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六十秒”“关于明天的事你后天就知道了”……你是否也曾被互联网上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式言论搞得云里雾里?这就是“废话文学”。有的人觉得它轻松幽默,还加入了自主创作的热潮;有的人觉得它不知所云,没有意义;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废话”已经悄然席卷了社交网络。
图源网络
所谓“废话文学”,是用来形容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论和视频,也形容一些模棱两可、打太极、绕圈圈的话,现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使用。因此,咱们也可以把“废话文学”与“发疯文学”“凡尔赛文学”联系到一起,它们都属于在网络交流中所诞生的新颖的、反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
说起“废话文学”的开山鼻祖,长远来看还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最经典的要数鲁迅的《秋夜》:“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再如王小波的“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作家余华,面对外国记者的提问“法国作家和中国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余华回答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
提及“废话文学”流行网络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废话”无用却有趣,还有一种说法是“废话文学本身就是为了调侃废话文学而诞生的”。尽管这些“废话”语言文本在传统表意上的作用并不大,但却很好地满足了网友们情绪宣泄、日常表演的需求,相比平铺直叙的大白话,这种弯弯绕绕的表达方式对于猎奇的网友们来说似乎更好玩。“废话”流行是一场针对既有传统话语规则的破窗,甚至颇有几分消解一切的后现代主义意味。
《中国青年报》评论称:过去路遥车马慢,信息承载量和传播速度都很低,人们恨不得一句话把所有事情讲完。互联网时代,形式主义、言辞空洞的文章多如牛毛,无效视频、无效沟通也很常见,大家发现,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那些虚无缥缈、反复说教的“鸡汤文”,话语以偏概全、内容颠三倒四的“假新闻”,满篇艰涩、言之无物的“伪科普”,网友们干脆选择用“废话”对抗“废话”。用戏谑、反讽的心态对那些没有意义的无效沟通回复一句“说得很好,下次不要再说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废话文学”的存在。在网络用语大行其道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调侃和娱乐,脱离了网络语言便不会好好说话。“废话文学”也被部分人认定为让大众患上“失语症”的始作俑者之一,质问“废话”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
用朱自清的话来解释,“一辈子说话作文,若是都说道理,哪有这么多道理?况且谁能老是那么矜持着?人生其实多一半在说废话。”当我们能够感受到废话带来的乐趣,体会废话的言外之意,无意义的废话也会变得有意义。
又是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过去的三百多天里,你又说了多少废话呢?
我们普通人日常也说了很多废话呀,比如吃了吗?在做啥?这些话本质上就是废话,但却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一定要有深远的意义,如果一句话能让我们读来轻松惬意、心情愉悦,就算是废话又如何呢?
说起废话文学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那么废话文学究竟是什么呢?距离上一次我讲废话还是在上一次,而废话文学之所以叫废话文学正是因为废话文学都是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