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建构维度

2021-12-22 00:13刘英凤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刘英凤

摘要: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治理能力的显现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当前,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纵深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关涉到群众的各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大多数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关联性及复杂性,或关涉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因此,公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共同参与主体有其必然性。本文主要分析新时代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建构维度。

关键词:人民主体性;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引言

立足于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这一前提,党和政府属于顶层设计者,是社会治理规则的制定者和社会资源的提供者;社会组织作为中坚参与力量,充分发挥其在各领域协同治理的优势;而公众作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则是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实际践行者。

一、新时代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

随着国家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治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小有成效。但从總体来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际与其愿景仍存有一定差距。

(一)理念层面

公众参与意识淡薄。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公众要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先要树立参与意识。然而当前公众对于参与社会治理普遍表现为参与意识淡薄、对社会公共事务淡漠。据2016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仅微高于中等。“其中,公共事务参与得分为57.2分,投票意识得分为56.5分,选举意识得分为58.8分。”究其原因,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公众仍留存“官本位”“权力崇拜”等复杂的政治意识,这种残余的封建观念严重消减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及参与热情,进而导致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政治管理模式惯性影响,公众存有政府是“全能政府”的误解,认为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处于政府管控之下,使得公众对社会治理有一定畏惧心理,进而导致对社会公共事务淡漠。这些都成为影响公众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参与社会治理的因素。

(二)实践层面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目前仍然不足。社会组织缺乏标准化、发展不平衡、独立运作和实践能力薄弱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效力。第一,社会组织的准入标准和程序不够规范。中国社会组织采用多部门审批和管辖的管理模式,不同社会组织入口门槛和标准不同,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有效性,影响社会组织的作用。此外,一旦社会组织获准进入游戏圈,除严重违法行为外,就没有标准化、有序的退出机制。本组织内部存在结构、职能和规范偏差,导致内部结构不合理、职能分配不协调、发展规划缺乏可行性、工作程序不规范、决策不透明、监测机制效率低下和其他不良现象。第二,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够均衡。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导致职业人才不稳定。大多数员工都是兼职或志愿者,这使得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变得困难,影响了社会组织履行政府职能的有效性。许多社会领导人同时被社会各界人士持有,其中大多数人利用闲暇时间在这方面工作。你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精力都没有定下来,这影响了工作效果。

二、新时代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建构维度

(一)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政府在现代市域社会治理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它是各市域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组织者、引领者,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必须要转变过去的全能政府治理理念,树立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协同治理理念。现代社会事务中,政府必须集合社会中的优势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政府应当合理分权,允许各社会协同治理参与主体依法自主解决部分公共问题。其次,要树立公平对等意识。政府同市域社会治理参与主体在法律意义上是平等的,政府不应强制其服从自己的行政指令,尤其是将市域社会治理参与主体作为自己的派出机构,完成各项行政要求。最后,政府要提供好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政府作为权力机关的代表,本身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法规保障,政府应当提前做好准备,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坏境和政策保障环境。

(二)重构网格化社会治理等现代治理机制

网格治理是一个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准确、标准化和及时的综合服务系统,有效地构成了治理网络,将所有利益攸关方纳入治理网络,倾听、吸收和协调各方利益,有效处理民主、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各种资源融入网络的实现,特别是党的建设领导,可以体现“政治作用”。近年来,除了网格治理外,还在不同地点实施了其他新出现的治理机制,如一系列特殊治理机制,如大接待、大联合服务和大调解。市政社会管理需要思考和构建上述机制,打破和改革原有申请表格和原申请范围,重新思考市政一级建设的应用。改造网格社会治理等现代治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改变被动接受问题报告主动发现和处理问题,唤醒沉睡的社会资源,减缓基层的社会冲突。并在城市范围网络和专有网络划分的基础上,细化和分配了所有网络的特点,实现了网络治理服务的菜单和分组模式。二是从问题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消除行政障碍,解决各部门之间的权力斗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治理职能和优势,始终以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导向,例如支持建立家庭"云备忘录",随时或定期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记录每个家庭的儿童研究、老年人健康、党员信息、就业和其他关键问题,从而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更新数据库——"网格家庭数据库"。

结束语

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路下的理论继承,作为马克思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核心维度,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其适用性和实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是人民利益至上,通过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才能发挥社会治理最大效能,真正地实现群众智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社会主义论坛,2020(1):4-7.

[2]段萱.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建构维度与共建策略[J].求索,2020,(5).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