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如何捕捉生活瞬间

2021-12-21 02:31于晓冰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眉心鹦鹉蜻蜓

于晓冰

日常写作时,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描述一张照片中的情景,或者刻画某个瞬间等类型的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会觉得很头疼,不知该从何入手。那么,如何捕捉这一瞬间,并将其付诸文字呢?我们不妨从古诗中汲取一些灵感。

先来看白居易的《春词》。

春词

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春词”是古诗中较常见的题目,大多写春天,写女子,写怨情。白居易的这首《春词》也不例外。

“妆楼”就是华美的楼房,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指代富家女子的居所。诗中的小妆楼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掩映在低花和绿树之中。“低花树映小妆楼”,这句就通过环境描写点出时间是春天,通过“小妆楼”引出了主人公是一位青年女子。

能代表春天的景物很多,小妆楼中发生的故事也很多。作者通过“春入眉心两点愁”,不但迅速将目光汇聚在这位女子身上,而且聚焦在她的眉心上。这位青年女子的眉心间,点点滴滴尽是忧愁。

接下来,诗人依然把笔触聚焦在这位女子身上:“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这里的“倚”“背”“回”都是动词,不过,这些动词在诗句中却描绘了一幅静态画面。“斜倚栏杆”中的“斜”字,写出女子的慵懒和随意。“背鹦鹉”看似有意为之,因为鹦鹉会学舌,它可能会说出什么秘密,所以要背对鹦鹉。实际上这也是无意的,因为女子没有心情关注这些。她到底在思量什么事,让她“不回头”呢?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何事”,但从上句就已知道一定是忧愁之事。作者并没有在此处明确交代何事引发忧愁,由此增加了一層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又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联想到种种伤春伤情之事。

我们再来看刘禹锡的一首同名诗。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首《春词》,又名《和乐天春词》,正是刘禹锡为了唱和白居易的《春词》而写的一首诗。虽然两诗题材相同、主题也相同,但写法同中存异、异中有同。

“新妆宜面下朱楼”,此诗首句就与白诗不同。白诗通过景物描写暗示青年女子出场,刘诗则让这位青年女子直接出场。不但直接出场,而且通过动作描写把女子的情绪表现了出来。“新妆宜面下朱楼”,这位青年女子刚刚化好了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下得朱楼来。朱楼就是白诗中的“妆楼”,也是富家女子的居所。这位化好了妆的富家女子,走下朱楼,她要干什么呢?结合后句不难看出,她想去游春。这样精心打扮,匆忙下楼的动作描写让读者觉得她的内心有些喜悦之情。可下一句“深锁春光一院愁”,构成非常强烈的反差和转折。春光虽好,然而庭院深深,重门紧锁,平添寂寞,反增忧愁。写到这里,刘诗与白诗开始在主题上相契合,都是写青年女子的春怨。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这与白诗的“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又有不同。白诗偏于表现静态,而刘诗偏向动态描写。“数花朵”并不是真的在赏花,而完全是在排遣无聊和寂寞,动作幅度很小,但这细微的动作却将女子内心的忧愁与苦闷映射出来。蜻蜓把这位女子头上戴的玉搔头(玉簪)当成了花朵,这位戴着玉搔头的女子也像花儿一样,于是它飞上了玉搔头。蜻蜓不解,见“花”而落,然而人之有情,可向谁诉?这句堪称神来之笔,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反衬出女子孤独寂寞的生活。

从以上赏鉴中不难看出,两首《春词》虽然在具体写法上有很多不同,但也有非常明显的相同之处,即这两首诗都非常有意识地围绕着主题,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突出重点,突出细节,而不是泛泛而谈。这给我们描写一张照片中的情景,或者刻画某个瞬间等类型的作文题目以很大启发。如果将这个启发概括成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聚焦”。要在纷繁复杂的画面中拉近镜头,以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聚焦在某个点上,围绕这个点做文章,全面刻画。通过这个点来展现面,以点带面,可以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可以起到用一滴水来反射太阳光辉的作用。

至于说是先有主题还是先有画面,或先有画面还是先有主题,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题和画面要紧密配合。白诗和刘诗,在主题设置上相同,但是选取的画面不同,聚焦点也不同,却都达到了突出主题的效果。而聚焦之后采用的具体描写方法也可以不拘一格,适合动作描写,那就动作描写;适合神态描写,那就神态描写;适合环境描写,那就环境描写。总之,这个具体写法只要能达到聚焦的效果就好。

猜你喜欢
眉心鹦鹉蜻蜓
聪明的鹦鹉活得长
小鹦鹉
熟辣烘鹦鹉
无题
蜻蜓
笼中的鹦鹉
蜻蜓点水
蜻蜓
浅谈歌唱中声音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