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恺 徐光寿
先秦儒家思想作为一套道德理念,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的生活关系,也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的思想、推行“仁”的理念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也可以说: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
当前冷战主义甚嚣尘上,而先秦儒家思想作为一套道德理念,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的生活关系,也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的思想、推行“仁”的理念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礼之用,和为贵
在世界和全球层面上,儒家主张“和”的思想。
人们常常认为,“战争与和平”是一种相反的概念,不是战争,就是和平。这其实是一种西方的二元思维。在战争与和平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状态,即不战不和的状态。
儒家所强调的“和”,是一种真正的和平状态,是一种“和而不同”、存在道德情感的状态,特别反对赤裸裸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鄙视“真理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等论调。
有子(孔子的学生)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古通“龢”。《说文解字》说“龢,调也”,即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意思。儒家强调“和”的理念,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世界秩序,但又不是指“混而为一”的状态。“和而不同”典型道出了儒家的坚持。
此外,儒家还强调一种良性的、有序的状态,主张以“礼”来规范,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
这里的“礼”,既包括国际法,又包括国际制度和规范。它类似于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制度主义所强调的国际制度、国际规范、国际程序。
因此,在世界和全球层面上,儒家学说主张国际制度和规范的积极作用,促成世界呈现一种有序的特征,并且强调这一有序的特征是良性的、健康的,而并非把各个国家在世界秩序中的位置固定化、等级化。
所以,才有了“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敬爱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只看到儒家“礼”中等级制的一面,是值得商榷的。
儒家思想是主张家、国、世界(天下)同构的。在构建国家、天下时,会自然地把家庭的情感因素延伸到国家、天下层面,所以会有“天下一家”“四海一家”的理念。
儒家把地理上的整个世界和整个世界的人民都包括在内,排斥了西方所谓“异端”观念。儒家思想中的“家”也预设了和谐的理念,预设了各个家庭成员各自幸福的前提。
由此,在世界和全球层面上,儒家赞成以“家”的视角来看待,反对仅以“国家利益”为交往原则,从而为世界秩序注入浓厚的情感色彩。
唯仁者能好人
在对外关系层面上,儒家主张“仁”的理念。孟子多次提出“仁者无敌”“仁人无敌于天下”等。这里,不能把孟子的话从物质角度来理解,而应从道德的角度来把握。
孟子的意思并不是说只要有“仁”的理念,就可以不考虑物质因素,就能天下无敌,而是主张“仁”这一理念是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不因时间和空间而改变,类似于康德的“道德律令”(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的形成不是基于个人的感情,而是根据存在于道德判断基础上的由理性主义指导的先验法则)。
儒家积极赞赏对世界秩序作出贡献的人和事。这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典型体现。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段话的意思是,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使战争停止了,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真的是仁德啊。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还没有文明开化。
甚至,孔子对“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许以“圣”的评价,超越了“仁”。这展现了先秦儒家的世界胸怀,突出了“弘毅”的理念,体现了奋发有为的精神。
曾子总结孔子的思想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自己对“恕”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方面来说的。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所欲求的,也希望别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孔子主张由己及人,自己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在对外关系上,就是大家平等相待,主张一视同仁,不搞双重标准。甚至,儒家思想还主张自我要求要更加严格,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在具体层面上,儒家主张“政者,正也”,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要求为政以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及“泛爱众”。这样,就会形成“近者说,远者来”的局面。
在处理纠纷时,要坚持原则,所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来进行处理;主张国家之间应该诚信,坚持“义在利先”,等等。
只有秉持包容精神,才能减少“文明冲突”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从先秦儒家思想出发,可以看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真谛。
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秉持包容精神,才能减少“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总之,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进而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
(《解放日报》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