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豆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2021-12-22 14:24赵银月詹和明李琼王铁军
大豆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云南省大豆

赵银月,詹和明,张 亮,李琼,王铁军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昆明 650205)

云南省位于E97°31′~106°11′和N21°8′~29°15′,总面积39.41 km2,东邻广西和贵州,北连四川,西北靠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两国毗邻。云南是个多山的省份,山地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94%左右,河谷仅占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云南省农业生产环境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也因季节和地区间的差异制约着云南省农业产业规模的形成。

大豆是云南省重要的粮经作物,具有低纬高原和四季大豆特点。多年来在国家和云南省的支持下,云南省大豆育种及相关配套综合种植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和广适等优良大豆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大豆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将继续对本区域大豆生产情况进行调研,以5个示范县及云南大豆主产区为重点调研区域,采用现场、电话和网络等多种方式,内容涉及各区域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和效益;大豆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各区域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等方面,通过调研进一步深入了解云南省各主要种植区域的大豆生产情况,为云南省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云南省大豆生产基本情况

1.1 云南省大豆生产特点

云南是一个低纬高原的山区省份,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属于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从中国吉林长白山至海南岛的各种气候带,海拔高差大(74.4~6 640 m),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耕作制度。大豆在云南省种植历史悠久,是云南省重要的粮食、油料、饲料、蔬菜、副食兼用作物,对云南省各族人民繁衍生息、营养保健起到重要作用。云南省大豆分布广泛,除海拔2 600 m以上高寒山区极少种植外,其他各地均有大豆栽培[1]。根据盖钧镒和汪越胜[2]对中国大豆品种生态区域划分的研究,云南大豆生态类型属于西南高原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和华南热带多熟制四季大豆品种生态区。云南四季大豆特点显著,生产方式复杂多样,除少量净种外,多与玉米、果树和烤烟等作物间作套种,其中与玉米间作套种的占比最大。

1.2 云南省大豆播种面积、产量和效益

1.2.1 云南省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由表1可知,云南省2010—2018年大豆平均播种面积为160.15×103hm2,单产为2 387.84 kg/hm2,总产为38.41万t。由图1可知,当播种面积在逐年稳步小幅上升时,单产2014年达到最高峰值后一直稳定在2 500 kg/hm2左右。总产自2015年后一直稳定在43万t左右的水平,且在逐年小幅上升。

表1 2010—2018年云南省大豆播种面积、单产及总产

图1 2010—2018年云南省大豆播种面积、单产及总产

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2016—2019年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总产与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几个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情况[3-7],由表2可知,2016—2019年,稻谷的总产量随着年份呈倒“S”形变化,每年的总产量有不同程度的浮动,小麦和玉米呈倒“V”形变化,而大豆的总产则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增产幅度较大,在全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增产最显著。说明大豆总产的提高不仅是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单产得到显著提升。

表2 2016—2019年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总产比较 (万t)

综合以上分析表明,云南省大豆播种面积在逐年上升,单产提高显著,2019年总产达46万t。随着国家政策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大豆在优化作物种植结构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且随着新品种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云南省大豆产业的发展。

1.2.2 云南省大豆分布情况 据2016—2020年云南省统计年鉴,由表3可知,2015—2019年云南全省豆类平均播种面积为523.6×103hm2,相同阶段大豆平均播种面积为170.4×103hm2(见表1),大豆播种面积约占全省豆类的32.5%。全省豆类播种面积较大的地州为文山、曲靖、红河、大理、昭通和楚雄等。

表3 云南省各地州豆类种植面积 (×103hm2)

云南省大豆的分布情况除了大理以蚕豆和豌豆等豆类为主外,与全省豆类的分布基本一致。另根据2015年云南省农业行业数据,全省16个地州大豆种植面积大小顺序依次为文山(34.3×103hm2)、红河(25.1× 103hm2)、昭通市(16.9×103hm2)、普洱(15.3× 103hm2)、曲靖(14.6× 103hm2),临沧、保山和楚雄3个地州大豆种植面积在6.7×103hm2左右,其余地州大豆种植面积在6.7×103hm2以下。

1.2.3 云南省种植大豆效益分析 云南省自产大豆难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每年均需大量外调或进口。据海关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云南省进口大豆66.9亿元,增长77%[8]。多年来云南大豆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均处在较高的水平。通过对大豆市场调查显示,云南省大豆供需市场未出现较大价格波动,但有上涨趋势。干籽粒大豆批发价一般在5.8~6.3元/kg,最高达7.0元/kg;市场零售价格一般在6.0~12.0元/kg,最高达15.0元/kg,干籽粒大豆价格与往年相比稳中有增。鲜食大豆鲜荚的市场收购价一般在2.5~3.5元/kg,最高达5.0元/kg,鲜荚市场零售价格在8.0~15.0元/kg,价格根据上市时间和区域差异较大。且近年来随着鲜食大豆种植效益的提高,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种植鲜食大豆的积极性较高,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

2 大豆新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的示范应用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云南省大豆平均单产水平在800 kg/hm2左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云南省大豆育种体系的建立,育种技术和水平的进步,育成了一批丰产优质抗逆性好,且适宜不同生态及生产方式的优良大豆品种,广泛应用于生产,大豆单产水平逐年增高,到20世纪末,云南省大豆平均单产水平达1 450 kg/hm2左右。进入21世纪后,单产水平提高更为显著,尤其“十二五”以来,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以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为宗旨,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和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核心,以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为根本任务,立足云南省不同生产区的大豆生产技术需求,以品种和模式为载体,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方式下的品种及配套的栽培技术,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大豆新品种7个,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农作物主推品种1个,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农作物主导品种3个。研究集成出“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大豆套种”“烤烟/大豆套种”“一年多熟间套轮作”等多种适宜云南省不同区域及生产要求的技术模式及规程,在示范县和大豆主产区进行展示示范,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进行推广应用。

新品种及新技术的示范效果显著,尤其“十三五”以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为充分挖掘品种及技术的增产潜力,积极开展了“个十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昆明综合试验站利用培育的滇豆7号、云黄12和云黄13等优良品种和综合配套种植技术在不同种植方式和区域获得了一些高产典型,如:在“个”的高产创建活动中,滇豆7号净种曾获得4 741.5 kg/hm2的高产典型;云黄12净种曾获得3 502.5 kg/hm2的高产典型。在“十”的高产创建活动中,云黄13净种曾获得4 807.5 kg/hm2的高产典型,“玉/豆套种”曾获得2 677.5 kg/hm2的高产典型;滇豆7号在“玉/豆间作”曾获得1 924.5 kg/hm2的高产典型。在“百”的高产创建活动中,滇豆7号在“玉/豆间作”曾获得1 756.5 kg/hm2的高产典型;云黄13在“玉/豆间作”曾获得1 975.5 kg/hm2的高产典型,在“玉/豆套种”曾获得1 998.0 kg/hm2的高产典型。以上绝大部分高产典型创造了南方大豆净种和间套种的高产纪录,充分展示了品种和技术的增产潜力。

新品种及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云南省大豆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促进云南省高原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收入,带动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 云南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

3.1 云南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政策支持乏力,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云南省大豆产业发展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难以满足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需求。虽然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撑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耐荫和广适等大豆新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应用在生产上,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新品种及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缓慢。

3.1.2 市场不够健全,精深加工严重缺乏 云南省大豆生产基本处于自产自销阶段。大豆产品加工一直停留在小作坊状态,加上后续加工产业严重滞后,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延伸,大豆综合利用率低。根据对大豆产区调查分析,认为市场不健全是制约云南省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1.3 生产规模小,种植收益不高 云南省大豆生产长期以来都是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在人均可耕种的有限土地上“见缝插针”,加上生产管理粗放,常常造成广种薄收。另一方面,在农村人口占比高的云南省,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科技意识不强,先进的栽培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应用,生产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产量提高困难,这是导致农户收益低的根本原因。

3.1.4 良种普及偏低,良法推广困难 良田良种良法是获得高产的先决条件,云南省人均可耕种的土地有限,良田均用于生产高收益产品。大豆多种植在土壤瘠薄的山地上,在一些“三区”种植的大豆品种多为生育期长、产量低和抗病性差等原始性状多的地方品种,良种良法普及较低。

3.2 云南省大豆生产的主要技术需求

对云南省大豆主要种植区域开展的技术需求调研进行分析,生产中对大豆的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3.2.1 品种方面的需求 根据调研结果,对品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产优质抗病的粒用型和高产口感好的鲜食型大豆品种两类。在交通便利、经济条件好的区域,偏向对鲜食菜用大豆品种的需求,山区或半山区,经济条件稍差的区域则偏向对高产优质粒用型大豆品种的需求。

3.2.2 高产高效轻减化大豆种植技术方面的需求 云南省部分地区仍沿用传统方式种植大豆,而且管理粗放,导致广种薄收的现象突出。加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剧。因此,高产、高效、轻减化大豆种植技术是生产中急需的实用技术。

3.2.3 适用于大豆生产的轻简型农机具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轻壮年劳动力的缺乏越来越严重,大豆生产中不仅需要有高效的轻简化种植技术,引进适用于大豆生产的轻简型实用农机具已经成为当前云南省大豆生产的迫切需求。

4 发展云南省大豆生产的建议

4.1 加强对大豆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由于长期对大豆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大豆科研及成果转化滞后,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率低,严重制约了云南省的大豆生产发展。另一方面需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市场导向,强化政策扶持,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豆产业稳定发展。

4.2 利用区位优势加强跨境农业合作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接壤。东南亚国家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农业生产开发条件优越,且与云南省在农业技术、农业科技服务输出、农业装备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云南省的科技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跨境农业合作,建立我国南方粮食生产战略储备基地[9]。

4.3 加快推进大豆产业链建设

要改变重生产、轻加工的现状。加强对大豆加工市场的监测,合理引导传统豆制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强化大豆精深加工研究,开发新型大豆食品和深加工产品,提升大豆加工业的整体效益。鼓励有条件的大豆加工企业去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推动种植、加工一体化运作,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大豆产品。

4.4 加强适于山区、半山区小型农机具研发

云南省山地占比高,不利于大型农机运用,相比而言小型农业机械更灵活更适用。而小型农机具的应用率较低,导致劳动力成本高和生产效率低,严重影响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云南省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