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亮华,潘传营,闭显达,冯鹏霏,李满园,项桂德,米顺利*
(1.广西中医药大学海洋药物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 南宁 530023;3.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广西广阔的海洋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有鱼类500多种、虾类200多种、贝类170余种、蟹类190多种、浮游植物近140种、浮游动物130种、沿海滩涂生物47科140多种,是我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中药珍珠、牡蛎、文蛤等的主产区[1-2]。目前,广西已经明确有药用价值的海洋药用生物共721种,归属235科390属,其中植物界资源63种,如马尾藻、孔石莼、江蓠、龙须菜、海杧果、毛马齿苋、水芹、绿藻门和褐藻门的部分大型海藻等[3-4];动物界资源633种,海蛇、海马、海龙、中国鲎、儒艮、文昌鱼、方格星虫、珍珠等,其中,儒艮、海马、海蛇等属于珍稀或重要药用生物,北海“南珠”更是广西海域独具特色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然而,还有很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还没有明确,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大有可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使广西在海洋药用生物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也是广西发展特色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基础。
广西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研究利用总体形势良好,并且正朝着实现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双赢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开发利用的物种逐步增多、研发力度加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形成。
1963年出版的《广西中药志》第二辑,详细介绍了196种区产药材的形态、性味、效用、剂量和禁忌等[5]。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编写的《广西本草选编》,收录了1 000种药物[6]。1976年,由广西中医学院林吕何编写的《广西药用动物》,列出了197种广西本土的药用动物,书中记录了青环海蛇、海蝰、绶贝、泥蚶等海洋生物,是一本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地方药用动物专著[7]。1983年,广西中医药科技人员开始收集广西中药资源,经过长达5年的调查,编撰了《广西中药资源名录》,这是唯一记载有广西药用海洋生物的名录[8]。2008年,广西中医学院邓家刚编著的《广西海洋药物》收载了400多种广西海洋药物,介绍了广西海域分布的药用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是中国第一部研究区域性海洋药物的专著,是研究和开发利用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依据。2016年,广西中医学院侯小涛、郝二伟和邓家刚主编的《广西海洋药用生物名录》出版,其介绍了广西海洋药用生物的分布规律和药用特点。
目前,广西明确有药用价值的海洋药用生物共计721种,其中动物类占了绝大多数,这与陆生药用生物以植物药为多的情况恰恰相反[9]。广西药用海洋生物的药用功能多样化,部分药用生物的药用特点和应用规律已经明确,并用于治疗相关疾病,如海蛇治疗中风;乌贼治疗鼻衄、便血;海参治疗肺结核、便秘;藻类治疗肠炎;牡蛎、贝壳类治疗盗汗;贝类治疗肺痈、咳喘;红树植物老鼠簕、红海榄、苦郎树、露兜树及螺类治疗腹痛腹泻、肝炎;等等[9]。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开始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产业,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较慢,与其他发达沿海省市差距甚远。利用海洋药用生物开发的产品有珍珠滴眼液、珍珠末、珍珠胶囊、珍珠免疫与代谢调控因子、珍珠牛磺酸、干藻粉、螺旋藻含片、南珠海参膏、鲎试剂、壳聚糖、甲壳素、几丁聚糖螺旋藻、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海洋农药OS-施特灵、海藻氨基酸叶面肥等。
1.2.1 珍珠
珍珠,是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等双壳类受刺激形成的颗粒状凝结物,分为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两种。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润肤祛斑、抗衰老、抗疲劳、促进伤口愈合等功效[10-11],适用于热病惊痫、惊悸怔忡、心烦失眠、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溃疡不敛、肌肤皲裂等病症。广西合浦盛产珍珠,所产珍珠质量上乘,是优质的装饰原料和药用资源,“合浦南珠”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在临床应用方面,水溶性珍珠粉能提高心脏收缩力,加快心律失常后窦性节律的恢复[13];普通珍珠粉对心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14];合浦珍珠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稳定的体外抑制作用[15];林江等分析了珍珠的临床应用与配伍规律,珍珠与其他相关药物配伍后的相应功能得到了增强[16]。珍珠粉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免疫功能,珍珠中特有的角壳硬蛋白可促使溃疡痊愈[13]。
据统计,2019年广西海水珍珠养殖面积808 hm2,产量824 kg,分别占我国海水珍珠养殖总面积的39.20%和总产量的29.60%,是全国海水珍珠第二大养殖区域[17]。广西在北海建立了国家级“珍珠及珍珠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形成了以北海市和防城港市为重点的珍珠主产区,培育珍珠养殖场近2 000个,广西有超过60家公司和超过450家的个体户从事珍珠及其制品销售工作,产品涵盖了以珍珠为原料的珍珠首饰、美容护肤品、药品、保健品580多种,年交易额超过8亿元。利用珍珠生产的产品有珍珠明目滴眼液、珍珠胶囊、珍珠末、珍珠免疫与代谢调控因子、珍珠灵片、珍珠牛磺酸、南珠海参膏等。目前,广西拥有全国唯一一家从事海水珍珠贝类(合浦南珠)、藻类、甲壳类等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加工的上市公司——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1.2.2 方格星虫
方格星虫,俗称沙虫、沙肠子等,是一种富含多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的海产体腔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有“海中冬虫夏草”的美称[18-19]。方格星虫分布较广,在广西的资源最为丰富。广西北海产的方格星虫蛋白质含量为79.90%,远高于一般的鱼类[20]。据记载,方格星虫性寒、味甘、咸,具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及补肾养颜等功能,可治疗骨蒸潮热、阴虚盗汗、肺虚喘咳、胸闷痰多以及妇女产后乳汁稀少等症,对治疗肝炎、肺痨咳嗽、神经衰弱与小儿脾虚等症均有效果[19]。现代医药研究表明,方格星虫含有多种活性物质,能够调节机体多种功能,具有延缓衰老、抗氧化、抗疲劳、抗辐射等多种功效,是开发功能性保健品和药物的优秀材料[21-25]。
广西海域方格星虫自然平均生物量22.73 g/m2,平均密度2.83条/m2,资源总量约为4 000 t[26]。广西“十五”发展计划将方格星虫列为重点发展和推广的海水养殖种类,区内适养面积超过1×104hm2。广西科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启动方格星虫的繁育研究,于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人工育苗技术难关,2007年实现了人工苗种规模化生产,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开始,广西海洋研究所每年培育方格星虫苗种3 500×104条以上,推广养殖面积200~300 km2,为北海、钦州、防城港的养殖户解决了种苗难题,并为他们提供健康养殖技术指导[27]。方格星虫养殖技术成熟,亩产达94~221 kg,市场价约80元/kg,亩产效益高达7 520~17 680元。2018年北海产的方格星虫被确定为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从2008年至今,广西人工繁育方格星虫苗种累计经济效益破10亿元[20]。目前尚未见方格星虫相关的医药产品。
1.2.3 牡蛎
牡蛎,是一种软体动物,俗称海蛎子、生蚝等,是世界上第一大养殖贝类,肉嫩、味鲜,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不仅是人们喜爱的海鲜产品,也是历史悠久的海洋中药常用药。牡蛎的含锌量位居人类食物之首,100 g牡蛎中就有47 mg锌[28]。广西牡蛎品种较多,主要有褶牡蛎、缘齿牡蛎、近江牡蛎、中华牡蛎、薄片齿牡蛎等。
据统计,2019年广西牡蛎养殖面积15 857 hm2,牡蛎产量659 278 t,分别占我国牡蛎海水养殖总面积10.93%和总产量12.62%,分别占广西海水养殖总面积31.83%和总产量46.23%,是广西最大宗海水养殖品种,在全国仅次于福建、广东和山东,排名第四[17]。牡蛎的药用部位主要是肉和壳,具有滋阴潜阳、镇惊安神、涩精敛汗、软坚化痰等功效,主治虚劳烦热、遗精盗汗、结核、崩漏带下等病症。已有研究证实牡蛎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抗疲劳、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抑制病毒增殖、解酒等多种作用[29-35]。已有研究证实牡蛎提取物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具有辅助保护功效[36]。牡蛎炮制工艺也相对成熟[37]。
广西牡蛎养殖面积大,产量较高,但其加工还处于初加工阶段,市面上的加工产品有蚝油、蚝豉、蚝罐头、冻干精粉、即食罐头、半开壳牡蛎肉、净化生蚝、罐装牡蛎肉、牡蛎肽饮料[38]等食品或调味品[39],尚未见相关的医药产品,牡蛎多肽咀嚼片正处于研发阶段。
1.2.4 藻类
藻类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利用海藻资源较早、较广泛的国家之一[40]。藻类种类繁多,有的藻类是贝类、虾类和海参类养殖的重要天然饵料,如扁藻、杜氏藻、小球藻等;有的是人类的食用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紫菜、发菜等;有的藻类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如海带、昆布、裙带菜、鹿角菜、羊栖菜等;有的藻类可用于生产医药产品,如石花菜、江蓠、仙菜等。藻类的药用价值较高,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等都有防治甲状腺肿大的功效;红藻中的鹧鸪菜和海人草可作为驱除蛔虫的特效药;从褐藻中提取的藻胶酸、甘露醇和从红藻中提取的琼胶也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例如藻胶酸盐可作为制造牙模和止血药物的原料;甘露醇有消除脑水肿和利尿的效能;琼胶既可作为轻泻药治疗便秘症,又能作为制造药膏的药基、包药粉的药衣和细菌培养基的凝固剂。
马尾藻,马尾藻主要含有褐藻胶、褐藻糖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等,其含量约60%,是提取褐藻胶等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分布于广西沿海及涠洲岛一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广泛应用在提取甘露醇的试验中,是广西藻类资源药物利用的典型代表。研究显示,马尾藻多糖广泛存在于海藻中,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等多种功效[41];陈忠伟等指出马尾藻多糖能显著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42]。
螺旋藻,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感染、抗癌变、抗辐射、抗衰老、抗炎和增强免疫[43]等多种药理作用。螺旋藻以其全面均衡的营养和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受到全世界众多科学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认定螺旋藻为“人类21世纪最佳保健品”和“未来超级营养食品”。北海市螺旋藻养殖面积达50 hm2,生产干藻粉1 000余t,“绿仙”螺旋藻登上2012年中国螺旋藻十大品牌排行榜[44]。广西依托沿海优势,其螺旋藻产品已成功打入东亚和西亚国家的销售市场。
广西海域有104种藻类,有多种药用功效,如海带治疗甲状腺肿大;藻类可治疗肠炎、高血压、小便不利等;螺旋藻可提高免疫力;等等。石莼、江蓠、网地藻、鸡毛菜等藻类均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功效,治疗小便不利、便秘等。尽管广西海域的藻类资源丰富,但查阅了近10年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均没有广西藻类养殖的数据[17]。市面上的藻类产品主要是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
1.2.5 海参
海参,是一种棘皮动物,含有氨基酸、海参素、矿物质等50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含量极高,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药用历史悠久,在《本草从新》和清朝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均有记载。海参具有滋补肺肾、通肠润燥、止血消炎、抗疲劳、抗癌、预防高血压等作用。郝二伟等指出,肺结核、便秘和虚劳等症患者应多食用海参[9]。
在2009—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仅2010—2013年出现了广西海参养殖产量和海参养殖面积的数据,从已有数据来看,广西海参养殖产量极低,其中2013年养殖产量最高,为14 t,但也仅占全国的0.01%;养殖面积最大,为17 hm2[17]。这也反映出,广西的海参养殖并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海参养殖尚未形成规模。广西的海参种类较多,主要种类有花刺参、糙海参、玉足海参、棕环海参、乳海参、黑海参、马氏海参、辐肛参、蛇目白尼参、图纹白尼参、黄疣海参、绿刺参等。近年来,海水污染导致海参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加上过度捕捞,海参自然资源逐渐锐减。随之,海参人工养殖逐步兴起,广西已经实现了糙海参和花刺参的人工育苗,糙海参天然海区围网养殖试验也取得了成功,为进一步发展海参养殖奠定了基础。广西近海海域拥有海参栖息的良好生态环境,涠洲岛附近海域还有海参野生资源,但市面上尚未见广西海参相关的医药产品。
1.2.6 其他种类
药用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但已开发的种类较少,部分海洋生物及其药用价值和开发情况见表1。
表1 广西海洋药用生物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情况[45-47]
续表1
尽管广西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然而在海洋医药政策导向、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下[48],广西的海洋医药资源调查不够充分,虽然其产业发展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速极其缓慢,在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极小,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极低,并且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很低(表2)。数据显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有33家[44,49],但上市公司仅1家。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北海。目前,已开发(含已开展相关研究)的海洋药用生物占海洋生物总量的比例极低,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缓慢。2007年以来,广西政府为推动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从政策保障和提升科技水平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表2 2011—2019年全国及广西省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总值[50-51]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1—2019)。
Note:Data from year of 2011—2019 “Statistical Communique of Chinese Marine Economy” and “Statistical Communique of Guangxi Marine Economy”.
在政策方面,广西政府部门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响应国家向“蓝色药库”进军、向海“问药”的口号,重视海洋药物开发。2007 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明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后,为实现广西海洋医药又好又快发展而制定的第一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52]。2011年,《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2014年,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带动下,年度产业增加值为0.6亿元。2012年,《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着力建设北海海洋生物制药及保健品产业基地、钦州和防城港生物制品产业基地。
2017年的《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国家明确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为广西发展海洋经济提供重要机遇。该规划提出,广西将重点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医药和保健产品;并明确指出,北海市和钦州市要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53]。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并首次提出北部湾要打造“向海经济”;同年7月,北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向海经济的行动方案》,指出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而海洋生物医药业就是海洋新兴产业之一[54]。2018年,广西政府出台了《广西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土海洋医药骨干企业,打造海洋中药材养殖,海洋药物提取、生产、质量检测和研发等海洋药物全产业链。广西海洋和渔业部门将编制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海洋生物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广西海洋生物产业研发平台,打造中国-东盟海洋生物医药资源集散中心[55]。这些政策都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广西多措并举,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提升科研实力。广西编制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通过“八桂英才网”不定期发布人才引进计划,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产业就是广西的重点产业之一。广西各市也出台了相应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尤其是北部湾城市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市,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如给予安家费、提供科研启动资金、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等措施,吸引海洋科技人才加入到广西海洋药物开发事业中来。
在科研机构方面,广西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广西中医药大学海洋药物研究院、广西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医科大学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心为核心的重点研究团队与关键技术支撑。其中,广西中医药大学海洋药物研究院以传统海洋中药和海洋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为研究主线,不仅拥有广西海洋传统药物研究领军人才库,还出版了广西首本海洋药物专著《广西海洋药物》,且正在规划建设海洋中药药用动物繁育基地。这些机构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将成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缓慢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人才队伍单薄,整体研发能力不足。尽管各级政府已出台相应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但和发达省份的招才引智计划相比,广西的引智计划吸引力还是不够。区内的科研院所在培养科技人才和提升自身科研水平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广西海洋生物相关研发人员的科研能力较发达沿海省份低,高精尖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极度匮乏,整体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低。这也是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锋。但是由于基础研究耗时长,且短时间内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以及广西政府和相关企业对基础研究的关注度不够,导致与药用海洋生物相关的基础研究非常薄弱,海洋药物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科技支撑。与其他的海洋传统产业相比,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研发周期长、科研成果产业化速度慢等特点,这也对药用海洋生物的基础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广西尚未建立专门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平台,这也是广西药用海洋生物基础研究薄弱的原因之一。
广西经济水平落后且增速较小,与其他的沿海省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投入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就少,导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以及新药开发缺乏资金保障。从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企业的数量及其产品来看,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知名品牌极少,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够。2019年广西海洋生物制药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0.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也与其他海洋省份差距较大。
一直以来,在政策导向方面,广西并没有出台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的政策。直到2011年,在《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提到了海洋医药产业。在《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也相继提出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但这些政策都过于宏观,没有详细的实施方案,操作性不强,效果很不理想。
海洋生物医药业涉及海洋、农业、医药、科技等多个管理部门,结果就出现了“多人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没有明确管理部门和责任主体,导致行业管理混乱,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广西临海、临边,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其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辽阔,孕育了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海洋生物。除了有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鱼、虾、蟹、贝之外,还有许多海洋生物具有药用价值和科研价值,如中国鲎、儒艮、海马、海龙等。近年来,海洋药物的功效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海洋药物在整个医药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得到重视。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较快,已步入了产业化阶段[52,56],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有数十家海洋药物研究单位和几百家开发、生产企业[57]。广西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和相关技术的限制,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缓慢,处于刚起步阶段,海洋生物资源还有待开发利用,因此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很广阔。
近年来,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水平较高,并建有专门的生物园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较高。这些省份已经培育了一定规模的海洋药物骨干企业。广西可从这些省份引进部分企业,或者引进这些企业的研发技术到本土企业,开发广西特色海洋生物医药。对已成规模的本土企业,如北海国发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海蓝海洋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园区、减免税收、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到企业等措施,提升本土企业的研发水平。研发水平提升后,广西应充分利用北部湾海域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提取高价值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加快发展以珍珠、中华鲎、海蛇、海马、海龙等海洋药用生物为原料的海洋药物,重点开发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等海洋创新药物[58-59],推动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的产业化发展。
广西具有“一湾相挽十一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发展海洋中药产业的深厚潜力。广西临近东南亚,是我国面向东盟十国的窗口,更是中国“一带一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对外衔接地区。广西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东南亚是“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而且东南亚国家对海洋药物的需求量大,因此其是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的一大消费市场。广西南宁是东盟博览会和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永久举办地,广西与东盟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海洋产业合作不断深入,这对于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作为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可发挥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力争把广西打造为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中心,为海洋医药沿“一带一路”走出去作贡献。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和源泉,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西各级政府和科研院所应进一步重视基础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让现有的研究人员坐得住“冷板凳”,能够静下心来搞研究;二是制定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培养方案,强化基础研究后备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比如建立海洋药用生物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洋药用生物养殖示范基地等;四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保护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的正当权益。把基础研究做扎实后,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力量共同构建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将基础研究的成果通过专利转让、技术转移等方式进行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中去,推动产业发展。
发展科技,人才是关键。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保障。针对广西海洋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科技人才匮乏、研发后劲不足的问题,可依托区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科研实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开设有涉海专业(海洋科学、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的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重点培养海洋后备人才;二是在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重点培养药物开发和应用相关的药学类和化学类人才,以医科大学的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心和中医药大学的海洋药物研究院为依托,培养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壮大本土海洋药物研发队伍;三是政府部门要加快引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人才,人才引进来以后,在科研启动资金和安家费等方面给予配套的支持,争取把引进来的人才留住,同时,健全科研人才培养制度和奖励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提高产出率。通过以上途径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并整合广西现有的海洋科学研究力量,打造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海洋科技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为开发利用广西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促进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广西发展“向海经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