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线,摇车,棉线在奶奶手中缓缓滑过;钩针,牵拉,一旁的爷爷熟练地编织着围巾。在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的西洪沟村,86岁的赵中福和老伴张娥梅多年来坚持向边关哨所寄送围巾。
抗日战争时期,赵中福的父母就为战士们做炒面烙饼、做布鞋、织围巾。受父母爱国拥军的影响,赵中福8岁的时候就给部队做通讯员传递信件,和父母一起默默支持着部队官兵。当时年少的赵中福并不理解父母为何要做这些,直到父亲离世。“要给国家作贡献,支持全国各地边防。”父亲的一句临终遗言成为了赵中福一辈子坚守的信条。从那时起,他便和母亲、妻子一起想方设法为驻守在边防的官兵寄送物资。有时候,他们凌晨三点就开始织围巾,即便赵中福和妻子的年纪越来越大,眼睛越来越花,也从未放下手中的针线。
“护边的人,要多支持他们,我的目的就是不让他们想家,好好照顾自己,更要守好边防!”赵中福说,从开始织围巾到现在,光纺花车家里已經织坏了6辆,寄出的围巾有几万条。在中国地图上,赵中福将寄送过围巾的地方都用五角星做了标注,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的边关。
“不怕不回信,就怕收不到。”正是这样朴素的想法,让赵中福把父亲的遗言变成了几十年的坚守,又将这份浓浓的拥军情化作了春风化雨般的家风,沐浴着整个大家庭。如今,这个已经四世同堂的家族每到逢年过节,成员们就会围坐在一起编织围巾。
一条条围巾,就这样连接起了边疆与他乡……
(综合央视新闻、《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