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晖
中国安能集团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 330096
建筑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要想实现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发展,需注重企业科技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鼓励建筑企业积极引进信息技术,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供高质量服务。我国传统建筑企业的信息交流较为滞后,建筑企业未形成产、学、研联合机制的构建,进而导致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1]。建筑企业应认识到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实现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应重视信息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提升建筑企业的科技水平,推进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第一,建筑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且复杂,制约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建筑企业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为评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可以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有效评价,促使建筑企业有侧重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建筑企业活力,实现建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二,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可以帮助建筑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促使建筑企业加强市场环境调研工作和市场预测工作,确保建筑企业自身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第三,传统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力度较为薄弱,究其原因为建筑企业未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激发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建筑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2]。
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应依据国家发展规划、市场需求、各项业务科技方向以及企业自身科技资源等内容,制定符合建筑企业实际情况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定为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贡献力量,建筑企业紧跟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不断调整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以此作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指挥棒”。建筑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中,严格按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制定科技项目计划,进而获取国家政策的扶持。建筑企业应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审核,且加大成果转化措施的落实,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
2.2.1 评价指标体系
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权威性等原则,确保真实反映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依据层次分析法设置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每级指标可以分为若干子评价指标,形成金字塔结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中包含7个一级指标,即研发投入要素、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管理、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荣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利用定量评价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评价指标权重逐级赋值,确定各级指标在整体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最终得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评价的总分数。
2.2.2 科技创新评价分值计算方法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总得分为105分,其中评分项有100分,加分项为5分。以W表示科技创新总得分,以D表示评分项总得分,以S表示加分项总得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总得分计算公式:W=D+S。
建筑企业共计有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130个三级指标,150个四级指标。采用评分计算,逐级递推,得到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评价总得分。确定7个一级指标名称及权重如表1所示。选取一级指标中的“科技创新成果”下设二级指标以及权重,如表2所示。选取表2中二级指标“科技奖项”举例说明,见表3。选取表3中三级指标“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数”举例说明,见表4。以此类推,对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指标评分予以确定。
表1 一级指标名称及权重
表2 一级指标“科技创新成果”下设二级指标名称及权重
表3 二级指标“科技奖项”下设三级指标名称及权重
表4 三级指标“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数”下设四级指标名称及权重
2.3.1 塑造科技创新氛围
建筑企业属于传统型企业,大部分的建筑企业员工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在建筑企业生产过程中,并未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建筑企业应重视创新的力量,采用教育培训的方式持续增强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
建筑企业应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建筑企业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鼓励企业员工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筑企业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大与科研院所、设计院、施工企业的研发合作力度;建筑企业应打造稳定的技术梯队,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提升建筑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在建筑企业科技转型中,建筑企业需要既懂科研,又懂管理经营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持续推动建筑企业转型发展[3]。
2.3.2 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建筑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可以借助科研院所、设计院等社会力量弥补建筑企业科技力量不足的弊端。为了提升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建筑企业应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构建科技联盟,整合某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速度。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应创新融资渠道,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建筑企业可申请政府专项科研经费;从建筑企业营业收入中抽取部分作为研发经费等方式获取科技创新经费,支持建筑企业科技创新[4]。
2.3.3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建筑企业应明晰建筑科技创新效果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依据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评价发展规划,制定量化考核目标,对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效予以考核。为了提高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建筑企业应建立激励措施,即针对建筑企业各部门、科技创新人员。针对建筑各部门制定的奖励措施为按照各部门完成科技创新工作的程度予以奖励,针对科技创新人员制定的奖励措施为提升员工的基本薪资,激发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潜力,促使科技创新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中。提高员工在公司地位,增强科技创新人员的成就感、荣誉感,促使科技创新人员自觉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5]。另外,建筑企业还可以建立知识产权激励形式,激发建筑企业员工的潜力,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2.3.4 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工作,利用多种措施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科技创新工作中,部分建筑企业并未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科技创新成果通过评审后,未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并未将成果运用在实际工作中,降低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为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强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制度性保障力量。
另外,建筑企业也应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工作,建立保密机制,对科技创新成果予以保护。建筑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进行保密承诺,不能将科技创新项目资料予以保留,遵守建筑企业所制定的保密机制。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应做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设,围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信息化建设等重要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工作,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
在科技创新课题提出、立项评审时,建筑企业应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研究,进而增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6]。建筑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不断拓展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占有率,加快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新时期,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强数据信息的有效运用,促使建筑企业在体验、效率以及成本等方面实现商业模式的再创造。建筑企业应紧跟时代潮流,建造充满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建筑产品,促使人们获得更好的建筑体验,进而实现建筑新产品的创造。
应运用互联网产品思维不断完善建筑产品的建设,推动建筑企业数字化发展。建筑企业随着数据信息流动逐渐模糊了边界,且为建筑产业构建了数据网,促使建筑企业利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准确定位建筑产品、服务功能,推动建筑产业商业模式的变化[7]。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建筑企业的核心功能从管理升级到服务。建筑企业应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在建筑产品中,最大限度地方便人们,提升体验感。传统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依然不适用于数字化建筑企业,因此需要创新建筑企业组织模式,在建筑产品生产周期中,通过数据流实现协同工作,不断优化建筑企业产品。
建筑企业应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建筑企业员工的创新潜力,加强组织模式创新,以此提高建筑企业数字化服务水平[8]。
在工业化时代中,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建筑企业技术、工艺、组织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再造。建筑企业应重视企业标准化建设,建筑企业应将标准化发展的工作内容实现数字化建设,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面对行业发展趋势,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施工企业管理面临着从流程驱动到数据驱动、从事后数据录入到过程管理、从软件上线到系统运维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可选择的转型升级路径有: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从“施工承包商”到“城市运营商”的转型升级、从“资产、资金驱动”向“管理、技术驱动”的转型升级、从“劳动力密集”向“建筑工业化”的转型升级、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型升级。
数字化转型带来两方面的改变:新型施工技术、大型机械设备的不断出现,提高了项目生产效率,降低了安全质量管理风险,实现项目层面的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方面是信息化支撑管理提升方面,通过业务流、数据流、信息流、价值流的打通,实现管理链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贯穿,真正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可评估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升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建筑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应明确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并且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即塑造科技创新氛围、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筑企业利用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建筑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的再造,推动建筑企业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