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超
(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
煤矿事故具有突发的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如果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救援,员工生命将很难挽救,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要做好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构建一个完善的煤矿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便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1]。
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不断为煤矿企业应急能力评价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但迄今为止仍缺乏对煤矿应急评价体系全面的分析。
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发表的论文为数据库,通过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研究,运用关键词、主题词进行耦合分析。对煤矿企业应急评价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现其空间和时间演化进程脉络;对主要产出机构和学术群体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把握煤矿企业应急评价的热点和研究趋势。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库进行检索,主题词为“煤矿”并含“应急评价”时间跨度为2008年-2020年,共检索出123篇期刊论文、29篇硕博论文。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与所选主题不相关论文和重复论文,剩余101篇。从检索结果来看,煤矿应急评价研究始于2008年史波的《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与应急能力评价研究》,将筛选的数据为来源,采用关键路径算法对数据进行机构、作者、关键词等方面对比分析。
图1为文献总体趋势图。2015年前,发文量逐渐增加,并在2020年达到最高,在2017年和2019年有两次上涨,纵向来看煤矿应急评价研究虽有起伏,但总体趋于平稳,根据近年来国家对应急管理事业的重视,未来煤矿应急评价将会处于热点状态。
图1 文献总体趋势图
通过CiteSpace对煤矿应急评价研究机构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展现出煤矿应急评价研究机构总体情况。由图2分析可得,煤矿应急评价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少量煤矿企业也有相关研究。由产出机构节点连线可以看出中国煤矿企业应急评价领域的研究机构相对分散,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并不明显。文章发表数量排在前六位为安徽理工大学20篇、郑州大学16篇、西安科技大学11篇、中国矿业大学10篇、黑龙江科技大学9篇、华北科技学院4篇。
图2 煤矿应急评价领域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根据检索结果图3所示,个人发文量最多的前七位为安徽理工大学的杨力(9篇)、苗成林(5篇)、孙丽艳(5篇)、王汉斌(5篇)、西安科技大学的李树刚(4篇)、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戚宏亮(3篇)、安徽理工大学的刘程程(3篇)。根据作者分布情况图谱显示,煤矿企业应急评价研究作者相对分散,发文较多的作者多来自同一机构,缺少合作稳定的科研群体。
图3 煤矿应急评价领域作者知识图谱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思想的提炼和升华,文章关键词的一致性体现了文章之间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
通过CiteSpace将网络节点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为16,选用Pathfinder算法修剪合并的切片网络在2008-2020年期间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4所示,经计算共238个节点,586条连线,展现了这一期间内中国煤矿企业应急评价研究的演进,在国内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研究中,节点度较高的关键词有煤矿应急能力、应急管理、应急救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等,这些高频关键词说明目前我国对煤矿应急能力评价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对象、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建立等方面。
图4 煤矿应急评价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CiteSpace软件关键词聚类图谱(图5),进一步研究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热点,运行结果。由图谱可知“煤矿应急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这些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聚类标签的分析总结,煤矿应急能力评价领域发展趋势概括如下:
图5 煤矿应急评价关键词聚类图谱
(1) 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的对象研究。由聚类分析可知,评价对象主要集中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应急处置能力评价、应急预案评价、应急物流能力评价等方面。刘程程通过分析煤矿突发事故特征以及煤矿应急救援特点,建立了4个一级指标和4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2];李树芳根据矿山救护质量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矿山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评价[3];黄宝山通过分析应急管理以及应急物流的内涵,建立了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煤矿应急物流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4]。
(2) 煤矿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煤矿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依托理论有:应急管理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危机管理理论、系统安全等,在应急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煤矿事故特点、煤矿应急救援特点等实际情况,建立煤矿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孙金龙基于应急管理理论、PPRR理论,从应急准备能力、事中应急响应能力、事后恢复能力三个维度建立了煤矿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5];刘沛瑶基于4R理论对煤矿应急管理建立了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四个维度的评价体系[6];齐琪根据煤矿事故特点分析煤矿事故宏观、微观特征,从人员组织控制、预案制度控制、应急资源控制、环境监测控制、指挥协调控制五个方面建立了煤矿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7]。
(3) 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方法。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对文献的梳理,研究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信息熵法、Logistic曲线、RS-IPA法、SEM法等。将已经建立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因子的影响,确定权重,为评价提供直观的结果。石钰采用了结构方程的评价方法,解决了传统模型里只能处理一个因变量的问题,可以在一个模型中同时处理因素的测量关系和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8];齐春雪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将不易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建立评语集,对煤矿应急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9]。
(4) 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聚类图谱的分析,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以及评价方法等为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热点。把控好各影响指标,识别煤矿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有利于改善和提升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人们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也有助于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应急管理方面的政策,促进煤矿应急管理工作的健康、高效发展。
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选择“timeline”视图,设置阈值,调节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煤矿应急评价关键词时区图谱
根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所呈现的情况展现2008-2020年间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的演变过程。关键词所处的时间区域表示该研究首次出现的时间,各年份累计出现次数由字体大小展现,图中可以看出煤矿应急评价研究热点的迁移过程,研究呈现从单一到多样化的演变特点,从样本数据中可以看出,煤矿应急能力评价始于2008年,学者开始对煤矿应急能力评价进行探究,研究初期评价方法相对单一,多为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2011年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始出现更多评价方法,如:信息熵、神经网络、灰色系统、g1法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2014年开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开始逐渐多元化,研究热点开始注重从煤矿灾害、安全事故等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近两年的研究热点开始注重应急指挥能力管理系统、物联网、安全监管系统、信息组织等评价指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疑对煤矿应急能力提升有着极大帮助,成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1) 通过对作者和产出机构的分析,目前煤矿应急评价研究尚未形成较多的科研群体,作者分布以及产出机构都较为分散,缺乏合作交流,不利于研究的创新。
(2) 煤矿的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应急能力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权重比例将逐步加大。
(3) 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理论是未来研究趋势。
(4) 指标体系建立呈多元化,依托应急管理、安全管理等相关理论,结合煤矿生产特点、事故特点是现有研究的主流,如何让业内认可乃至形成国家行业评价标准是未来的研究目标。
(5) 模型构建方法呈多元化,如何进一步消除人的主观因素是未来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