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广贺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放射科 (辽宁 调兵山 112700)
内容提要:目的:探究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和CT减影血管成像(CT Subtracted Angiography,CT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ICV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收入院的80例疑似A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PI和CTSA检查,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类,即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比两类检查结果及相应参数。结果:80例疑似患者经CTPI和CTSA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经CTPI检查,发现明显缺血病变者43例、未明显异常者37例。CTPI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敏感度53.8%。CTPI和CTSA联合检查,发现灌注异常者77例,敏感度96.3%。联合诊断敏感度高于单独诊断,P<0.05。急性期脑梗死患侧与相应的健侧区CBF、CBV、MTT、TTP相比,P<0.05;短暂性脑缺血患侧与相应的健侧区MTT、TTP相比,P<0.05。结论:CTPI和CTSA对AICVD均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查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可通过相关参数对比,了解AICVD患者的脑组织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利依据。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属于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其是因脑组织的局部供血动脉出现闭塞或是狭窄,导致供血区出现组织血液减少或是突然停止表现,导致此区域出现脑组织缺氧、缺血,从而引起脑组织软化、坏死。而AICVD又是引发中老年人死亡、残疾的主要原因,且AICVD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约脑血管病总数的65%左右。目前,AICVD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讲,其也是致残的首要原因。目前,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早期诊断出AICVD,也在大量的研究表明,尽早对AICVD进行诊治,可以提高预后效果[1,2]。目前,AICVD诊断时,临床常采用CTPI和CTSA联合检查,取得了显著的诊断效果[3,4]。本次探究了AICVD诊断中CTPI和CTSA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收入院的80例疑似A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PI和CTSA检查。80例可疑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60~74岁,平均(67.24±5.31)岁,发病病程在1~29h,平均(15.64±2.37)h,基础病:高血压48例,糖尿病有37例,高脂血症有22例。所有患者均采取CTPI、CTSA检查,并以患者症状、检查结果,将80例患者分成2类,即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经头颅CTP、CT检查,发病6h内者;参与者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颅内出血者;精神疾病者;检查图像因伪影影响图像者;严重慢性疾病者;开展过支架介入治疗者;心功能不全者;碘对比剂过敏者;心肾功能障碍者;房颤者;心源性栓子者。
均开展CTPI和CTSA检查。
CTPI:采用多排螺旋CT仪,进行平扫与CTPI检查,起层面为听䀝线,层厚为5mm,扫描视野:23c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在异常灌注区,取兴趣区与对应的健侧区,对其进行测量,记录CBF、CBV、MTT、TTP。
CTSA:CTPI检查10min后,将80mL非离子型对比剂、40mL等渗盐水,经肘静脉注入,开展头颈部CTSA检查。采取螺旋扫描方式,对主动脉弓,颅顶,采取Smart形式,进行预扫描,待靶血管对比剂处于150HU浓度时,进行扫描,观察病变血管出现部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
对比两类检查结果与相应参数,同时评价CTPI联合CTSA检查诊断敏感度。
数据由SPSS20.0统计,变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定性资料,用%表示,χ2检验,2组数据差异显著,且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80例疑似AICVD患者中,经CTPI和CTSA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经CTPI检查,发现明显缺血病变者43例、未明显异常者37例。CTPI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敏感度53.8%。CTPI和CTSA联合诊断,发现灌注异常者77例,敏感度96.3%(77/80)。联合诊断敏感度高于单独诊断,P<0.05。见表1。
表1.诊断结果分析(n)
急性脑梗死患侧与相应的健侧区CBF、CBV、MTT、TTP相比,P<0.05;短暂性脑缺血患侧与相应的健侧区MTT、TTP相比,P<0.05,见表2。
表2.CTP联合CTA检查分析(n=40,±s)
表2.CTP联合CTA检查分析(n=40,±s)
组别急性期脑梗死C B F(m L/m i n/1 0 0 g)C B V(m L/1 0 0 g) M T T(s) T T P(s)患侧 2 0.7 0±5.1 5 2.6 0±1.1 7 6.1 5±1.2 0 1 6.9 4±4.5 0健侧 5 4.3 9±4.6 6 5.6 9±1.0 8 3.5 5±0.7 5 8.4 3±1.9 3短暂性脑缺血患侧 5 4.1 5±3.6 0 5.0 9±1.1 6 5.4 9±2.4 1 1 1.6 2±4.0 6健侧 5 6.0 0±4.8 1 5.4 0±1.5 1 3.5 5±0.5 2 8.9 4±2.0 6
脑血管病是指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有多种因素可导致脑血管病,其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种族等)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且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临床上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ICVD的临床类型主要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s)、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S)、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CS)、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I)、腔隙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等。
在AICVD的诊断中,多因脑组织出现病理、生理学变化,如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且因缺血、缺氧的持续性加重,均会引起形态学变化。临床将AICVD按照病因将其分为两大类型,即血栓形成性、栓塞性,临床上又局部脑缺血症状者在24h以内完全缓解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叫做T I A症状;而将症状持续24h以上,且经过一段时间才消失者称为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而对于脑缺血症状持续24h不消失者又称为局限性脑梗死或脑梗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出血相近,故需要进一步完善头颅CT的鉴别与诊断,在明确诊断后,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因此,采取针对性诊断,从直观的角度下观察影像图中的变化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提高诊治效果[5]。
以往,临床在AICVD诊断与治疗时常采用头部CT检查,CT检查可以首先将脑出血排除,但对于急性期脑缺血的患者,特别是6h内者,因病灶内的电解质出现变化、主要含水量变化,使得CT值的变化较小,平扫CT检查时,只能够观察到脑沟的消失与脑组织的肿胀等间接征象。根据相关资料报告,在AICVD患者开展CT诊断时,病程在24h内者,CT的阴性率较低,只有16%,而漏诊率在19%左右;而对于阴性者开展复查时,可以在第2天、5天、9天、10天、20天时发现病灶,且少数的病例在第2天、第5天复查时仍不会发现相应的病灶[6,7]。因此,寻找一项有效的诊断方式非常有必要。近年来,随着CT检查技术与功能的不断进步,CT检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临床上,在AICVD的影像学诊断中多采用CTPI检查,CTPI 可通过对局部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等参数的分析,从而实现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定量评估,能够发现早期灌注异常区域,将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脑组织区分开来,对AICVD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疾病的转归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PI 能准确鉴别诊断TIAs 和CI(脑梗死),其诊断结果可为超早期ICVD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CTPI 各血流动力学灌注参数的对缺血的敏感性不尽相同,平均通过时间能够区分正常与缺血脑组织,是早期脑灌注损伤评价的敏感指标; 达峰时间的变化与血流速度下降及侧支循环建立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其是侧支循环建立的参考指标。而临床实践表明,在CTPI检查基础上,联合CTSA检查,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结果,更好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8,9]。本研究显示:80例疑似AICVD患者中,经CTPI和CTSA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经CTPI检查,发现明显缺血病变者43例、未明显异常者37例。CTPI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敏感度53.8%。CTPI和CTSA联合诊断,发现灌注异常者77例,敏感度96.3%(77/80)。联合诊断敏感度高于单独诊断,P<0.05。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讲,主要的治疗目标为强调治疗时间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同时在抢救过程中,对于缺血半暗带的患者来言需要尽早地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而一些先进的影像学技术,用于AICVD诊断中,如PET、CBV、CBF、CMRO2、OEF等,可根据以上数值的下降度来明确缺血半暗带的实际情况。有研究揭示,根据弥散成像、血液灌注成像在缺血性区域的差别,认为属于缺血半暗带[10-12]。在CTPI检查中发现,病灶中心、周边与对侧的信号出现明显的不同,在CTSA、RF图像上进行对比,发现病灶的中心信号出现明显下降,且周边明显上升,并出现梯样变化,故而可以观察到近似的SPECT、PET图像。CTPI具有简单、快捷等特点,通过参数相比,可以了解病变区与健侧区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尽早发现AICVD病变范围,对提高早期AICVD诊断有积极作用[13,14]。且联合CTSA检查后,可以提高诊断敏感度,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如将CTPI和CTSA联合后可以观察到超早期病灶、急性期病灶的范围,为ILA、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梗死等的早期鉴别发挥显著作用,同时还可以了解半暗带的存在。另外,还有学者认为,以上检查方式可以检测出梗死病灶之外的低灌注区,故其还可以用在无症状性的高危险因素人群中或是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检查中[15,16]。
综上所述,CTPI和CTSA对AICVD均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查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可通过相关参数对比,了解AICVD患者的脑组织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