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让教师头疼的问题有三个:是否应该指导?如何进行指导?没有指导是否能够促进幼儿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还没有弄清楚有关学前教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是幼儿在园究竟“学什么”,二是他们应该“怎么学”,三是教师应该“如何教”。
针对这几个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如“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在园主要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其兴趣的基础上,运用生活与游戏,让他们充分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并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来获得有益经验。这里面不仅强调生活与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更強调幼儿的兴趣,因为只有他们内心需要的、主动获得的经验才能成为自己的经验,甚至成为影响其一生的经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转变,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理念从“高控”到“自主”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区域游戏,但游戏的材料、玩法和规则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幼儿进到区域中,只能按照教师的想法去实施,缺乏了创意与想象,缺少了生动与灵气。为什么不能让幼儿自己去构建游戏主题,自己制定游戏玩法呢?同样是小珠子,我们可以问问幼儿“你们觉得这些珠子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穿起来会好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穿起来也很好看呢?”“小珠子还可以和哪些材料穿在一起呢?”……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思考,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比较,发现珠子不同排列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同。
评价从“单一”到“多元”
案例中的老师纠结于是否“不让孩子按规律穿珠,就不能锻炼他们对于数学中有关模式的理解”。其实穿珠这个行为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很多,如手眼协调能力、计数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个人的学习品质等,对于“模式的认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如此,在对幼儿的评价中,我们为什么偏偏要纠结于“模式”这一种呢?如果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不同幼儿穿珠时的行为与表现,会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幼儿的想法,懂得他们的需求,并给予相应的支持,这样不是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吗?况且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模式的物品,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这些丰富的生活资源,适时引导幼儿去进行欣赏、感受,体验其构成规律,可能比教授更有效果。
指导从“刻意”到“适宜”
因为身负“教师”的职责,很多老师会在幼儿的游戏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身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见不得幼儿“犯错”,每当发现他们的做法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就会及时“纠错”。无论这样的行为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都会干扰幼儿的正常游戏,还会让他们对游戏本身产生厌烦心理。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指导适宜”,包括时机的适宜和方法的适宜。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当幼儿确实有需要的时候(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提出求助、将要发生危险)才去指导,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正确示范、问题诱导、同伴互学”等方式进行指导,避免包办替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