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俊
摘 要 《哦,香雪》全文接近八千字,篇幅较长,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一定难度。小说中出现了五个“一”:一个小山村、一列火車、一分钟、一个铅笔盒、一次历险。这五个“一”将小说最主要的内容串在了一起,抓住这五个“一”,也就抓住了小说的核心要素。围绕小说中的五个“一”展开教学,能够起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的作用。
关键词 山村;铁轨;一分钟;铅笔盒;历险
铁凝发表于1982年的小说《哦,香雪》被编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刚刚进入高中阶段,正当青春年华的同学,从香雪以及“香雪们”的身上,感受青春的纯真与质朴,感受生命的美好,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这对他们是大有益处的。但《哦,香雪》全文接近八千字,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对课堂教学而言,篇幅相对较长,怎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能让学生相对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这篇小说中蕴藏着的美好情怀,对师生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认真梳理文本之后,笔者发现,故事发生的地方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台儿沟,小说讲述的是铁路修进大山之后火车的到来在台儿沟引发的故事,故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了一分钟,故事最动人的地方是主人公香雪为了一个自动铅笔盒进行的一次历险。一个小山村,一列火车,一分钟,一个铅笔盒,一次历险,这五个“一”就将小说最主要的内容串在了一起,抓住这五个“一”,也就抓住了小说的核心要素。如果围绕小说中的这五个“一”展开教学,应该能够起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的作用。
一、一个落后的小山村
台儿沟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成长、生活的具体环境。台儿沟是一个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封闭、贫穷、落后、纯朴的小山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它封闭,由于所在之处是大山深处,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与外界几乎保持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这也就造成了它的封闭。它地方狭小,人口稀少,“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狭小的地域自然不能提供更多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所以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它贫穷,人们的生活所需只能来自于大山,所以物质匮乏,大山的自然环境具有两面性,既提供了人生存的基本物质所需,又有着相当的破坏性,而人们只能“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它落后,这里的人们只能从事农业生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典型的,也是唯一的生活方式,“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因循传统,亘古如斯。
小山村台儿沟是农业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农耕文明、乡村文明的一个象征。这里原始宁静,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们质朴勤劳,生活方式传统单一,人际关系单纯美好,这是乡土文明美好的一面——民风淳朴,人情美好。乡土文明的另一面是,闭塞落后,物质贫穷,自给自足,人们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台儿沟兼具乡村文明两面性的典型特征,这里既孕育出人性美好健康、单纯质朴、善良温厚的人——香雪的父母、台儿沟的姑娘、香雪,也在更大可能上会让这个社会中的青年一代继续过着和他们祖辈相同的生活,因而这个社会循环往复,止步不前。铁凝面对她构建的台儿沟情感复杂,有赞美,更有焦虑,“不是作者要走出乡村的具体的焦虑,而是一种期待文明的焦虑。”[1]
二、一条弯弯曲曲的铁轨
火车是工业文明的标致性产物,也象征着相对于乡村文明而言更加进步的现代文明。铁轨就是铁路,因火车而产生,与火车紧密相关,小说讲的是一群姑娘和火车的故事,但从交通的角度讲,铁轨铺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火车才走到哪里,打破大山宁静的是铁轨而非火车,所以在这篇小说中选取铁轨更加具有代表意义。小说写道,“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铁轨给台儿沟提供了能被外部世界发现的契机,打破了台儿沟的封闭,成为联结台儿沟与外面世界的通道,把台儿沟串联在了现代文明的版图中。正如陈丹晨所说“它使人们开始和外界连接起来,并且动摇了延续千百年的生活秩序和习惯。”[2]
文本中的铁轨经过作者的人格化描写,具有了深层含义。铁轨是“纤细、闪亮”的,带着现代文明的光辉,也在广袤的农村文明的大地上显得纤弱。铁轨是“勇敢”的,这是现代文明打破传统的勇气,但“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就意味道路的曲折。铁轨“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代表着现代文明面对传统社会具有着的摧枯拉朽的力量与信心。1978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开启了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小说正是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其主题具有时代性意义,铁轨伸进台儿沟就是一个隐喻,隐喻着中国社会发生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变迁,和在这场变迁的时代风云中农村社会的选择以及在改革开放初期,古老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和受到现代文明冲击之后的蹒跚前进。
三、短暂的一分钟
《哦,香雪》讲述的是一个宏大的时代主题,但故事却并不宏大,故事的情节也不起伏跌宕,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提取了一个特定的时间——“短暂的一分钟”。“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作者把故事放置在这“一分钟”中展开,体现了构思的精巧。这短暂的一分钟里,出现了一群单纯活泼的山村少女,出现了一个纯净美丽的香雪,出现了一个让香雪魂牵梦绕的铅笔盒,出现了一条长达三十里的山间夜路。这一分钟里有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因开进深山的火车而带来的喜怒哀乐,有香雪和台儿沟姑娘们对新事物产生的好奇与惊喜,有她们对新生活纯真、热烈的向往和追求。短暂的一分钟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的眼睛看到了广大的农村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少女们青春的纯真和质朴,看到了她们丰富而隐秘的精神世界,看到了人性的美好,生命的美好。
短暂的一分钟是一个小小的窗口,却透露出小说宏大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甩去沉重的历史负担,走出历史与现实的阴影,打破封闭,走向开放,摆脱愚昧与落后,追求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在这短暂的一分钟里,还有两种互为异质的文明的对撞,代表着先进、发达、富裕的现代文明与代表着落后、贫穷的乡村文明之间碰撞,以及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中被凸显出来的淳朴自然的乡村世界的民风民情,他们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而产生的躁动不安。小窗口透露大主题,让这篇小说呈现出意蕴深厚、含蓄蕴藉的特色。
四、一个自动铅笔盒
自动铅笔盒是香雪梦寐以求的东西,是推动香雪勇敢踏上火车,开启寻梦之旅的关键之物,并且还是香雪独自行走了三十里山路的精神支撑。文具盒作为一种学习用具,与文化知识紧密相关,小说中的自动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文具,而是知识文化的符号与象征。先有心中所想,其后才有眼中所见,当她的同伴凤娇在火车上看到的是金圈圈和小手表时,香雪看到的却是“人造皮革学生书包”,她向火车上的人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和它的价钱,当自动铅笔盒出现在面前时,她毫不犹豫地登上了火车。对香雪来说,对自动铅笔盒的向往与追求,就是对知识的向往与追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获得铅笔盒后,香雪想要告诉娘,铅笔盒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显然香雪是把铅笔盒和知识、和大学、和外面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这说明作为村里唯一初中生的香雪已经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与意义,这样的香雪就有了走出大山,融进文明生活的能力。
自动铅笔盒是香雪的自尊。对自动铅笔盒强烈渴望的直接原因是同学的嘲笑,同学的嘲笑让她意识到自己的贫穷,所以得到铅笔盒后,她想“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这就意味着,香雪的认识中得到自动铅笔盒就是得到了平等,得到了人格尊严。事实未必如此,但香雪身上显示出的对平等的期盼,对自我人格的维护意识是可贵的。自动铅笔盒还是香雪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因为自动铅笔盒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追求它,就是追求现代文明。
五、一次历险
因为铅笔盒,香雪登上了火车,完成了一次历险。虽然只是一次历险,但其中却包含着两次冒险,第一次是登上火车,第二次是独自走夜路回家。对于一个只见过火车的农村姑娘来说,登上火车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发现铅笔盒后,没有敲开窗子,香雪“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如果说上火车是来自铅笔盒的驱使,香雪忘记了火车只停留一分钟的事实,或者是香雪抱有在一分钟内完成交易的侥幸之心,但当她刚刚登上火车,火车就开动了。这是一次失败的冒险,但却阴差阳错,让香雪成了台儿沟第一个坐火车的姑娘,成了第一个走出去的姑娘。第二次冒险是她拒绝了旅客们的劝阻和“北京话”的好意,独自一人走完三十里山路,这同样需要极大的勇气,自动铅笔盒给予了她勇气与力量,成为她冒险成功的精神支撑。
这次历险对于香雪来说意义重大,实现了她的愿望,让她获得了追求的勇气,她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开启了她全新的生命征程。勇于追求梦想,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有梦想还要能够勇于行动,香雪向往自动铅笔盒——现代文明的象征,并能勇敢地跨出行动的步伐。可见,她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产儿。历险让她获得了更大的追求的勇气,她想“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她要改变家乡现状,摆脱贫穷落后,追求现代文明,这就显现出外表柔弱的香雪因为这次历险而有了比别人更加高远的追求,这是她思想境界的巨大提升,这是她全新的生命征程的开启。
综上可见,《哦,香雪》中的这五个“一”,串联着小说最主要的内容,蕴藏着小说的主旨。从这五个“一”入手,应该是我们教学中解读这篇小说时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贺绍俊.鐵凝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41.
[2]陈丹晨.天真的、单纯的、真诚的——记铁凝的创作[J].萌芽,1984(1).
[作者通联:江苏平潮高级中学]
实施“多彩文化” 培育“静美少年”
李艳清
教学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育人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这片孕育出无数梦想的沃土上,坐落着一所环境幽美、底蕴深厚、拥有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特色名校——沈阳市大东区静美小学教育集团。
静美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于2012年,在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探索和实践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办适合的教育”办学宗旨,坚持以“让生命焕发自主色彩”为办学理念,以“立足教育本源,创建幸福花园,营造课堂学园,体会成长乐园,享受文化圣园,感悟人生方圆”为办学目标,创新提出了“多彩文化”的教育理念,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为实现学生学业发展与生命质量的“双提升”开辟了一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新路子。
立德树人 构建“静美”育人格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集团坚持贯彻“养正毓德、以静育美”的德育工作理念,将“静、净、敬、竞”4种品行教育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抓手,大力构建“博采养德”的善学课程、“养正毓德”的善行活动、“尚美扬善”的善美环境,逐步形成了以“精细管理、精心培育、精彩活动、精品特色、精英团队”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