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学味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自从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升格为新的门类学科,书法就不从属于其他专业而作为一个正式的专业进入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书法专业的设立,给书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各大高等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纷纷开始增设或筹办书法专业,目前这种状态下书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目前,全国有140多所高等院校能够进行书法专业方面的招生,全国书法专业的设立如雨后春笋,这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高师院校对书法课程的专业认知及深入调研不够,很多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师资也明显不足,在增设书法专业的同时也积极向外招聘相关老师以弥补短板,但这种急切对待事情的方式,可能对往后的学科发展埋下了隐患,再加上时间的紧迫,和先前对学科的陌生,那么这些新增书法专业的高校对书法专业的内涵理解不够,且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同时也弱化了高师院校中对书法专业人才培养所应有的要求,比如对文化课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书法专业就是写字,书法教育等同于写字教育,内在学科构成的理解扁平化,且对学科成果的呈现也只是用一种平常人说认可的比赛和参展来衡量,认为本学科的繁荣与兴盛就应该以不断提高参赛技巧在比赛中获奖入展为主要培养目标。高师院校眼下培养的书法人才,不仅应该在技术上有过硬的本领,能够在展厅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书法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所必要的技能,对理论的梳理和对实践技能的掌握都是书法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同时也应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使书法能够顺利地进入中小学课堂,能够在中小学课堂中成为一种学生所能积极接受的传统文化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影响下一代人,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最终能够起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的作用。
高师院校培养书法专业人才到底应该以哪一方面为最重要,它的着力点在哪里,最终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在我们的社会文化教育过程中有没有可能发挥积极的意义,对很多高师院校而言,这些不是非常明确,书法理论研究书法创作、还是书法美育,这都是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要思考的问题,如果这方面不明晰,那么就会出现两难境地,且在学科构建过程中就会出现迷茫的情形,这种结果也会影响到高校对于学科的构想处于一种游移不定的状态之下,目前在很多地方院校中,设立了书法专业,在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师资的构成也是处于十分不明确十分不成熟的状态,在这些专业队伍中,有些老师偏理论研究,在这些老师的理念引导下,书法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与掌握就会偏向于理论研究而忽视一些书法技巧的训练。而一些老师则是以书法展览为教学导向,在这些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就远远不够,且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更是模糊不清,还有一些专业学科带头人对于学生升学的重视也会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好的问题,有些就是以考研考博为终极目标,那么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目标也会显得十分明确,但这种明确不是专业上的明确,而是自我个人职业生涯上的构想,其他跟往后的书法如何进入社会,如何服务社会,如何承接起教育下一代书法学科知识,书法如何进入中小学课堂,如何为以后的书法基础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则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所以书法理论与实践如何更好地衔接更好地融合,使理论成为实践的指导,同时为书法基础教育服务,成为高师院校书法专业人才首要思考的问题。
一般高师院校,对于书法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可供参考借鉴的成熟院系比较少,而一些专业办得很不错的老牌院校的经验又没办法直接拿来所用,办学经验和办学条件应该要相匹配,在没有匹配的情况下,单方面提高或者当方面改善一些硬件设施,软实力没有相应跟上步调,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很多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就存在不成熟的问题,也存在求宽求泛的缺点,这也是由于其客观原因决定的,因为在深度方面没办法进行,很多院校就会退而求其次在广度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达到一个最佳位置,因为对于很多院校而言,新设书法专业,之前并无相应的培养经验,都是以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形来进行学科建设,在学科规划方面以及在学科带头人的选择方面都缺少一定的经验,甚至会依附其他学科来进行书法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因人设课的情形,因为每个老师所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所以有些学校侧重美术理论、文字学、诗词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等,没有统一的管理,系统性不强,在书法理论方面的学习,一般只局限于书法史、书法美学,对于书法其他方面的理论学习就显得十分薄弱,比如书法教育学、书法教学法就显得十分薄弱,甚至有些书法任课教师根本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而只是业余爱好,并且对书法美学的认识停留在很粗浅的层面,这对书法教学会产生很大影响,同时这对那些没有从小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而言,也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在上大学之前很多书法专业的学生是通过高中突击训练,接受短期的应试训练,以高考培训速成的方式,考上大学,有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书法的内在体验也不够深,因此整体综合素养并不高,其对书法理论的学习和对书法内涵的认识也相对不够,因此大学师资的完善对他们而言尤其重要。
学生学到的本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这也是很多高师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书法专业院校出来的学生和社会上的书法爱好者在本质上应当存在很大的差别,虽然在表面上同样是写字,而实际上内在知识构成应当是差别很大的,院校出来的专业人才,自身应该有一个很成熟的训练系统,而不是零散的学习。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那么,既然有着专业性训练过程,那么在这过程中构建起来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如何更好地传达给下一代,就这点而言,书法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书法专业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但目前高校专业上快速发展,这种和专业相匹配的条件而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实现,教学实践基地严重不足,致使学生在学校里面学的和在基础教育中所用的严重脱节,如何教——这是涉及到教学的问题,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没有实践的积累,即使有再多的理论再多的技巧支撑,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传达知识的目的,对高师院校毕业的书法专业的学生而言,以后能够走上工作岗位被聘为中小学书法教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追求,这也是能够实现书法专业人才个人专业的发展和个人理想的实现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的方式,同时要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仅仅停留在写字层面而应当涉及书法审美。审美知识的构建也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持抱不放的态度和治学理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传达个人审美理想,比如如何教会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书法美感的传达是十分微妙的,审美的体验过程更是充满了众多不确定性,但是对于一些审美体验的最初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当以此为重点,譬如看到王羲之的书法如何谈论阴柔之美,如何和文学中的优美范畴联系起来,甚至和自然界中的万物联系起来,让人在感受书法阴柔之美的同时能够有一种更为直观地体验,以一种通感的方式进行审美教育,看颜真卿的书法如何谈论雄强之美,在书法中发现雄强,这是十分抽象的,中国书法的玄妙之处就是如此,在一根线条中包罗万象,现实世界中审美范畴都能在书法线条中找到一一对应,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要将这些模糊不定的概念具体化,让人可感知可体会,在实践过程中教学生如何发现美、言说美、感受美。
对于一些能够设置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的高师院校而言,在这一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都设有相应的附属小学和中学,学生去小学中学见习、实习,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与中小学当中的书法课相对应起来,一方面学生其平时的学习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在积极的实践中学会如何去教学。
针对这种情况,各大高师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高校对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具有明确的目标,针对本硕博士不同层次应具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上,很多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考虑没有存在太大区别,而有些开设书法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和本科生拉开太大的距离,以至于硕士和博士所学习的课程和所需要的考核要求没有拉开太大距离,而那些成熟的专业院校将学生分成梯队管理,本科生以基本书法知识储备为核心,到硕士研究生层面,在实践与理论方面相结合并有所分层,有所提升,上升到博士研究生层面,以科研激励来促进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发展。
其次,指导老师对学生在本科学期间进行的训练,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有一些老一套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要积极吸收一些高校的成熟经验,借鉴他们的培养模式,且勇于创新,对于书法学科的课程设置,也应当形成理论跟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专业课方面可以设置书法史、书法美学、古文字研究、字源的梳理、各种书体的研习等等,实践方面,包括楷书以外的其他正书都要涉及,篆隶楷行草,广涉书体,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找到热衷且愿意坚持的书体,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可以解决书法专业学生存在偏科或者涉猎书体少的短板。在培养过程中,如果能将其划分为比较精细的类型进行分类培养,那么以后,对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必然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将学生分为教师型,学术型、书法应用型,分门别类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模式进行培养,这既提高了人才的质量,同时也缩短的培养人才的时间,必将给书法专业院校带来更丰硕的教学成果。
再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现在的学院式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四年的系统化学习书法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熟练掌握,相对传统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将大大节省了学习时间,效果也非常显著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全力以赴地解决形而下的技巧层面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到了硕博阶段技巧学习应当转向学术研究,比如书法美学、书法史、书法文献学等等模块,使得研究的纬度更加宽广和深入。很多高师院校书法专业还跨学科引入知识,使得从事研究的学者在社会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现在,书法专业成为一个热门专业,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的地方院校都想顺应国家政策积极筹办,重点大学或一些老牌的书法院校,书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相当成熟,但是一些新筹办的地方院校则比较薄弱,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技术以及专业理论方面明显不足,这样也给以后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不可确定性,因此,各大高校在制定书法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书法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培养能够适应各种情况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书法专业人才,就业面才会变得更宽广。
自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申请书法专业课程以来,培养了很多书法专业方面的人才,就之前培养的这些学生来看,都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很多人现在要么在各个院校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或者成为各大文博单位鉴定、策展或者是书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所以,作为书法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笔墨技巧、形式构成等等,参加展览或者举办展览,以一种最直观有效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效,此外更应当学会如何懂得将所学知识以一种合理的方式传达给另一些人,学会如何去教学,从而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当然这些毕业生除了进一些学校、文博单位、考研、考博,还有很多毕业生,由于就业压力大而选择了办培训班,这也都是一种出路。高等院校在顶层设计方面也应当要考虑到这些问题,避免学生的学习目标表现得很模糊,甚至有一种好高骛远且不合实际的理想存在,认为高师院校书法专业培养出来的书法人才,就应该以展览为目标而忽视了如何教如何引导人欣赏书法美这些方面的素养,使得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以后的服务社会过程中,缺少一种教的本领。
目前,福建省中小学当中开设书法课所要求的老师,一般都是以语文老师或者是美术老师来替代,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学书法课程的开展,这说明书法老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但是同时存在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中小学当中对书法教师的编制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使得书法教师的招聘没办法正常进行,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给中小学分配书法教师的名额,每一年中小学招聘书法专门人才,也只能以美术教师的名义进行招聘,书法老师在中小学当中不能解决编制问题,并且评职称的方式也会受限制。但我们相信这方面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每个书法专业的学生应当积极地做好心理准备,锤炼本领,等待时机,同时作为高师院校,应当不断提升办学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形成成熟的办学经验,我们相信,在我们国家极力推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下,这些书法专业毕业生必将会有一个很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