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贯强调课程、教材必须精简。他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尤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批评学校课业重。1950年、1951年,他先后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教育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调整学生作息时间、精简课程和教材、加强体育和娱乐等。195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问题时,毛泽东又指示:要注意学生健康。同年6月30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國代表大会上,他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排在第一位。
毛泽东还作出重要指示:“14岁到25岁的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他认为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跳跳蹦蹦”,要充分兼顾“工作学习和娱乐休息睡眠两方面”。
陈毅为什么说徐志摩“真值得我来教训一番”
1926年,为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陈毅撰文寄给《晨报》编辑徐志摩。徐志摩很反感,撰文说列宁是“一个造警句编口号的圣手”,陈毅是“弄弄火,捣些小乱子”。陈毅回以《答徐志摩先生》:“像徐先生这样的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真值得我来教训一番了!”并批评他“得了研究系的睁眼不顾事实一派家传,否认由经验而得来的革命教训”,这里说的“经验”就是由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事实。
梁漱溟与毛泽东的相识
梁漱溟在北大任教时,常去同事杨昌济家里探讨哲学问题,总有一位高大青年为他开门,两人没说过几句话,只能算点头之交。后来,杨昌济病故。葬礼上,梁漱溟见青年以女婿身份张罗事情,但不知其姓甚名谁。直到1938年,两人在延安长谈八次。当年在北大图书馆拿月薪八块大洋的毛泽东说:“我和梁漱溟早就熟。”
宋教仁为国事抽泣
1904年,宋教仁留学日本。他起初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用起功来废寝忘食,有时在枕头上暗自抽泣。一次日本同学看到,问为什么,他回答:“为吾祖国事,君何能知?”
胡汉明:“所长必有所长,你有何所长可任所长?”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推荐胡汉明任广东都督,夸他“即以总统位,亦绰绰有余”。有一回,胡汉明的侄女婿孙甄陶托他安排工作,他回复:“人事不宜。”孙甄陶不死心,又写信要求当某事务所所长,胡汉民回信:“所长必有所长,你有何所长可任所长?”
戴季陶:当时感情太热烈
晚清革命党人都是一群热血青年。戴季陶回忆:“当时我才15岁。在东京开会时,坐在台下,静听台上先进者的伟论。那时有一位感情热烈的同志,从台下一下跳到台上,大喊三声‘杀杀杀’!台下的同志受了他的热情感染,也同声喊杀。当时我在办一种报纸,写了一篇社论,留了一个很大的空白,刻了一个大大的‘杀’字印在上面。当时我觉得除了这种方法以外,没有什么能够表达我的感情和意思。这可见我当时感情太热烈的情景了。”
傅作义父亲的教子之道
傅作义17岁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北京清河镇第一陆军中学学习。他自诩聪明过人,不由地觉得飘飘然,在吃穿用度方面与富家子弟攀比起来。很快,他花光了生活费,靠借钱度日。放假回家后,他以为会挨打,没想到父亲只是将他带到黄河边,对他说:“脱掉军装,跟我一起下河。”河水冰冷刺骨,傅作义冻得瑟瑟发抖。父亲说:“从这里背一个客人到对岸,每次能挣上两枚铜钱,你的学费和生活费就是这样攒下来的。”傅作义听后羞愧难当,自此俭朴度日,后来被称作“布衣将军”。
马一浮不慕权贵
国学大师马一浮长期隐居杭州陋巷,潜心研究学问。军阀孙传芳占据浙江期间,专程来拜访,却被拒见。马一浮的家人打圆场说:“是否可以告诉他你不在家?”马一浮说:“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
韦景骏过肥乡
唐朝大臣韦景骏曾任肥乡县令,颇有政绩。后来经过肥乡,百姓们喜得奔走相告,欢迎人群中有几十名儿童。韦景骏奇怪地问:“我调离肥乡时,你们还没出生,为什么也对我这么好?”儿童们回答:“我们常听老人们讲,肥乡的学堂都是大人在时建造的,所以我们以为大人早已不在人世了,没想到能和大人您见面。”
三朝老臣“装阔”还乡
清代三朝老臣孙嘉淦告老还乡离京后,有人告密:他搜刮的金银财宝装了几十箱。乾隆皇帝听后大怒,立即派人追查,结果发现箱子里装的全是烂砖。孙嘉淦解释道:“此前出资修顺义城,半砖不能用,弃之可惜,遂运回山西修窑洞。再者,我为官几十年,除皇上赐给的1000两银子外别无他物,怕乡人笑话,于是买了几十口箱子,聊壮行色。”乾隆皇帝大为感动,资助5000两银子给他养老。
乔治·华盛顿的介绍信
1799年夏,法国革命家康·沃尔涅拜访时任美国总统华盛顿,请求开一封介绍信。华盛顿想:不开吧,让沃尔涅碰个钉子;开吧,又叫我为难。于是他在纸上写道:“康·沃尔涅不需要乔治·华盛顿的介绍信。”
文坛泰斗义助李时珍
《本草纲目》完稿两年后,仍没有书商愿意出版。有人为李时珍出主意:如果能请文坛泰斗王世贞为书写序,刊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李时珍当即带着一大袋书稿从湖北蕲春出发,跋山涉水来到南京。他心怀苍生、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打动了王世贞,王世贞答应写序。由于《本草纲目》有190余万字、内容庞杂且专业,王世贞没有轻易动笔,而是认真阅读了全部书稿。
十年后,王世贞提笔写下一篇数百字的序言称赞《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序言吸引了书商的关注,《本草纲目》顺利刊印发行。世人称王世贞的序言为“不朽的序言”。
(来源/《文史博览》《民国大师书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