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模
红船精神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首次提出,其内涵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2017年10月31日,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94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船精神的相关论述,为我们从文化自信角度审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内生动力、构造要素、价值理念、目标指向提供了新视角。深刻把握红船精神的精髓,需要从文化传播的动态历程分析其生成逻辑,从中国革命精神整体的层次与其自身的结构剖析其逻辑构造,从规范、承诺与普同性意蕴等探讨其价值内涵,并以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为归旨阐明其时代的现实指向。
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从建党之初的历史背景、理论传播、人物实践对红船精神生成的逻辑进行梳理与研究,是新时代传承红船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坚定政党文化自信的应然要求。
文化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相伴相生。追溯至近代中国,从外因的角度来看,西方列强依托坚船利炮迫使中国国门大开,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帝制国家,中国的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被迫卷入“现代性”的世界之中,人民生活极端困难。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文化价值理念也一并输入中国,“入侵”的西方文化隐蔽性强、延续性长、危害性大,给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以致命冲击。从内因的角度来看,近代仁人志士在探索“救亡图存”从“器物”到“制度”中屡屡碰壁,中西文明激烈碰撞,中国民众呈现出精神被动、心理自卑和心态失衡,陷入了深深的文化“奴性”困境,文化“自卑”甚嚣尘上。正如毛泽东所言:“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近代中国的出路在哪?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起不团结,甚至缺信仰的近代中国普通民众?可以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中国呼唤思想启蒙,民众更加呼唤伟大精神的引领,重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人顺潮流而作为、合规律而奋斗、聚民心而进取,从红船扬起风帆,一路披荆斩棘,改变了民族和人民的前途与命运。因此,红船精神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孕育于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是近代历史潮流呼唤的产物;它耦合于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它的生成,是近代中国时代客观性与人民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相结合的产物,契合了偶然现象与必然规律的有机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来不乏诸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斗精神,“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民奉献精神。然而,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无论是思想家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提出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还是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革命家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文化理想,都未能将中国带出困境。近代一系列探索的失败告诉我们,要完成现代国家的重构、民族的复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来引领。
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8页。,这一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在当时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中,可谓是“一枝独秀”,由小而大,脱颖而出,广泛传播,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为广大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所接受,并且成为他们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5)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基于此,红船精神的生成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奋斗”“民本”等精髓理念,重拾了文化自信,指向民族复兴,而且与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紧密相关,融合了西方文化,进而指引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新路,踏上了一段崭新的征程。可以说,红船精神的生成耦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兼具了文化的民族性和科学性特征。
早在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就成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主要方针的新民学会,寻找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道路。1920年8、9月间,毛泽东与蔡和森的“建党通信”中,蔡和森写道,“中国发生的问题,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现社会制度所能解决的”,“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于此”。(6)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328页。即需要敢为人先,开创一条新路来解决问题,而这条新路需要新的主义来指引,换句话说,道路的选择,基于文化的自信。
选择正确的道路,只是为实现理想指明了方向,要到达理想的彼岸,还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作为动力与支撑。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13位一大代表的群像来看,他们起初有着共同的道路选择、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政治起点”,但在后来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人生轨迹是迥异的。有为最初的梦想不懈奋斗后壮烈牺牲的,更有迷失航向、忘记初心使命、走到革命对立面的。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终点,更是印证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一条新路的开辟,需要引领者、掌舵者、统筹者,但道路的成功却取决于执行者(人民群众),这就决定了这条新路必须是契合群众核心利益的、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同时也要求引路者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总之,从实践历程上看,红船精神从最初的“社会意识”到后来的“理论形态”,其生成基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伟大实践,同时也与文化传播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互动紧密相关,契合了“实践—认识—实践”的方法论。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精神,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红船精神三句话的内涵,是跨越时空的,它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奋斗的精神底蕴。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建构了一个个精神坐标,形成了独特的红色精神谱系。这一精神谱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成为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红船精神所蕴含的首创、奋斗和奉献三种精神贯穿中国革命精神谱系,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谓之“源精神”。
“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红船,象征着中国革命源头。从时间序列上看,虽然红船精神这一理论命题提出时间较晚,但它诞生于建党之初,它孕育了中国革命精神的成长基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孕育的不同形态革命精神提供了逻辑起点、价值内涵和实践支撑。从空间维度上看,红船精神寓于中国革命精神之中,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红船”来命名“精神”,既具有符号、意象的特征,又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呈现出“非地域性”的特征,为其他革命精神既与之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又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综合时空维度,我们不难发现:红船精神的“源精神”地位,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互动的、联系的,它既补齐“短板”寓于整体之中,又滋养着其他革命精神,使得中国革命精神这一有机整体内部要素间目标价值呈现出一致性;红船精神的“源精神”地位,不是静止的、阶段的,而是动态的、穿越的,它一头连着党的根脉,一头指向时代,既是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又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历程的始终,超越了时空,价值性恒久、生命力旺盛。
“精神文化”寓于整体性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性要素之中。红船精神是一个包含“首创”“奋斗”“奉献”等多要素面向“日常生活”组合而成的统一体。
首先,红船精神内部结构要素具有整体性。红船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分明、表述完整的独特思想观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冲劲、闯劲、韧劲;“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不懈斗争的伟大实践;“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昭示了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指向。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中的任何一种精神元素都不能代表红船精神的完整内涵,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有机统一,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其次,红船精神要素发挥作用具有系统性。“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立潮头、勇闯新路,彰显出创新性、创造性的精神特质,是红船精神的灵魂;“坚定理想、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讲实干、重实践、求实效,彰显出实践性、实效性的精神特质,是红船精神的核心;“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为民、甘为民、永为民,彰显出人民性、民族性的精神特质,是红船精神的本质。红船精神内涵的三种构成要素的侧重点虽有差异,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共同指向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再次,红船精神日常生活面向具有载体性。大众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红船精神的“日常生活面向”,侧重精神文化生活,要在突出整体性和系统化的前提下,将红船精神的意蕴大众化传播,就需要特定的“载体”。从一般意义上看,平台建设、项目实施、岗位工作、生产生活服务等都可以作为弘扬红船精神的具体途径和载体,但红船精神内涵独特,其外在表征不能“随意化”“标签化”“一箩筐”,只有蕴含首创性、斗争性、真理性、人民性和先进性的实践活动才能算作是践行红船精神的有效载体。
“精神文化”是社会变迁以及共产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深层制约性因素。习近平同志曾提出“红船精神——党的先进性之源”(8)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的论断。如何理解红船精神的先进性意蕴有着诸多的视角,但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红船精神的先进性意蕴,就必须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政党亦然。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现代型政党,脱胎于近代中国,具备政党一般的政治功能,诸如代表功能、培养和录用精英功能、制定政治目标功能、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功能、组建政府功能等(谓之“功能性”),但不囿于政治功能的发挥,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旗帜,在理论、纲领、路线上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要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族的复兴而奋斗(谓之“先进性”)。先进性与功能性系统叠加在一起恰恰与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凝聚共识、统一思想与组织有序、行动一致相吻合。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表达和文化功能的彰显,离开党的先进性,就丢掉了红船精神的本质属性,就容易陷入西方政党话语体系下的“精神符号说”“外在赋予说”,甚至丢失政党的文化自信。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是一起诞生的,党在国家、社会中发挥再大的功能,都离不开党的精神,离不开红船精神的底色。红船精神的精神底色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指引着方向,是保障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发展和进步的“驱动力”。
红船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红船精神的价值逻辑起点,并以此构建了政党的价值规范、价值信仰和价值承诺。
价值规范是指价值主体为实现自身理想,根据自身观念制订的、被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情境中应当怎样行动。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勇闯新路、探求真理的高尚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刚健有为的坚毅品格,乐于奉献、开放兼容、厚德载物的广阔胸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性,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规范的集中反映。
“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9)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红船精神对历史、现实、未来综合的把握,蕴含着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趋近和认同,是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辩证思考,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立体触摸。“中国共产党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10)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红船精神蕴含着政治价值与人文价值,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升华和再现,是对道路选择的自信和笃定,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洞察和发掘。“中国共产党载着红船的意愿,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心系人民、情系百姓,红船精神蕴含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确信与维护,是对肩负职责使命的牢记与担当,是对传统价值理念的新造与重构。
价值信仰,是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选择相信并奉为准则或指南的某种主张、主义等,总体上包括价值的选择、价值的认同、价值的内化等要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红船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基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价值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的58名成员中,大多出身于殷实之家,他们选择投身革命,有别于“官逼民反”,也不是单纯为了“小我”而奋斗,他们高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理想、拯救黎民于水火的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献身精神,顶天立地、脚踏实地、肝脑涂地为最初的理想、信仰而不懈奋斗,创立中国共产党。
从红船起航到革命的峥嵘岁月、建设的激情澎湃、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善创新、勤奋斗、乐奉献,将“信仰人民”这一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价值承诺,指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对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的答应照办。这里“价值承诺”是指中国共产党为满足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或期望而做出价值主张或保证。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价值承诺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00页。“最能为人类而工作”,可以理解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彰显在红船精神中,就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红船精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承诺。为民生、顺民意、谋民利,既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的体现,也是红船精神的鲜明主线和传神表达。正如毛泽东曾指出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为人民谋幸福,是一种“利他主义”,彰显的是大公无私、忠诚忘我、不怕牺牲。讲奉献,是共产党人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基石,更是共产党人敢于为民担当的本色体现。
红船精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承诺。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走来,从人民中走来,能够抓住政党自身与赢得民众拥护,进而发动武装斗争,成功开启现代国家建设历程,归根于中国共产党放眼世界寻良方、不骛虚声实拼搏、不畏艰险持乐观、与劳工为伍走群众路线,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
作为精神文化外在表现形式的红船精神,在新时代有着传承知识,教化、培育、塑造人,促进社会发展,构建政党政治文化,塑造民族性格等功能。红船精神的时代力量,深深熔铸在政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15)《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1页。从范畴来看,红船精神属于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展示了我们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蕴含着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红船精神,对培育科学的、时代的党内政治文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红船精神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蕴含着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核心、根基,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从实践上看,一是要从红船精神中探寻党内政治文化的精神之基,要大力弘扬首创精神,面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疑难杂症,敢于亮剑发声,敢于求新求变,敢于扶正祛邪;二是要从红船精神中探索党内政治文化的动力之源,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在伟大斗争中强化党员的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净化政治生态;三是要在弘扬红船精神中把稳党内政治文化的行为之舵,要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明是非、辨真伪、分善恶,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
从问题导向的视角来看,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复杂、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叠加,一定程度上使得民众对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降低;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来看,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文化自卑论”还存在一定的市场,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从党员个体的视角来看,部分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精神懈怠”“理想信念缺失”“思想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红船精神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革命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又蕴含着“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内涵,对于重塑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具体而言,重塑理想信念,一是需要合规律,从红船精神中汲取真理的力量,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道路自信,从革命的“砸碎旧世界”到建设的“创造新世界”到改革的“追赶全世界”到将来的“引领全世界”都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笃行初心;二是需要合目的,从红船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不懈奋斗中明确人生航标,传承好优秀的、坚持好正确的、改进好不足的、创新好陈旧的、提升好落后的;三是需要合先进,从红船精神中汲取道德的力量,在坚定政治信念中选定主义站定队伍,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与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秉公用权相结合,立忠诚笃信之志。
红船初心,以人民心为心。回首红船初心是为了向前走,昭示红船初心落脚于永远奋斗。从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闯关豪情,到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从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大义凛然,到王继才“一生守岛,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的坚定信念;从刘胡兰“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的铿锵诺言,到廖俊波“用自己的辛勤换群众幸福”的公仆情愫。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一个又一个共产党人义无反顾秉持着革命初心,百折不挠坚守着事业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初心!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初心意蕴的第一次表达,蕴含着党走在时代前列的政治决心、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心以及为人民谋利益的赤子之心。新时代背景下,在实践中弘扬红船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使命,为党的初心守根护魂。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16)《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具体而言,一是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创新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机制,筑牢守初心的防线;二是要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加强思想建设,拧紧思想的“总开关”,补足精神之“钙”,守住初心之魂,筑牢信仰之基;三是要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居安思危、求真务实、勇担使命,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初心使命之根深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
作为见证了“开天辟地大事变”的红船永远定格在了1921年的历史时空中,但作为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红船将与我们相伴前行。从文化自信视域下探寻红船精神的生成、构造、价值与现实逻辑,归根结底是要引导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始终沿着红船的航向、扬起红船的风帆、承载红船的意愿,勇立潮头、勇猛精进、劈波斩浪、不断奋进、依水行舟、忠诚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