赏特性等,让学生通过反复观察对比掌握叶形、叶序、花的结构、花序、花冠类型、果实类型等知识点。整个过程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参与度百分百,主动组建各自的微信或者QQ寻宝群,不断发问探究探讨直至植物寻宝成功。学生对这种有趣的主题实践课课后反响热烈,充满激情积极性颇高,而且很容易就理解和记住了课上抽象的植物“编码”术语概念。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获得更多有创意的实践主题。

2.2 教学实践第二重:重问题探究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问题,几乎都是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样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不利于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6]。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园林专业植物组教师,依托“金课” 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植物类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等教改项目,对相应课程作出大胆改革和创新,提倡实验入课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老师结合课程内容抛出植物有意思的问题:比如世界上为什么黑色的花少,蓝色的果实少。昙花一现、藕断丝连等现象是什么原因。什么植物会“走路”或者移动,植物有没有生物钟等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建立兴趣小组进行问题探究,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教学中强调探索精神培养、多种方案解决问题,查阅资料,最后做研究成果翻转课堂汇报展示,学生评委和老师共同打分[7-8]。

2.3 教学实践第三重:重学科融合

植物系列的课程实际上涉及到了多门学科知识,比如生物学、美学、植物保护、农学、昆虫学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找出所有植物系列课程的内在联系。植物模块系列化培养园林三大技能之一的植物识别应用职业技能。进行多学科融合同频共振,教师还可以引入个人的科研项目,扩展学生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提升学生关键技能。体现无处不有处处有、无时不在时时在的教学逻辑。笔者所在植物组通过这样的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收获了国青杯艺术设计大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等多项奖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9-10]。

2.4 教学实践第四重:重竞争创新

“以竞促学”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种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也可以结合课程在校园内组织一些比赛,比如像植物叶画大赛等。对学生来讲,积极参与这些项目,不仅培养了他们对园林专业的热爱,而且促进他们积极探索感兴趣的领域,还能锻炼他们科学严谨的作风以及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踏实工作态度[11]。

3 结语

我们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出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园林专业植物系列课程中突出的教学理论体现“四有”教学实践体现“四重”的特色打造。使学生爱上课堂、爱上专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职业技能。不同的院校教学目标和软硬件设施都会略有不同,“金课”的打造还需结合本校发展特色和优势。目前,园林植物的系列课程仍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探讨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时俱进,突出教学特色,授人以渔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学以致用,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仍然是我们园林教师需要反复思考改进的问题。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