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照在母亲脸上。仓库门口,送粮的、称重的、开票的、收倉的,熙熙攘攘。简易的办公桌上堆放着各种账本和单据。母亲坐在桌前飞快地拨动算盘,一头齐耳短发,朴素又整洁。这是儿时记忆里母亲工作时的一个场景,我至今难忘。
母亲生长在农村,是地道的农村妇女,也是四姊妹中的老大。外婆身体不好,因此,母亲很小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跟外公下地干活。母亲干活很卖力,除草、施肥、灌水,样样不落人后。可是,遇上三年自然灾害,辛苦收获的一点儿粮食根本不够吃。每次吃饭,母亲都是先给外公外婆吃,然后是她的妹妹们,最后才是自己。
上世纪70年代初,镇上的粮站招工,母亲成了粮站的一名工人。那时,粮站围墙上“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大红标语特别醒目。粮站里无论男女老少,干起活来都是热情高涨,母亲尤其如此。
母亲干过出纳,算盘珠子打得特别好,几乎没出过错。一年的秋收时节,听说粮站要组织职工下乡收粮,母亲第一个报了名,做起了收粮员。下乡收粮是很辛苦的差事,要走很远的泥巴路,吃不好也睡不好,可母亲不在乎。粮食收仓后,防潮、防虫、防鼠是头等大事,母亲干脆做起义务仓管。有几次,收来的粮食还没来得及入仓,天突然转阴,眼看要下暴雨,母亲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加入到搬运粮食的队伍中。一袋粮食百十来斤重,母亲往肩上一扛,来回几十趟,从没喊过累。
母亲常说:“每一粒粮食都应发挥它的能量。”她的言传身教影响带动着家里几代人。如今,虽然生活好了,但爱惜粮食、杜绝浪费,家里人人都能做到。不仅如此,爱惜粮食的理念和行动已经成为家庭里的一种风尚。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任由粮食浪费,后果非常严重。如果每人每天都能节约一点儿粮食,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所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它的能量吧!(安徽 张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