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博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粮食生产大国,既要坚持粮食生产自给自足,保证国内居民口粮绝对安全,又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积极拓宽跨国粮食供给渠道,合理利用现有的粮食资源,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势必增大国内居民对粮食供给量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粮食安全受国际经济局势影响较大,考虑粮食的机会成本和比较价格等因素,不难预见我国粮食进口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会出现持续上涨趋势,其中以玉米、大豆进口需求量较为突出,因此,我国在积极提升
国内粮食产量,保证口粮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应高度重视跨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并积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粮食物流通道,中国粮食安全提供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双保险[1-2]。由于粮食生产不同于一般的工业生产,不仅包含自然再生产过程,通常还包括经济再生产过程,两者相互交织、动态推进,粮食生产过程同时具有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战略风险等风险因素,因此,在四大粮商控制国际粮食贸易与价格的国际环境背景下,我国必须加强跨国粮食供给渠道与粮食进出口物流通道的建设。
当前国际粮食主要流向于非洲和亚洲,北非、中东、东南亚地区尤为突出,国际粮食贸易粮食来源则通常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少数几个粮食出口大国,跨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辐射到世界各地,呈现出向非洲、亚洲点线交叉的放射性物流格局。中国、日本、欧盟国家作为主要的大豆进口国,大豆出口源主要为美国、阿根廷、巴西,在大豆进出口国之间形成三条主要的大豆进出口物流通道,分别为美国西海岸——太平洋——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美国墨西哥湾、阿根廷、巴西港口——大西洋——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中国、印尼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美国墨西哥湾、阿根廷、巴西港口——大西洋——欧盟、墨西哥等国家及地区[3]。
美国主要的谷物装卸运输港口是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港口、哥伦比亚河——太平洋西北部港口,其中美国总出口量一半以上都来自于墨西哥湾港口,而太平洋西海岸出口量仅占到美国总出口量的19%左右。巴西作为国际大豆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出口国,境内大豆物流通道主要包括:马托格索罗洲——波多韦柳港——亚马逊河流域——伊塔夸蒂亚拉、圣塔伦等东北部港口;中部大豆产区——东部圣路易斯港;中部、南部大豆主产区——南部桑托斯、巴拉那瓜等港口[4]。
我国主要以进口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为主,跨国采购粮食在国内主要流向天津、大连、山东、广东、江浙等区域,因此,我国粮食进口企业集中分布在天津港、秦皇岛、大连、日照、连云港、青岛、南通、张家港、南京、镇江、宁波、烟台、深圳、厦门、汕头等沿海地区,同时这些区域也是粮食深加工的集中地区,年粮食加工量占到全国加工量的77.6%[5]。未来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粮食资源,进一步落实立足国内、以口粮为主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发展先进科技、适度进口、确保粮食产能,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粮食市场,最大限度拓展跨国粮食进出口物流通道,高效衔接国内主要粮食物流通道,不断拓展跨国粮食进出口合作领域和范围,与主要粮食出口国之间建立良好的跨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合作关系。通过加快沿海港口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将跨国粮食进出口物流逐渐延伸、嵌入到粮食产业链,形成粮食产业聚集区,建设跨国粮食物流进出口大通道。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主要由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控制,其中国内大部分进口大豆加工及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份额被四大跨国粮商占据,依托其网络化、规模化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渗入粮食生产、粮食收储、粮油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逐渐形成一套独立的跨国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实现跨国粮食贸易的垂直一体化市场垄断战略,从而达到跨国粮食企业物流的最优化运转目标,实现粮食贸易经济效益最大化。
跨国粮商经过多年经营积累,积攒大量资本、技术优势,同时控制全球大多数粮食生产国的贸易、物流通道,尤其是南美洲主要产粮国几乎所有散粮装卸港口、铁路及专用设施等都被四大跨国粮商控制,如果不向跨国粮商采购散粮,粮食运输到港口也无法装船出口,在这种粮食贸易背景下,国际粮食经济寡头就必须建立与自身经营相适应的跨国物流通道和物流体系。另外,由于跨国粮食物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石油价格、粮食收获时间,在粮食收获期由于物流量密集,粮食物流成本上涨,而石油价格上涨则会直接导致跨国粮食物流成本上涨,因此为应对跨国粮食物流价格频繁波动,有必要完善跨国粮食贸易仓储物流设施,在粮食主产地有针对性地建立粮食仓储运输设施,以此掌控国际粮食物流的主动权。
大豆作为我国跨国粮食贸易的主要粮食品种,约占粮食进口总量90%左右,其他主要粮食进口品种包括:玉米、大麦、高粱、大米,其中进口大豆主要源自美国、阿根廷、巴西,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大豆、玉米仍然会是我国跨国粮食贸易的最主要粮食品种。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粮食经济市场,建立相对稳固的跨国粮食供应基地。
西方发达国家正是由于其跨国粮商在布局粮食产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通过粮食产业链积极促进新技术、新业态的形成,通过布局粮食生产、物流运输、仓储加工、销售等环节,逐渐掌握在国际粮食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因此我国要想将传统粮食产业推向一个新高度,必须培育壮大立足于中国本土的跨国粮商。尤其是在全球粮食危机爆发后,政府相关部门开始逐步意识到培育隶属中国本土的跨国粮商的重要性,甚至上升到关乎国内粮食安全层面,应紧跟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建立国有性质的国际粮商队伍,积极引导其参与国际粮食产业链再造和产业分工,不断增大我国在跨国粮食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为我国在跨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中争取到更多主动权。
跨国粮食进出口物流基地作为跨国粮食资源输送到国内的最前沿阵地,为实现跨国粮食资源的仓储运输、干燥处理、加工、包装、转运等产后阶段提供合适场所。可通过合作、并购或新建的方式,在美国、阿根廷、巴西、俄罗斯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及地区形成由我国本土跨国粮商为主导的国际粮食物流基地,这些物流基地主要以码头和港口为中心,同时兼具干燥、仓储、加工、转运等多个功能。
在跨国粮食运输方面,通过结合国外的物流运输与我国本土物流运输资源,实现国有粮商与民营粮商的粮食物流运输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此达到急时有粮运的跨国粮食运输目的。与此同时,根据跨国粮食物流要求以及国际粮食供应链规则,在我国沿海地区建立与之对应的跨国粮食物流运输接收基地,为跨国粮食资源成功为我所有提供有力保障,不断满足国内粮食供给需求。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量充足,政府有关部门可通过金融性政策重点扶持周边主要粮食生产国的铁路、港口、公路等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主要粮食生产国的粮食出口运输效率,而且能够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渗透到这些国家的粮食产业链中,为获取有利的粮食物流资源,成功进入其粮食流通领域创造机会。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粮食采购方能够直接与国外粮食生产者实现面对面贸易交流,有效摆脱国际粮商的垄断,逐步形成自己的粮食存储系统、购销模式及价格体系,获得部分稀缺港口资源,参与这些国家的内河港口、码头的经营及运输业务,拥有自己的粮食进出口贸易码头,依托港口、码头发展粮食物流,对降低跨国粮食生产、粮食贸易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通过投资海外铁路项目,从粮食产地到收储点,再到装运港口,由铁路运输替代传统的公路运输,在掌握国外铁路运输主动权的同时,可大大降低跨国粮食进出口运输成本,为摆脱跨国粮商对当地粮食市场的贸易垄断,逐步建立完善我国自己的粮食进出口物流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当前国际粮食经济寡头垄断格局,我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对跨国粮食进出口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在培育壮大本土跨国粮商的同时,通过海外交通运输项目投资,逐步渗透到国际粮食物流通道的各个环节,掌控粮食贸易渠道,为满足自身粮食经济发展获取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