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敏
摘 要:本文以作品分析的方法,探讨网生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在叙事策略方面的创新性表达,以期对网生纪录片这一新兴的纪录片样态研究提供借鉴。该纪录片在叙事策略方面的探索包括,故事化和娱乐性、碎片化结构、戏仿式表达和解构性的解说词等,这些创新使作品呈现出与传统纪录片截然不同的艺术形态和传播效果,为纪录片创作和未来发展拓展了边界。
关键词:网生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100-03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媒体生态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国外优质纪录片内容的引进,国内纪录片创作形态和传播效果悄然发生着改变。从2012年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到2016年、2017年的传统文化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哔哩哔哩自制纪录片《人生一串》《历史那些事》,纪录片逐渐有摆脱“小众”传播的趋势,在受众中的地位逐渐抬高,甚至纪录片成为现象级爆款,也已经有了先例。
随着国内纪录片逐渐得到市场青睐,在纪录片创作环节、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也在不断出新出奇,特别是网生纪录片的出现,让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探索发展出新的方向。网生纪录片,由视频网站自制出品,网站由平台方转变为出品方,他们决定着纪录片的内容走向和审美趣味。网生纪录片迎合了网生代群体的主流审美。
《历史那些事》由哔哩哔哩网站于2017年自制出品,该作品以“实验纪录片”的形态示人,尽管从内容定位来看,可归入历史类,但在表达方式上却与传统历史纪录片大相径庭,甚至在有些熟悉传统纪录片的创作者和观众看来,它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然而,该片在哔哩哔哩播出后,收获了很高的点播量(第一季2 962万,第二季2 174万),也获得了很高的网友评分(第一季B站评分9.7分,第二季B站评分9.6分)。该纪录片第一季弹幕量为39.5万条,第二季弹幕量为19.5万,根据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其中持积极倾向的弹幕所占比例约为99.8%[1]。《历史那些事》成为网生纪录片成功逆袭的典型案例,它能够成为“爆款”,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叙事策略方面入手,重点分析该片在表达形式和技巧上有哪些创新,以及这些形式上的创新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对传统纪录片创作有什么样的启示。
二、《歷史那些事》的叙事策略
(一)注重故事化和娱乐性
麦克·雷毕格在《制作纪录片》这本书中说:“纪录片的精髓在于深切地敬重真实,并反映出真实的迷人之处,与逃避主义式的娱乐决然相对,它信守的是真实生活原貌中的暧昧与丰富性”[2]。对于传统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真实,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和目标;而对于网生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来说,真实,只是创作者所标榜的底线。他们在片头赫然写道:“所有人物、故事均有古籍记载……内容均有史料支撑,不恶搞,非虚构。”该片虽然是历史纪录片,但是它并没有把内容圈定在历史大事件,也没有多少梳理兴衰成败、表达历史观念的企图,它只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讲述一个又一个有趣味的故事,它的价值取向更多地在于它的娱乐性。它所讲的故事,确实均有历史依据,但是观众在故事中所看到的人物的形象、心理、对白等,难以脱离虚构的手法。历史资料只是提供了骨头,纪录片为其增补血肉,加以合理想象,从而勾连起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机体。
从该纪录片的选题来看,它并没有集中在某个朝代、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而是放眼整个历史,从中精选出故事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几个人物或事件。如第一季里,分别选的是苏东坡、末代皇帝溥仪、隋炀帝杨广、楚庄王、魏晋名士何晏、嵇康、乾隆等。这些人物作为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名人,身上都有着在今天看来“奇葩”的一面,纪录片选择他们的故事来讲述,就为娱乐和调侃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就每一个人物来说,也只是选取趣味性最强的一个侧面或几个篇段来讲。第一集着重讲苏东坡“爱吃、会吃”这个性格特点,讲了苏东坡发明东坡肉、冒着痔疮发作的风险吃荔枝、自创羊蝎子、吃生蚝而怕身在京城的同事跟他抢这几个故事。虽然片中也简短地讲述了乌台诗案对苏东坡命运的改变,但是重点却放在了他被贬谪途中,处处爱吃所留下的美食发明;第二集里,溥仪作为中国专制王朝终结的象征性人物,他身上有着太多历史的悲剧性和故事线索,如他与革命党之间、与袁世凯之间、与清朝遗老之间、与日本人之间等。然而该纪录片的创作者似乎对这些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选择了其中一个在历史学者看来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来讲,那就是溥仪为了实现到英国留学的愿望,把故宫的文物偷偷交给他的弟弟带至宫外售卖的故事,并采用悬疑片的手法,将溥仪的老师庄士敦塑造成一个侦探的角色,将这个历史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再如第六集里,把魏晋名士嵇康的一生,浓缩成了一个偶像与他的粉丝钟会之间的“恩怨情仇”,钟会先是崇拜嵇康,对偶像的崇拜驱使他努力求取功名,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却与偶像的距离更大了,由此带来的幻灭感让他由爱生恨,最终陷偶像于死地,故事中有人物性格的转变、命运的大起大落,也有故事情节完整的起承转合。
(二)碎片化结构
在结构上,《历史那些事》敢于打破常规,不求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每一集设置固定版块《历史小剧场》,与主体内容交叉呈现,几乎占了整集的一半篇幅。有不少剧集完全摆脱历史纪录片的时间线性结构,而是围绕某一个话题,打破时空局限,选取古今中外的历史趣事,把它们聚合在一起,关联对比,相互映衬,达到一种上天入地、无边神侃的效果,不追求得出一个严肃的历史结论,而只是为了保持有趣的话题性。
第二季第一集题目为《从头开始》,真的是从“头”开始,全集围绕现代人关心的“脱发”话题,讲述了古今中外遭遇过头发问题困扰的历史名人,包括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凯撒,西汉末年的权臣王莽,汉元帝刘奭,魏文帝曹丕,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明朝永淳公主,并在结尾讲述了当代一位设计师小陈的脱发烦恼。观众在古今中外不同朝代、不同历史人物之间跳进跳出,整篇看似碎片化的结构,却“形散神不散”,如果以文章来比拟的话,它不像是一本史书,反倒更像是散文集。
第二季第五集《戏精的诞生》,讲述了历史上靠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迷惑对手,从而最终获得斗争胜利的几个人物,包括勾践甘愿为吴王夫差做奴的故事、王莽为博美名和权力杀掉自己儿子的故事、唐朝光王李忱靠装疯卖傻取得王位的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并没有时间上和逻辑上的联系,创作者把这三个故事放在一起讲述的原因是,这三个故事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善于伪装自己。整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三个短的故事片段集锦,这符合了新媒体时代网生代观众的碎片化审美习惯。
(三)戏仿式表达
戏仿,是指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它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德国文艺理论家、接受美学创立者之一姚斯,从现象学理论出发,认为戏仿是对读者旧有的‘期待视阈’的唤醒与颠覆,常常给读者带来一种出乎意料的喜剧效应”[3]。
在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的叙事中,尤其是“历史小剧场”这一版块中,大量运用“戏仿”这一艺术手法。如在《一口锅的逆袭中》,以戏仿励志广告的形式讲述楚庄王悬崖勒马的故事;《魏晋奇葩 傅粉何郎》中,戏仿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讲述了魏晋名士何晏与妻子金乡公主之间的纠葛;戏仿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五石散的做法;《我在我家偷文物》,标题戏仿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并戏仿悬疑推理剧的手法,讲述溥仪倒卖文物的故事;《戏精的诞生》中,戏仿现代人微信群聊天的形式,刻画勾践离开吴国时不同人物的心理,戏仿电影节颁奖典礼的形式,把几个主要人物放在一起进行调侃;《请回答604》中,戏仿王家卫电影风格,用高升格镜头加大量内心独白来传达出现代人杨勇与历史人物杨勇之间若有若无的微妙联系。
戏仿的巧妙运用,丰富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并产生诙谐、幽默、讽刺、互文等艺术效果,网友观看过程中,难免会心一笑,从而让严肃的历史纪录片发散出浓浓的后现代解构气质和亲受众的商业属性。
(四)解说词的解构意识
跟传统纪录片一样,《历史那些事》并没有放弃解说词这一形式,只是在写法上与传统纪录片大相径庭。传统历史纪录片追求典雅、恢弘的人文气韵,而《历史那些事》的解说词,充斥着对历史的后现代解构,大量使用现代流行语和调侃口吻,让严肃而沉重的历史事实变得轻松诙谐,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在该纪录片中,这种穿越式的解说词俯拾即是,如“进入青春期的溥仪,不想再当死宅,他要去宫外看看花花世界。”“穷、病、惧三座大山,几乎压垮了这个还没来得及油腻的中年人。”“自此,东坡居士成了北宋文学史上的大IP。”“由于王莽给出的用户体验过于良好,到了东汉,介帻越发流行。”“勾践也兑现自己的承诺,带着妻子离开故土,来到吴国,向夫差兜售乖巧的人设。”“然而早在300年前,我国就出现了Cosplay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位神秘的Coser不是别人,正是清王朝天子,爱新觉罗·胤禛。” “每天上班5个时辰,加班4个时辰,剩下的时间,还要应付各种异世界穿越过去的妹子。”
作为网生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所采用的话语方式,与网生代所熟悉的话语方式无限接近,通过贴近当下、贴近年轻人的开放式表达,使得传统的严肃话题在解构中演绎为我们身边人的故事,历史不再遥远、不再陌生、不再难以触摸。
三、结 语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生态发生着深刻变化。纪录片这一传统的小众艺术,在经历着分化和变革,商业纪录片在中國开花结果,作品形态和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在这一背景下,网生代受众的成长壮大,催生出网生纪录片这一新的纪录片样态。以哔哩哔哩自制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为代表,网生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并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样的探索,值得纪录片特别是传统纪录片创作者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晓晓.哔哩哔哩自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基于“网生代”受众视角[D].山东大学,2020.
[2] (美)麦克·雷毕格著.王亚维,喻溟译.制作纪录片[M].台湾: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2.
[3] 程军.西方文艺批评领域“戏仿”概念的界定[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0.
[4] 张斌,张卓.论网生纪录片的先锋意识[J].当代电视,2020(7):46-50.
[5] 陈晓彤.浅析网生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的内容创作[J].声屏世界,2019(2):39-40.
[6] 林慧清.纪录片产业的冷思考[J].视听界,2019(1):74-78.
[7] 曲春景,张天一.网络时代文化的断裂性和连续性:“B站“传统题材作品的”爆款“现象研究[J].传媒艺术,2018(9):86-92.
[8] 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的融合叙事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9(5):44.
[9] 孙蕾蕾.改革开放40年中国纪录片的转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333(12):85-87.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