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 王轶伟 于娟 郭仁德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普外科 (天津 300024)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乳腺多发良性肿瘤中使用乳腺微创旋切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乳腺多发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取乳腺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病灶切除率、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理想(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为5.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乳腺多发良性肿瘤而言选取乳腺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获得的效果更加理想,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
乳房是女性的第二性征代表,也承担着母亲的哺乳功能,在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女性承担的职业压力以及生活压力增加,使得乳腺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目前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乳腺疾病的尽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十分必要。其中,良性的乳腺疾病可包括乳腺炎、乳腺纤维瘤以及脂肪瘤等,良性的肿瘤一般无痛症,发病初期肿块比较小,不容易察觉,但其生长比较快,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对于该类型疾病,药物只能暂时的控制临床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根治疾病,因此应采取手术的方式将病灶切除。传统的手术虽然能够比较好地将病灶切除,但是术后会留下明显的瘢痕,受到爱美女性的抗拒,临床使用受限。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更希望接受手术治疗后瘢痕小、形状基本不受影响的治疗方案。因此,开发一种微创的治疗模式更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乳腺微创旋切系统是1994年美国首次提出使用的,起初用于乳腺肿瘤或组织检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目前已经可以应用在乳腺多发良性肿瘤治疗中[2]。根据以上情况,本次重点分析乳腺多发良性肿瘤中使用乳腺微创旋切术的治疗效果,旨在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纳入2019年2月~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乳腺多发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查体、乳腺B超等检查显示乳腺单侧多发肿瘤;术后显示为良性肿瘤;既往同侧未具有手术史;患者临床资料完成;同意接受本次治疗模式。排除标准:无明确病理诊断或者显示为恶性肿瘤患者;既往乳腺手术史患者;失访患者。
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60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2.21±1.06)岁,肿瘤平均直径(0.20±0.05)cm;肿瘤个数181个;术后病理类型:乳腺纤维腺瘤5例,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腺病9例,乳腺纤维腺瘤合并导管内乳头状瘤7例,乳腺纤维腺瘤合并导管扩张9例,脂肪瘤11例,乳腺良性叶状肿瘤10例;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并坏死、出血、囊性病变2例,表皮囊肿4例,乳腺腺病2例,乳腺病合并储留囊肿1例;观察组60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2.03±1.15)岁,肿瘤平均直径(0.21±0.03)cm;肿瘤个数175个;术后病理类型:乳腺纤维腺瘤6例,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腺病9例,乳腺纤维腺瘤合并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乳腺纤维腺瘤合并导管扩张7例,脂肪瘤10例,乳腺良性叶状肿瘤9例;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并坏死、出血、囊性病变3例,表皮囊肿3例,乳腺腺病5例,乳腺病合并储留囊肿3例,乳腺腺瘤2例。
以上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后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为传统的治疗方法急性治疗,在肿瘤的表面做一个长度约为15~30mm的手术切口,在术前对相应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并给予1%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术后止血成功后使用可吸收的丝线对切口位置缝合,然后清洁铺料盖,胸带加压包扎72h,将病理送检。
观察组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微创旋切术:术协助患者做好相应的检查,使用B超确定具体囊肿的位置,然后做好标志并穿刺,为了保证美观可选择比较隐秘的地方进行穿刺入针。在进针的过程中根据相邻囊肿的位置确定相应的位置,比如距离比较近的则选择靠近乳晕点进针。B超下获得肿瘤的具体情况,比如血管走向等,然后注入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进行麻醉,麻醉成功后将穿刺点位置将皮肤切开,沿着乳腺导管方向穿刺进入,B超引导下进行切除病灶。在旋切的过程中注意将局部的残留组织液等抽吸干净[3]。如果检查确定无残留的组织后可停止手术。术后的抗感染等模式与对照组一致。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记录两组病灶切除率、切口占肿瘤数量比值、愈合时间。
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比如血肿或者感染等。
需要对比的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计量以及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检验以及χ2检验,数据比较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n=60,±s)
表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n=60,±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36.62±0.79 27.71±1.12观察组 20.12±0.57 16.20±0.84 t 12.293 9.127 P<0.001 <0.001
观察组的病灶切除率高于对照组,且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2。
表2.两组病灶切除以及愈合时间对比(n=60,±s)
表2.两组病灶切除以及愈合时间对比(n=60,±s)
组别 病灶切除率(%) 切口占肿瘤数量比值 愈合时间(d)对照组 0.62±0.01 0.55±0.02 8.36±0.21观察组 0.95±0.01 0.41±0.00 4.57±0.12 t 3.305 1.167 1.195 P 0.021 0.038 0.017
对照组60例患者中,5例血肿,4例瘀斑,4例瘢痕明显,2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15/60);观察组60例患者中,1例血肿,0例瘀斑,1例瘢痕明显,1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5/60),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980P<0.001)。
乳腺良性病变不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如果长期不处理存在恶变的风险,因此需要及时诊断并进行治疗。传统手术中,对于该种疾病的治疗,需要在乳房的表面做多个切口,或者做一个长度比较长的切口,从而将腺体切除,该种模式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手术创伤性比较大,患者会担心术后乳房形状影响美观程度,使得手术模式推广较难[4]。近年来,微创技术获得发展,微创旋切手术在该疾病中也获得推广和应用,该种手术模式除了对可疑的病灶取样活检之外,也能够应用于病灶的切除,并且病灶切除治疗时具有切口小、术后美观以及复发率低等优势[5]。并且在B超引导下还可能会发现传统手术依靠肉眼无法发现的小病灶,该种微创手术完全可以切除直径为0.5~2.8cm的病灶,应用范围比较广[6]。
有研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用于微创旋切术,该种方式一般适合于肿瘤比较小的情况,相关专家建议病灶的最大直径≤2.5cm,本次的样本病灶直径均在该范围之内,患者出血量比较小,与传统治疗模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病灶直径比较大的情况下采取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容易出现组织残留等情况,不利于手术治疗效果。因此,笔者建议临床应用微创旋切术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情况。
使用该种微创技术对乳腺的多发肿瘤进行切除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好比较理想的位置。为了患者的需求,需要在切除的过程中考虑切口的位置,选择比较隐蔽的切口,因为以上的位置比较隐蔽,并且操作也比较方便,可以满足患者对于美的需求。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切除模式,而观察组采取微创旋切术,两组患者均接受同一组医师的治疗。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创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微创旋切术的微创性质具有较大相关性。而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同样优于对照组,比如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为5.00%,以此说明乳腺良性肿瘤行微创旋切术治疗术后恢复快,对于患者的损伤小,患者更加容易接受。本次研究结果与前人报道基本一致,均说明乳腺良性肿瘤行微创旋切术治疗的优越性[8,9]。
综上,乳腺良性肿瘤行微创旋切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在B超引导下进行手术,可以提前规划切割路线,减少手术时间;术中避免止血以及腺体缝合等过程,因此手术时间比较短;手术切口小,符合患者的美观需求。总之,经以上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对于乳腺多发良性肿瘤而言选取乳腺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获得的效果更加理想,且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