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见诸报道的铜镜展览之展陈内容结构进行梳理归类,分析了铜镜展文本创作的维度,并对如何做好一个主题文物类展览内容设计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分析认为,展览内容设计结合展览维度的多元性,对展览主题深入挖掘,做好文物内涵诠释,坚持“三贴近”,更容易做成一个观众喜闻乐见而有温度的展览。
【关键词】铜镜;展陈内容;初心;维度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087-04
【本文著录格式】郭智勇.“三贴近”:主题文物类展陈内容设计的初心和维度——基于国内铜镜展内容设计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87-90.
铜镜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也是多姿多彩的艺术品。从考古发现看,我国最早的铜镜来自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齐家文化,之后铜镜较少发现,直至商代墓葬中发现有少量背面有几何纹的青铜镜。镜小质差,图案简单,量少体薄是中国早期铜镜的特点。中国铜镜发展历经了三个高峰时期,即战国、两汉和隋唐。宋代以后铜镜逐渐衰落,直至明清时代玻璃镜出现,铜镜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铜镜作为古代日用品,它所传承的人文内涵,所承载的铸造技术、工艺美术、政治制度、商业关系、思想意识、对外交往以及社会风俗等信息已无声地沉淀在方寸之间。国内有不少博物馆根据所藏铜镜都曾以不同视角策划过以铜镜为主题的展览。本文通过对见诸新闻报道的铜镜展览展陈结构辑录整理,对当前铜镜展览文本创作的现状做了一些总结和思考,并籍以探讨了如何透物见人做出观众喜闻乐见主题文物类展览文本内容设计的维度与初心。
一
国内见诸报道的现有铜镜展览内容设计大多采用了以时间为主线策划铜镜展览的方式,除此之外,另有以铜镜的发展演变历程、纹饰艺术、年代专题、文化内涵,以及通过不同维度进行组合采用综合架构进行展陈内容设计。具体如下。
(一)以铜镜的时代特征划分
一般为先秦、汉、唐、宋—清,按时代讲述铜镜,并从铜镜的使用功能、铸造工艺、造型纹饰、铭文纪元、时代特色等方面,较为完整地展示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程,或三分法,或四分法,或五分法等。
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展陈。如西安博物院的“清冶铜华光耀长安——西安博物院藏精品铜镜展”。该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一、秦镜鉴影 皎光耀美——战国秦汉铜镜;二、千秋金鉴 富丽堂皇——隋唐铜镜;三、民俗福物 富寿团圆——宋至明清铜镜。该次展览从西安博物院典藏的4000多面铜镜中精选出70件(组)精品铜镜,展品的时代跨度从战国一直到民国时期,而且还配合有铜镜图案的清晰拓片。
展陈分为四个部分。如上海博物馆的“练形神冶、莹质良工——上海博物馆藏铜镜精品展”。本次展览共计有150件展品,分为四个部分:一、精巧灵秀的战国铜镜;二、精致规整的两汉铜镜;三、绚丽多姿的隋唐铜镜;四、世俗繁杂的宋辽金西夏元明清铜镜。天津博物馆的“镜影——天津博物馆馆藏古代铜镜展”。展陈分为四个部分:一、自然质朴 迈向成熟(先秦时期的铜镜);二、清静无为 羽化成仙(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三、千姿百态 兼容并蓄(隋唐时期的铜镜);四、纯真写实 世俗风貌(宋元明清时期的铜镜)。
展陳分为六个以上部分(含六个)进行展陈。如辽宁省博物馆的“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展陈分为六个部分:一、轻灵奇巧战国镜;二、奇幻超逸两汉镜;三、气象万千隋唐镜;四、秀丽世俗两宋镜;五、雅致不拘的辽镜;六、粗犷豪放的金镜;七、遗风余韵元明清铜镜。
(二)以铜镜发展演变历程划分
按时代为序展开,更强调铜镜自身的发展演变逻辑。如武汉博物馆的“铜镜的故事——武汉博物馆馆藏铜镜展”。这次展览共展出120面铜镜,展览分为六个部分:一、铜镜的起源和流行——先秦;二、铜镜的兴盛——汉;三、铜镜的中衰——三国魏晋南北朝;四、铜镜的再度繁荣——隋唐;五、铜镜的日趋衰落——五代宋金元;六、铜镜的最后历程——明清。
(三)以铜镜纹饰划分展陈单元
1.大同市博物馆
“水月镜花——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馆藏铜镜精品展”。
该展览根据铜镜纹饰分为八个展览部分:一、龙纹镜;二、双鱼镜;三、人物故事镜;四、鸾兽葡萄镜;五、神兽镜;六、花鸟镜;七、铭文镜;八、素面镜。
2.沧州博物馆
“古镜如画——古代铜镜收藏展”。该展览按照铜镜纹饰分为七个部分:一、龙翔于天;二、鸾翔凤舞;三、吉祥瑞兽;四、鸟语花香;五、山海神人;六、繁缛瑰丽;七、破镜重圆。
(四)特定年代专题展
根据馆藏铜镜数量、质量,旨在反映某时代铜镜的制作工艺、主题纹饰,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区特色。汉代铜镜展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的“六安最新出土战国两汉铜镜展”、仪征博物馆的“美哉灵鉴——仪征出土汉代铜镜精品展”和鄂州玉山县博物馆的“汉·三国铜镜展”。汉唐铜镜展览有宿迁市博物馆的“镜华流光——扬州博物馆藏汉唐铜镜展”。唐代铜镜展有扬州博物馆的“菱花镜影——田国强藏唐代铜镜艺术展”。辽金铜镜展有阜新市博物馆的“镜”观辽金——阜新地区辽金铜镜展,以及三明市博物馆的“镜中乾坤——辽金铜镜专题展”。
(五)以铜镜纹饰文化内涵划分单元
铜镜与传统文化专题展如:安徽博物院:的“镜里乾坤——铜镜背后的故事”。展览分为五个部分:一、万岁长吉——铜镜与生命;二、长勿相忘——铜镜与婚恋;三、君宜高官——铜镜与功名;四、羽化成仙——铜镜与宗教;五、尚方作镜——铜镜与经济。此次铜镜展精选安徽博物院及安徽省内博物馆馆藏铜镜153枚,所涉年代上至西汉,下至明清,着重展现了铜镜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民俗和宗教信仰等内容。
(六)综合类铜镜展
结合铜镜的年代、纹饰、文化等信息并将之有机融合,而后依一主线展开。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对镜贴花黄——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展”。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一、掬水邀约——铜镜的产生;二、见日之光——铜镜的发展;三、清辉湛素——铜镜的繁荣;四、福寿团圆——铜镜的消失。该展览以“铜镜与生活”为主题,以铜镜产生、发展、繁荣到消失的时间历程为主线,配合各个时期人们服饰装束特点、生活观念、风俗时尚等内容,展出上至商周、下至明清时期的铜镜300多面,旨在以铜镜为基点,展示中国历代文化时尚,引领观众走近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与品位。该展览还特别注重与观众互动,这也是此次临展的一个大亮点,通过“千年彩妆”、化妆游戏、真假铜镜和断代等活动,帮助观众在文化盛宴中探索生活趣味、在游戏互动中体验文化。该展览入围201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光影可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铜镜展”。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一、铜镜的基本知识;二、我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程;三、镜中乾坤;四、铜镜辨伪常识。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清冶铜华以为镜 莹光如水照佳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古代铜镜特展”。展览分为六个部分:使用功能、铸造技艺、造型、纹饰、铭文、时代特色与铜镜文化。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历代的社會生活与文化风貌。
二
国内铜镜展览内容设计基于馆藏做了精心策划,不同的展览结构传达出策展人不同的认知和展示思想,展陈内容设计既要考虑展品的特点,又要积极创新展陈方式,灵活运用多种展陈结构的特点和优点,突出展览主题,做有特色的展览。以铜镜的时代特征或铜镜的发展演变历程划分是大多数铜镜展览选择的展览结构。这两种展览内容设计实质上都是以时间主线来划分展览部分,以铜镜的时代特征划分注重展示铜镜在各个时代所呈现出的特色,而以铜镜的发展演变历程划分则是侧重于展示随着时代的推移铜镜的演变过程。一个是静态的、孤立的,一个是动态的、连续的。各馆根据自己的展品数量和展览主题将铜镜展览做了不同的时代分割,一般分为三到七个展览部分不等,基本上都是按照铜镜的兴衰历程的时间节点进行划分。以时代划分展览部分的特点是序列清晰,特征明了,可以让观众很好的把握铜镜在各个时代的特征,了解社会、文化生活等时代内容是如何影响和体现于铜镜纹饰之上。
以特定年代专题进行的展览更多基于馆藏铜镜的数量与质量。如阜新市博物馆开展的“‘镜’观辽金——阜新地区辽金铜镜展”,展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通过铜镜展示来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百态,能够在展览设计中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仪征博物馆 “美哉灵鉴——仪征出土汉代铜镜精品展”,集中展示了仪征境内出土的汉代铜镜,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因此,开展展陈内容设计时,可以基于地域优势,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以独特的地域文化来推动展览。
以铜镜纹饰划分展览单元也是铜镜展览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展览内容设计。它优点是可以让观众对每一类铜镜纹饰的种类、发展演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按照镜背纹饰的分类展陈实质是关注铜镜的艺术性,是对纹饰艺术的一种展示和表达,属于一种审美性阐释的博物馆展示阐释类型。虽然这种结构被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但是要想把这类展览做得出彩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着重纹饰的展示既要注重其艺术性,讲好艺术的故事,还要注意不能只注重艺术而脱离实际和观众,造成曲高和寡。有时,策展人可以采用辅助手段来弥补这一缺失。
以文化内涵的提炼来划分展陈单元,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安徽博物院的临展“镜里乾坤——铜镜背后的故事”,该展览以铜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划分展陈单元,将展陈单元分为铜镜与生命、铜镜与婚恋、铜镜与功名、铜镜与宗教、铜镜与经济五个部分,通过文化内涵的提取和梳理进行归类展陈。这样的展览结构设计思路新颖,更能激起观众的兴趣和观展欲望,此类展览对文物内涵的深入挖掘和表达以及对策展人的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综合类的展览结构结合多种展览内容设计的特点和优点布展,能够对展览进行更好的诠释和表达,但综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布置,要求所使用的结构与结构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或者通过策展人的设计建立一种和谐的联系,而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的简单拼凑使用,否则会导致展陈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割裂,缺乏连续性,使观众产生一种不知道展览究竟想要传达什么样的内容的感觉。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设计开展的“对镜贴花黄——古代铜镜与生活时尚展”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展览,它将时代划分与专题设计相结合,以历史时代为主线,以“铜镜与生活”为主题,将古人的时尚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不断的共鸣中,了解古人的精致生活,使展览深入人心。
总体来看,大部分铜镜展览内容设计虽多有创新,但广度与视野仍有待提高。现有的铜镜展览大都是立足于本馆藏品,只有极少数博物馆进行了联展,而且联动范围有限,未能整合多个博物馆同类别、同时代的精品文物,提高展览的规格和质量。虽然各博物馆均有其特色,但毕竟同类收藏有限,可以考虑与其他博物馆联动,综合文物资源进行联展。除此之外,现有展览中针对历代铜镜拓片进行整合而设计的展览较为缺乏;对铜镜专类的展示,如对历代丰富的铭文铜镜进行专题展示等也极少,这也是目前铜镜展览中的一个缺憾。
三
对展览主题提炼和展陈内容结构的设计是展览策划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通过观察国内诸多铜镜展内容设计,相互鉴照,形成了一些初浅认识。主题类文物展览中文本内容的设计,坚持贯彻“以人为本”,融汇多种展览文本创作手法,创造性诠释和表达文物内涵,积极拓展展品外延,可以使展览变得丰富而极具表现力。
综合展览多元维度。多元化的展览维度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展览方式的特点和优点,把文物本身的故事以不同视角完整系统地讲出来,结合新颖的艺术形式充分彰显展览的主题和主线,使展览生动而丰富,更引人入胜。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展览:“对镜贴花黄——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展”,以铜镜产生、发展、繁荣到消失的时间历程为主线,以“铜镜与生活”为主题,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文物,将这两种展览结构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文物在最大程度上为展览主题服务。正如有学者所说,“历史类博物馆文物的陈列展览,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和文物研究,而是将历史、艺术、文物保护、考古、美术、物理等多重学科共同运用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将理论和实践经验、内容设计和形式要素、文物的历史性与物质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历史类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展览更具吸引力和震撼力,让参观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历史类博物馆教育、研究信息量传送的最大化目的。”
深入发掘展览主题。展览思路趋同,展览结构单一、千篇一律容易使观众逐渐失去兴趣。反之,深入挖掘展览主题,创新主题展示的形式,办有深度、有特色的展览,则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如安徽博物院开办的“镜里乾坤——铜镜背后的故事”一展中,通过对展览主题的深入挖掘,将铜镜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分为生命、婚恋、功名、宗教、经济五个部分进行展陈,打破传统的展览思路,以文化内涵的提取来进行展览,新颖独特,收到了不错的展览效果。通过独特的地域文化推动展览,利用藏品优势办展,反映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对展览主题深入挖掘的一个方面,如“‘镜’观辽金——阜新地区辽金铜镜展”和“美哉灵鉴——仪征出土汉代铜镜精品展”,通过展品来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百态,以小见大,这就是对展览主题深入挖掘的结果。展览主题的挖掘也体现于展览标题的提炼,好的标题能够画龙点睛、引人入胜。展览标题可以宏大叙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古镜今鉴——馆藏铜镜展”、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千秋镜鉴——中国古代铜镜展”;可以見微知著,如:“菱花镜影——田国强藏唐代铜镜艺术展”、三明市博物馆:“镜中乾坤——辽金铜镜专题展”等。
充分诠释文物内涵。展览不仅仅是把一件展品放在展线上,展示它的历史之久远、制作之精美,更重要的是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在展览结构的设计中,考虑如何更好的对文物内涵进行诠释和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将文物内涵表达好,从关注文物转而关注观众的文化需求,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接收到更多来自文物的灵感和信息,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展览“对镜贴花黄——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展”,该展就是通过调动大量的相关文物,用丰富的文物组合,配合各个时期人们服饰装束特点、生活观念、风俗时尚等内容,再现铜镜在历史时代中的用途、使用方法、社会地位等,以此来充分表达文物的内涵和历史信息。 想要表达好文物内涵,一位优秀的展览策划者也是必不可少的,策展人不仅要熟悉展览主题和内容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展览形式设计、展览表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展览的社会问题、思想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
不忘展览初心使命。博物馆展览作为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直接载体,具有鲜明的媒介属性,其媒介效率主要取决于观众的接受程度,观众的接受程度,又是由展览的内容、形式、空间和延伸决定的,所以在做展览文本创作时,一定要关注观众与展览的关系,既要有博物馆应有的专业性,也要与公众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对话等形式,更准确的了解目标受众的兴趣点,让最终呈现的展览内容和形式满足观众的需求。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铜镜展,从四个方面围绕观众观点兴趣点展开。首先向观众普及铜镜的制作、功能、各部分的称谓等相关知识背景;其次分六个时期介绍了铜镜的发展过程;再从铜镜与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信仰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展示;最后则是“铜镜辨伪常识”,以铜镜真品和赝品的对照展示为主,向观众介绍铜镜识真辨伪的基础知识。
一个好的展览文本创作一定是通过一个动态的过程,将设计者的构思、创意与接受者的情感和认知相衔接。一个好的展览一定是一个双向思维的过程,了解观众的个性需求,启发观众的思维和创造性,可以最大限度激发观众探索博物馆的热情和对博物馆产生文化认同感的展览形式。“一个有温度的展览必定是一个观众舒适度满意度高的展览,这就要求博物馆的陈列展示以各种方式把死的文物变成活的教材,通过一系列充满人文情趣、具有热烈人文情怀的活动,将博物馆办成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一个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
展览内容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宗旨,将展览设计的重心由表达“物”转变为表达“人与物的关系”,由关注文物,转而关注观众与文物之间的合理关系。遵循“三贴近”,贴近馆藏实际,发挥馆藏优势、地域优势;贴近生活,将艺术与人文相结合;贴近观众,将文物的丰富内涵和厚重文化,转化成为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化,将专业性、学术性的知识转化为社会及观众能够吸收和学习的知识,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和文化需求。并通过与观众的趣味性互动,做好展览的延伸,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沈一萍.博物馆展览策划的五点体会[J].中国博物馆,2012(1).
[4]王炯.浅谈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2).
[5]王春法.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关于博物馆展览的几点思考[J].博物馆管理,2020(2).
作者简介:郭智勇(1976-),男,山西长治人,山西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理论、物质文化史、可移动文物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