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康岭,李洪军,张海鹏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a.机电技术工程系;b.组织人事处,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我国传统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逐步削弱,亟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1]。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高技能的智能制造技术人才,而现有的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传统制造行业设计的,已不适合智能制造行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开始着手申报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名校工程,并于2013年成功立项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项目。在名校创建中学院将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并提出了打造省级品牌专业群的建设目标。
机电技术工程系以泰安市机电技术职教集团为依托,与泰开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了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和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引领、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利用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创新提出了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一核二类三段四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模式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院创新展开了具有鲜明泰山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在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中,深入发掘泰山文化中的育人要素,将泰山精神融入学生素质教育。充分利用泰山书院平台开展有关泰山文化的讲座、演讲、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题活动,开展担当社会责任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弘扬“进取、担当、和谐、包容”的泰山精神。
面对不断变化的智能制造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文化引领、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加快开展专业与企业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技术与服务融合、应用与创新融合,强化实践教学、拓宽专业领域,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2]。
几年来,以创建省级高等教育特色名校为契机,以创建省级品牌专业群为统领,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的改革与创新。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创新发展了“一核二类三段四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满足智能制造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打造“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二类人才[3],整个过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三个阶段,提供“专企融合、教赛融合、专创融合(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课证融合”四条成才路径,加快推进专业群的教学和课程改革。其中,一核是根本任务,二类是人才培养类型,三段是教学活动组织体系,四线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成才路径。
在通识教育阶段,以融入泰山优秀文化的大学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在价值观念、技术视野、认知风格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充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技术需求,打破专业壁垒,着重培养学生有关智能制造技术的基本素养与基本能力;在专业教育阶段,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通过“课程思政”强化价值引领,使专业更好地与智能制造岗位相融合;在多元教育阶段,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充分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成才需求。将“四线”有机贯穿于“三段”之中,学生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阶段打好基础,在多元教育阶段按自主选择的成才路径健康成长。
在创建省级品牌专业群的过程中,教学团队创新提出了学生可自主选择的四条成才路径,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首先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成长平台,如各种专业学习社团、兴趣小组、技能训练集训队等,每一个社团都有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在成才路径的具体落实上,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大一启蒙、大二发展、大三全力冲刺的成长教育模式。在学生入学后除了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之外,通过讲座、参观、尝试学习等方式进行启蒙,使他们能明确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尝试加入其中,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能基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大二在完成相关专业课程之外,选修自选成才方向的课程。进入大三,组织学生学习或者训练,使他们全身心地向着自己选择的方向迈进。每一条成才路径都开设对应的启蒙基础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学生进入具体成才路径之后,由辅导老师开设拓展课程,并配套开展相应的训练。
专企融合是指专业与企业融合,校企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联合攻关及培养人才。通过专企融合,使企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设置的调研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取等,以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的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零距离[4-5]。
专企融合更是实现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智能制造人才的必经之路。校企共建教学及生产团队,开展以技能操作实践和技术应用实践为主体的生产性教学训练[2]。校企联合培养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进企业,在企业真实的职业情境中锻炼,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二是将企业技术人员和项目引入学校,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开放、互助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2]。
在完成专业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余,学生可依个人情况自主选择专企融合的培养路径,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
教赛融合实现了以赛促教。依托竞赛项目,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教师入企锻炼或与业内专家结对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专业群聘请行业专家兼职任教。
教赛融合也实现了以赛促学。大赛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赛题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将各项分散的实践技能有机统一起来。学生在备赛训练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改进,这能极大地促进其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会更多。
在完成专业学习任务之余,本专业群的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教赛融合的培养路径。在大学前两年的业余时间,学生可自由加入自动化生产线、现代电器控制等竞赛训练队,由责任心及专业能力强的带队老师指导,大三开始为参加省赛或国赛进行集训,为成长为大国工匠做准备。
多措并举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专业群与泰山创业大学进行全方位合作,开展对专业群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发掘有创业意向和潜质的优秀学生。为此,专业群成立了专家领衔指导的机电产品创新创业团队,通过互相协作、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专业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及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加入不同的创新创业团队或社团组织。在大学一年级申请加入,学生选修创新创业方向的基础课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与训练。在大学二年级,学生选修创新创业方向的拓展课程,自主选择一个创新方向进行研究,期间会有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指导教师会协同企业筛选出一批有潜力的项目,由企业赞助,进行深入地开发,最终走向实用化,以此为学生的创业出谋划策。
课证融合的成才路径侧重于将主要精力放在“1+X”证书的考取上,这种成才路径是一个基本选项,学生还可以兼选其他三种之一。
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要求,针对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展培训与考核实训基地建设。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由企业提供设备,在校内建成相关的培训考核中心,双方共同培训学生和企业用户。通过承接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中、高级教学与培训,开展“1+X证书”的培训与考核,培养与企业需求对口的高技能人才。
“一核二类三段四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四种成才路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成才路径,使学生乐学善学,促进了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各类人才百花齐放。在专企融合的成才路径所实施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在师傅指导下勤学苦练,成长为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教赛融合的成才路径上,以集训的方式进行长期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得到巨大提升,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专创融合的路径使学生创新创业的抱负得以施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课证融合的路径不仅使学生获取了职业资格证书,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自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及创新类大赛,获奖达到86人次;平均每年有7名毕业生自主创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逐年上升;培养了两个省优秀科技社团和两个优秀社团干部。可见实施教改以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一核二类三段四线”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打造了一体化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及智能制造技术省级品牌专业群;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所有专业课程都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其课程标准、课件、视频、实训指导等内容全部通过课程网站提供给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建成或在建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教师编写省部级规划教学27部。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先后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名师工作室,省级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立项。以此为契机,师资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的教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团队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教师参与企业项目11项,发表论文56篇,申请专利19项,在省级讲课比赛、微课比赛、职业技能比赛等获奖16项,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61项;专业群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市级优秀教师6名,团队建设工作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