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居民幸福感与城市宜居性。你能接受多长的通勤时间?现在有不少年轻人过起了“双城生活”。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名95后女孩每天乘坐高铁从苏州到上海跨省上下班的新闻。
乘高铁跨省上下班
近日,有媒体报道现在有不少年轻人过起了“双城生活”。
24岁的刀刀是一名海归硕士,家在苏州,工作在上海。但她不像其他年轻人那样选择在上海租房住,而是每天搭乘高铁上下班。这是为何?
刀刀说,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让她选择了跨省坐高铁上下班。天时就是刀刀所在公司的上班时间是10点,这让刀刀每天来得及赶高铁。地利就是刀刀家离苏州高铁站很近,而人和则是刀刀的父母很支持她这样做。
刀刀算了一笔账,如果在上海租房,有独立卫生间的,一个月租金至少要3500元。而自己一个月往返苏州和上海之间的高铁费用,差不多只要1600元,而且住在家里也很方便。
由于长时间坐高铁往返于两个城市间,刀刀早已摸熟各个车站的最优路线和通道,她自称是“踩点王”,基本不会迟到。
刀刀说,“双城生活”并没大家想象中那么苦。她每天8点从家出发,8:40到火车站,8:57坐上高铁,到上海是9点半,再坐地铁,到公司刚好赶上上班时间。
上下班能“幸福通勤”,这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上班一族,每天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通勤。通勤,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居民幸福感与城市宜居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2020年全国主要城市总体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与2019年持平。北京仍是单程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达到47分钟。紧随其后的时耗最长的城市分别是重庆40分钟、大连38分钟、西宁35分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的通勤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拥堵成了通勤的头号“敌人”。上下班高峰时间段,同一段距离的通勤时间也许会翻倍。
现在有一个名词叫“幸福通勤”,其标准是用距离来界定的,也就是通勤“门”到“门”的距离是5公里以内。这样的职住距离,更能给人幸福感。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名词叫“极端通勤”,也就是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这会大大降低生活幸福感。
在中心城区享受5公里以内的“幸福通勤”,人们可以灵活选择步行、骑行、公共交通、自驾等多元的交通方式,且耗时相对可控,已納入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公交车路线的延伸,私家车、共享单车的普及……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可以扩张到以前不可能扩张到的地方。
通勤时间一方面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不断缩短,另一方面也随着距离的延伸而不断增加,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从居住地到就业场所的距离合适,上下班能“幸福通勤”,这是许多人所向往的。
“双城生活”越来越普遍
如今,像刀刀一样日常奔波在双城之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要这样选择?答案也很简单,在另一个城市可能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有更值得追求的生活目标。
过去,要过上“双城生活”并不容易。许多人因为各种生活条件所限,不得不住在离工作单位较远的地方,“通勤”就成了一天当中最艰苦的任务。
好在,正如刀刀所言,现在的交通越来越便利了。就拿刀刀的周边城市来说,上海和昆山、太仓、嘉兴等周边城市都公布了跨省建设和上海连通地铁的方案,上海地铁未来还将通过跨省地铁,覆盖上海都市圈中的大部分城市。
其实,如今“城市圈”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不久前,安徽省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官微发布了一则“友情提示”,告知市民当地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其中的亮点是:“特别提醒:南京是省外,要做(核酸检测)的。每日通勤往返的人隔一天做一次即可。”
这个通知很“严肃”,却又让很多网友笑出声来,它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南京与马鞍山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成都和重庆,以及同一个省的广州与佛山等。
“双城生活”越来越普遍当然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更多城市之间将共享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联防联控的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区域一体化发展如火如荼,最终受益者必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老百姓。
当然,“双城生活”也有要克服的困难。就像很多网友所说的,如果刀刀不是住在火车站附近,而且上班时间也晚,那么她的通勤难度可能会高很多。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深”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双城生活”能让年轻人在周边房价较低的城市安家,而且在正常通勤时间内到岗成为可能。跨城就业和居住变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项,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也给了年轻人更多想象未来的空间。
(《光明日报》2021.11.9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