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昆明
江南来电
这次调款行动的起因,是一封来自江南的电报。
1942年,经历过日伪“扫荡”和自然灾害的太行山根据地,陷入极端困难境地。1943年年初,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来电向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表示,新四军苏北、山东地处沿海,物产丰富,除自用外,可抽调一部分支援晋冀鲁豫边区。这无异于雪中送炭。1943年3月,晋冀鲁豫边区工商总局局长王兴让接受任务,成为这次千里大调款的“指挥员”。
究竟该如何穿越日军层层封锁线,将新四军援助的救灾物资安全运抵太行山?
方案“出炉”
经过一个月的思考谋划,一幅千里运输图,在王兴让的脑海中勾勒出来。
首先,要选择调款中转站。整体上看,线路经过的北方地区,条件比较成熟。中共北方局在北方很多城镇,均有地下商店、秘密交通站和社会关系,物资通过已经开辟的贸易通道,货物卖成钱,钱买成货,三转两倒,可以运达太行山根据地。
而南方地区有些困难。他们决定先在上海建立一处商业网点,与新四军对接后,总部推荐了晋冀豫党委研究室的女研究员吴青去上海潜伏,负责接收和交接的联络工作。天津是这次调款的核心转运站,天津方面的负责人,王兴让选择了天津“晋泰昌”货栈的掌门人赵有德——这位看上去精明的商人,是1931年入党的老共產党员。
1943年9月,调款计划得到党中央批准,新四军初步确定支援太行山的救灾款为1600万元“储备券”,并将任务分解到各个师。1943年秋,千里大调款行动正式开始。
秘密行动
赵有德赶回天津后,先将调款的事,透露给了“晋泰昌”的战友、同为共产党员的总经理苏绳武和经理马振华。三人议定分工后,马振华便吩咐伙计苏丕芝,前赴青岛,打着为自己“东家”接收一笔遗产现款的旗号,在青岛一个朋友的店里设立内庄,取名“隆泰号”,苏丕芝自任经理,等待接收款物。苏绳武化名“宋庆祥”,赶到上海,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庆丰号”货栈。赵有德在天津等了数日,与山东方面的联络员接上了头。不久,新四军从山东发出的第一笔款转到苏丕芝手上,并在青岛当地采购了一批物资。
这时,吴青已经到达上海。新四军联络员陈祥生将一些“庄票”交到吴青手中,吴青利用弟弟在上海企工银行上班的便利,将庄票换成银行支票。最终,吴青将支票交到“庆丰号”货栈负责人苏绳武的手中。
很快,新四军经由青岛“隆泰号”货栈发出的货物和少部分款,经由上海“庆丰号”货栈发出的大笔汇款,在天津“晋泰昌”货栈汇集了。随后,这些货物、汇款又分批发往太行山根据地的接收站。
这一跨越千里的秘密大调款行动,从1943年秋季开始,到1944年10月结束,历经一年多,就这样分批持续进行着。行动结束后,新四军军部统计调款总额,共37164500元“储备券”。
(摘编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