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关联演化格局分析

2021-12-22 07:05黄庆华胡梦佳
关键词:主导产业投入产出双城

黄庆华,胡梦佳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一、引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数据显示,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经济总量。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显然,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我国第四增长极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从现状看,一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相比还存在较大发展差距,将其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自重庆直辖以来,川渝两地产业发展以竞争为主,再加上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相近,部分产业存在同构化现象。重庆和成都两大中心城市溢出带动不足,区域之间联系不充分[1]。在此背景下,探究川渝两地自身产业关联现状,谋求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时考虑区域之间产业方面的联系,并根据资源禀赋、区域发展定位,合理布局区域产业,实现区域间产业高效联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根据川渝两地2002、2007、2012、2017年4个年份42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通过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关联演化特征,为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合理建议,并为区域产业布局提供政策依据。

相对已有研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归结如下:(1)本文采用MRIO 模型,根据川渝两地投入产出表编制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而构建了四川、重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个投入产出模型,可同时反映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关联情况;(2)本文采用2002、2007、2012、2017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可以动态地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部门2002—2017年的演化特征;(3)本文将复杂网络分析与投入产出分析相结合,将隐藏在投入产出表数据中的产业关联特征有效地提取出来,不仅能识别区域核心产业,还能全面地反映区域产业网络的整体和个体关联特征。

二、文献综述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产业间技术、管理、要素等方面的相似性[2-3]。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间的非平衡增长会引起产业之间直接或间接关联方式发生变化,新的主导产业替代旧的主导产业,新的关联方式取代旧的关联方式,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演进[4-5]。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联结构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反映各产业在产业联系中的作用[6]。研究发现,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会受到产业关联的影响,与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度越大的新产业更可能进入该区域,而关联度越低的产业越可能退出该区域[7-10]。产业关联还可通过产业间的知识溢出影响现有产业的发展,当某产业与现有产业的关联度较高时,更有可能通过较低成本获得物质和技术资源,从而形成比较优势[11-13]。

对产业关联理论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法国经济学家魁奈1758年用于分析产业间贸易关系的《经济表》。其后,Leontief 提出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产业关联,即根据一般均衡理论编制产业部门间的投入产出表,进而综合分析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奠定了产业关联理论的基础[14]。Rasmussen,Hirschman,Augustinovics 等学者先后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完善和补充[15-17]。以上研究都只针对单一地区的产业关联问题。Isard 在地区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提出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18]。随后Chenery和Moses 提出地区间输入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MRIO),Leontief 和Strout 提出引力模型,改进了区域间贸易系数矩阵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19-20]。

以上学者对产业关联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此后大量学者在此理论框架下对产业关联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单一地区(或国家)的产业关联分析方面,学者们主要基于投入产出表,考察某一产业或者某一类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21-28]。如部分学者基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普遍认为制造业与服务业是互为促进的关系,且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大于服务业[21,23,26-28]。在地区间(或国家间)的产业关联分析方面,学者们主要基于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延伸研究,如将两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扩展至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而研究区域间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29-32]。还有学者基于跨国投入产出表,对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价值链攀升的路径[33-36]。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种类的多样化,单一的投入产出分析已难以描述产业关联内部的集群关系和流向关系,更为复杂的分析方法随之出现。Campbell 将网络图引入产业关联研究,以投入产出数据构建有向图进行分析,并对网络图进行过滤优化[37-38]。在对产业网络属性进行完善优化方面,主要包括对邻接矩阵、阈值、中心度、边权属性、集聚系数等方面的讨论[39-41]。在利用网络图进行产业关联研究方面,大量学者基于地区或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产业网络,对产业网络特征进行分析[42-50]。如赵巧芝和闫庆友、韩勇等基于中国42 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对我国产业网络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42,49]。孙启明和王浩宇、王浩宇和孙启明构建了京津冀三地复杂网络模型,对三地产业关联进行对比并识别了关键产业[44-45]。吴慧等,刘国巍和邵云飞利用复杂网络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进行了研究[47-50]。

对成渝地区产业的发展,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已有研究指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成渝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值;只有当技术进步达到一定水平后,产业结构转型才能提升成渝地区的环境效率[51-52]。在产业效率方面,黄庆华等分析了不同竞合策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两地应采用差异化合作的方式提升产业生产效率[53]。在产业布局方面,刘鹤等基于区位商定义了产业环境商和区域环境商,提出了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布局与优化的方法[54]。谈佳洁和刘士林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动力仍然不足[55]。

已有研究在理论方面体现了较好的创新性,在实践方面也体现了良好的应用价值。但还存在不足:①投入产出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是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的主流方法,但现有文献较少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②由于我国投入产出表5年编制一次,大多文献仅采用一年数据进行分析,难以体现产业关联的动态演化轨迹。③目前有关地区产业关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研究仍然较少。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1.投入产出分析

赫希曼认为,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 的产业部门为一定时期内经济中的核心部门[16]。本文将赫希曼基准引入分析,即将区域内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 的产业部门确定为区域内部的主导产业,将区域之间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 的产业确定为区域之间的核心关联产业。

(1)四川、重庆内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区域内部影响力系数反映了该部门增加单位最终需求对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影响程度。系数值大于1 表明该部门对各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大于社会平均水平。计算公式为:

区域内部感应度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时对该部门的感应程度。系数值大于1,表明该部门对各产业部门的推动作用大于社会平均水平。计算公式为:

其中uj为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wi为i部门的感应度系数,bij为Leontief 逆矩阵(I-A)-1中第i行j列的系数。

(2)四川、重庆之间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本文根据张亚雄等提出的方法[56],计算区域间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s区域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usj,反映了该部门每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时对其他各区域所有部门的影响程度。计算公式为:

r区域i部门的感应度系数wir,反映了其他区域各部门每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时对r区域i部门产出的感应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usj为s区域j部门对其他各区域所有部门的影响力系数,wir为r区域的i部门受其他各区域所有部门影响的感应度系数。为MRIO模型中Leontief 逆矩阵(I-CA)-1中第i行j列的系数。其中C 代表区域间贸易系数矩阵,采用Leontief 和Strout 提出的引力模型来计算[20]。

2.复杂网络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可以从总体上分析某一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但无法识别某一产业在产业网络中的位置,也无法刻画产业网络的整体状态。基于此,本文进一步采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剔除对角线元素后的矩阵作为邻接矩阵,以各产业部门作为网络节点构建产业网络。并采用总体关联特征分析、个体关联特征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来刻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关联网络演化状态,判别各产业在整体产业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参考王铜安[46],采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剔除对角线元素后剩余元素的平均值作为阈值,对邻接矩阵进行二值转化。即,大于阈值取值为1,表明对应节点之间存在边;小于阈值取值为0,表明对应节点之间不存在边。由此将邻接矩阵转化为0-1 矩阵,从而采用Gephi 软件构建产业网络,并采用R 软件计算各产业网络的特征指标。

(1)总体关联特征分析。

总体关联特征反映产业网络的整体关联情况。本文选取聚类系数、网络密度、平均路径长度以及同构异构性四个指标来进行分析,具体的内涵及计算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总体关联特征指标

(2)个体关联特征分析。

个体关联特征反映每个产业部门在整体产业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本文选取产业中介度、关联宽度、关联深度三个指标来进行分析,具体的内涵及计算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个体关联特征指标

(3)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是指网络节点间具有较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反映网络中的小团体现象。子群密度系数反映了子群间的联系程度。在产业网络中,凝聚子群反映的是哪些产业之间具有较为直接和紧密的经济联系。同一子群的产业部门间的合作具有一致性和高效性,较子群外的产业部门具有更大的凝聚力。本文采用ucinet 软件中的concor 进行凝聚子群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囿于数据可得性和投入产出表的特殊性,本文近似地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包含四川省和重庆市,并采用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其中,2002、2007、2012 和2017年四川省和重庆市的42 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来自四川省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投入产出表用到的行政区域间货运交流数据来源于对应年份的《中国铁道年鉴》。

由于各年份投入产出表42 部门的分类存在一定差异,为方便纵向对比分析,本文参考赵巧芝和闫庆友的做法[49],根据研究需要将其归并整理成统一口径的38 部门数据。其中,将2012 和2017年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合并成“通用、专用设备”;将2002 和2007年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合并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将2002年的“旅游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合并为“租赁和商务服务”;将2002年“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2007 和2017年的“研究和试验发展”“综合技术服务”合并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由于2002年的“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2007年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2012年的“其他制造产品”“废品废料”“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2017年的“其他制造产品和废品废料”“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无法单独从中拆分某一产业部门,因此将其统一合并为“其他制造业”。由于无法从2002年的“其他社会服务业”中单独拆分产业部门,因此将2007、2012和2017年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统一合并为“其他社会服务业”。合并后38 部门代码如表3所示。

式中:m为汽车总质量;vy和vx分别为沿y方向和x方向的速度;Fcr和Fcf为施加到后轮和前轮的侧向力;δf为前轮转向角;Iz为质量惯性矩;ψ为偏航角;lf和lr分别为前后轮和质心之间的距离;l为后轴和前轴之间的距离;αf和αr分别为前后轮的侧滑角.

表3 产业部门及代码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产业演化分析

1.川渝内部主导产业演化分析

为了分析川渝内部主导产业演化趋势,本文采用四川和重庆2002、2007、2012 和201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根据(1)(2)式计算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并根据赫希曼基准,找出各年份的主导产业,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四川省2002—2017年间主导产业数量分别为5、7、8、9,数量稳步增加,说明四川省内部产业关联较为紧密,这些主导产业既能带动上游产业发展壮大,又能推动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部门中具有核心作用。总体来说,四川省主导产业以第二产业(2~19)为主,其中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10),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11),化学产品(12),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14)等四个产业一直是四川省的主导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对于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要引起重视。自2007年起,通用设备、专用设备(16),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9)等高端设备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四川省主导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庆市2002—2017年主导产业数量分别为7、7、9、6,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相对不稳定,主要原因是重庆市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 的产业部门变化较大,说明重庆市产业之间关联作用不稳定,产业发展布局有待完善。总体来说,重庆市主导产业仍以工业为主(3~19),这也验证了重庆市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历史。其中,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10),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11),化学产品(12),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14),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9)等5 个产业一直是重庆市主导产业。

表4 川渝内部主导产业演化

与四川省相比,重庆市主导产业数量虽然较不稳定,但2012—2017年均保持在主导产业行列的数量更多。除与四川省相同的四个产业部门(10~12、14)外,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9)也始终保持在重庆市的主导产业行列,这表明重庆市在发展电子信息业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重庆市主导产业类型和四川省主导产业类型高度相似(10~12、14),“功能同构,产业同质”一直是横亘在川渝两地的一道坎,这是由于两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相似,再加上过去两地产业以竞争为主,导致两地产业发展规划雷同,缺乏协调发展机制。

2.川渝间核心关联产业演化分析

为了分析川渝间核心关联产业演化趋势,本文根据MRIO 模型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根据(3)(4)式计算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并根据赫希曼基准,找出川渝间各年份的核心关联产业,结果如表5所示。四川对重庆的核心关联产业,表示四川发展该产业可以同时带动重庆的上下游产业发展;重庆对四川的核心关联产业,表示重庆发展该产业可以同时带动四川上下游产业发展。川渝间核心关联产业,表示川渝协同发展该产业可以同时带动川渝两地上下游产业发展。

表5 川渝间核心关联产业演化

由表5可知,2002—2007年间,四川对重庆的核心关联产业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10)、化学产品(12)、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14)始终是四川对重庆的核心关联产业。重庆对四川的核心关联产业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10),化学产品(12),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14),通用、专用设备(16)始终是重庆对四川的核心关联产业。川渝间核心关联产业数量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川渝间产业关联作用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其中,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10)、化学产品(12)、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14)等三个产业一直是川渝间的核心关联产业。对比四川、重庆内部主导产业可知,这些产业部门不仅一直是川渝两地内部主导产业,也是川渝之间的核心关联产业。这表明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既能促进区域内部也能促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在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布局时,应将其作为区域重点产业。此外,从2007年起,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11)不再是区域间核心关联产业,这说明川渝间该产业的发展可能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无法带动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但通用、专用设备(16),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9)等高技术产业陆续成为川渝地区间的核心关联产业。这些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优化和稳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网络演化分析

1.产业网络总体关联特征演化分析

图1 四川内部产业网络演化图

图2 重庆内部产业网络演化图

图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网络演化图

表6 总体网络特征演化

(2)同构异构性比较。本文通过抽取两地产业网络的相同边和不同边构建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比较两地产业关联的异同性(见图4~6),同构异构网络边统计见表7。由表7可知,两地同构网络图的边数均超过异构网络图的边数,且呈增加趋势。说明两地产业关联相似度较高,产业结构趋同情况比较明显,这也同样印证了两地部分产业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协调发展机制。相对而言,各年份四川异构网络边数更多,而同构网络边数超过重庆异构网络边数两倍以上,这说明两地产业结构趋同会对重庆产生更大的影响。具体来看,由图4可知,化学产品(1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22),批发和零售(2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7)、金融(30)等部门直接关联的产业数较多,这说明川渝两地在这些产业中的同构性尤为明显。由图5可知,四川异构网络中关联宽度较大的产业数量呈增加趋势,通用、专用设备(16),批发和零售(2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7),金融(30),其他社会服务业(34)等产业在异构网络中关联宽度较大。由图6可知,重庆异构网络中关联较广的产业节点呈减少趋势,到2017年,仅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22),租赁和商务服务(32)两个产业关联宽度较大,说明随着两地产业关联的趋同性增加,重庆自身的优势产业逐渐减少,这也表明两地产业发展趋同会对重庆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

表7 同构异构网络边统计

图4 川渝同构网络演化图

图5 四川异构网络演化图

图6 重庆异构网络演化图

2.产业网络个体关联特征演化分析

(1)产业中介度。本文计算了四川、重庆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2—2017年的产业中介度,并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表8为产业中介度前十的产业部门排序,其中A 代表四川,B 代表重庆,后表同例。由表8可知,在四川内部,化学产品(12)、批发和零售(26),金融(30)、其他社会服务业(34)始终保持强中介度,近年来煤炭采选产品(2)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7)等产业中介度增强。重庆内部强中介度产业和四川相似度较高,化学产品(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7),金融(30)始终保持强中介度。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四川和重庆内部,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除化学产品(12)外,产业中介度较高的大部分产业均为第三产业,这些产业部门无论是在地区内部还是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中,都对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起较强的控制作用,对产业资源交换起关键作用。

表8 产业中介度序列

(2)产业关联宽度。由表9可知,川渝内部产业关联宽度较高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11~15,22~25))与第三产业(26~30),这些产业从原材料供应、融资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保障高端产业发展。这些产业部门与大多数产业可直接产生供给或需求关系,而不需要通过其他中介产业;并且通常情况下,这些产业中介度也较高。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来看,前向关联宽度较高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其在保障工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也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后向关联宽度较高的产业在2002—2017年变化较大,2002—2012年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17),电气机械和器材(18),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9)等制造业的后向关联度较高。2017年,后向关联度前十中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说明成渝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经济发展不仅依靠制造业拉动,也依靠服务业拉动。

表9 产业关联宽度序列

(3)产业关联深度。由表10 可知,四川前向关联深度始终位于前10 的产业部门有6 个(8、24、33、36~38),后向关联深度始终位于前10 的有4个(1、7、8、28);而重庆关联深度排名前十的产业随时间变化较大。这也表明重庆产业链不稳定,各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变化较大。从整体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前向关联深度较大的产业,除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2~24)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外,主要是集中于第三产业(26~38),尤其是社会服务业(35~38)前向关联深度较大。这说明大部分第三产业位于产业链前端,对下游产业的发展起较强的支撑作用。从后向关联深度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制造业(11~19)、金融(30)、房地产(31)等后向关联深度较大,表明这些产业位于产业链深处,属于地区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业,对上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此外,农林牧渔(1)的后向关联深度也始终较大,这可能是由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西南地区,相对全国而言第一产业占比仍然较高,加之近年来政府积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导致第一产业不断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

表10 产业关联深度序列

3.产业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采用ucinet 软件中的concor 可将38 个产业部门划分为8 个子群,结果如表11 所示。由表11 可知,2002—2017年四川和重庆同一产业部门基本都在同一子群中且较为稳定,说明四川和重庆同一产业部门联系十分紧密,但整体产业子群内部包含的产业部门随时间变化发生较大改变,子群内部联系不稳定。第1 产业子群属性稳定,农林牧渔(1)一直位于第1子群内。2002—2012年第1 子群产业以食品和纺织品等轻工业产业链为主,子群产业逐渐增加,集聚特征明显,表明农林牧渔(1)与轻工业产业联系紧密。但2017年,第1 子群产业部门明显减少,表明农林牧渔(1)产业链仍不稳定,延伸空间较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子群分布集中于第2 至第8 子群。几乎每个子群内都包含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说明成渝地区二、三产业融合现象明显。对比2002—2012年可知,2017年2、3 子群包含产业部门较少,但4 至8 子群的产业集聚更为多元化和专业化,经济圈产业链初步形成,但尚不稳定。其中,子群4 和子群8 以服务业相关产业链为主,子群5 以重工业相关产业链为主,子群6 以先进制造业相关产业链为主,子群7 以轻工业相关产业链为主。

表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凝聚子群分布

子群密度系数定量地反映了各个子群间的经济联系程度,本文以concor 中输出的子群密度系数矩阵为邻接矩阵,进一步绘制了子群间的无向加权网络图,如图7所示。其中,边的权重为子群密度系数值,代表两个子群间的联系紧密程度,节点大小用加权度表示,代表该子群与其他所有子群联系的加权紧密程度。由图7可知,各个子群间密度相差较大,随着时间的变动也较大,表明子群间联系不稳定。2002—2007年,第2 子群与其他子群的联系最紧密;2012年,第4子群及第7 子群与其他子群的联系最紧密;2017年,第4 子群与其他子群的联系最紧密。对比各年份子群所包含产业部门可知,各年份中与其他子群联系最为紧密的子群,所包含的产业部门均集中于化学产品(1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22),批发和零售(2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7)、金融(30)等产业中介度和产业关联宽度较大的产业,正是因为这些产业部门使得该子群和其他子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密度。而这些产业部门也是川渝两地同构性较高的产业部门,表明川渝两地同构性较强的产业部门存在协同发展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基础,依靠这些大规模产业集群可以极大地带动其他产业子群的发展。

图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子群密度系数网络图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川渝两地2002、2007、2012 与2017年的42 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探索四川、重庆内部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关联演化特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四川省主导产业数量稳步增加,重庆市主导产业数量不稳定,但2002—2017年均保持在主导产业行列的数量更多,川渝内部主导产业相似程度较高。川渝间核心关联产业数量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10)、化学产品(12)、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14)始终是川渝间的核心关联产业。

第二,从总体关联特征来看,四川较重庆产业集聚和产业关联紧密程度都相对更高,但产业链深度相对较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产业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但各产业间的关联作用不稳定。川渝两地产业网络同构性较为明显,且这种同构性会对重庆造成更大的影响。

第三,从个体关联特征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键产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和制造业,且近年来服务业重要性逐渐凸显。经济圈中介度较高的产业集中在服务业(26~33)。前向关联宽度较高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26~30);后向关联宽度较高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17~19)。成渝地区经济圈前向关联深度较大的产业主要是集中于社会服务业(35~38);后向关联深度较大的主要是制造业(11~19)及金融(30)、房地产(31)等现代服务业。

第四,产业网络中存在明显的凝聚子群,四川和重庆同一产业部门联系十分紧密,第二、三产业融合现象明显,两地存在协同发展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基础,但子群内部和子群之间的联系不稳定。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合理布局核心关联产业。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10)、化学产品(12)、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14)不仅始终是川渝间的核心关联产业,也始终是四川和重庆内部的主导产业,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对上下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还要着力将其发展成为区域优势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9)始终是重庆的主导产业,2007年起成为四川的主导产业,2012年起成为川渝间核心关联产业。重庆应在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中发挥主要作用,利用其资源、信息、技术优势,带动四川相关产业发展。

第二,促进产业融合集聚发展。传统制造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近年来,先进制造业(16~19)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圈主导产业,凝聚子群特征逐渐显现,具有协同发展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基础;但子群内部和子群之间的联系不稳定,产业关联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抓住发展趋势:一是协同建设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以此带动经济圈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二是促进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在“软件”与“硬件”、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方面的融合发展。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第三,力求错位发展以完善产业链。根据实证结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产业链深度较低,川渝两地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化学产品(1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22),批发和零售(2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7),金融(30)等产业同构性明显。这既可能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可能成为导致产业同质竞争的根源。川渝两地政府应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区域资源和技术条件,实现两地在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从而转弊为利,协同延长和优化产业链。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投入产出双城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下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论广东省连南县主导产业的选择
浅谈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投入产出分析教学改革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