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佼,王思梅,席彦军,吴军舰,李秀峰,魏护国,郭明星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茶树品种决定着茶叶的品质、产量和茶产业经济效益,尤其名优茶生产更注重茶树品种的选择[1]。我国是茶树原产地,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不同地区的茶树生态差异较大。因此,在茶树品种引育过程中,对其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十分必要。生态适应性评价主要通过物候期、产量、抗性和品质的观察鉴定,判断新品种是否适宜当地栽植,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提供依据[2]。只有选择适宜当地栽植、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茶树品种,才能推动地方茶产业的良性发展[3]。
汉中地处秦巴山区,毗邻四川茶区,栽培茶树历史悠久,过去一直以地方群体种为主,无性系茶园占比3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茶树主栽品种较少[4]。品种单一会导致采制高峰期集中,加工能力受限,而适当增加品种的丰富度,能够延长名优茶生产加工期,提高经济效益[5]。为了丰富陕西茶树品种资源,选择并引进了在生态条件上与陕南相似的湖北省无性系茶树良种鄂茶1号、鄂茶5号和鄂茶8号,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6-7],连续6 a观测各品种在幼龄期和初采期的适应性、生长量、新梢物候期、抗逆性、早期鲜叶产量和制茶品质等,以期筛选最适合陕南自然环境及栽培条件的高产优质茶树无性系良种,以实现陕西省茶树品种的早、中、晚合理搭配。
供试茶树品种为湖北省选育的无性系良种鄂茶1号、鄂茶5号和鄂茶8号,对照品种为福鼎大白茶。引进茶树品种于2014年引种定植于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试验基地(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曹家坝村,东经107.06°,北纬32.89°)。试验基地地势平坦,土壤条件一致。引进品种在原产地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制性如表l所示。
表1 引进茶树品种在原产地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制性
茶园管理按照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执行。试验园中各品种栽植小区长9 m,宽1.5 m,采取双行双株侧窝覆膜栽植,每小区56穴定植112株,每个品种3次重复,随机排列。
1.3.1 茶苗成活率调查定植后第1年9月统计各小区成活株数,计算株成活率。
1.3.2 茶树生长量调查定植后第1年、第2年调查茶树分枝生长量。每小区固定5穴(第1、5、10、15、20穴)植株进行调查。着生2个叶片以上或新梢长达3.3 cm以上者均为一个分枝,统计数据取平均值。定植后第4年(2018年)10月在修剪前调查茶树株高和树辐。每小区固定在1、3、5、7、9 m处测量茶行高度和树辐,在各点的中心处测量最高枝梢的高度和双行茶行垂直于地面的宽度,计算平均值。
1.3.3 新梢生育期调查定植后第4年春季起,记录各品种春茶萌动期。选取剪口下第1个带完整叶片的健壮芽,挂牌固定观察,每小区选择5株(5个芽)。从芽萌动开始,每隔1~2 d观察1次,记录越冬芽的鱼叶、一叶初展、二叶初展和三叶初展期,连续观察3 a。
1.3.4 抗旱、抗寒性比较2016年2月下旬,汉中遭遇多年来罕见寒潮,在寒潮后调查各品种冻害情况。在夏季旱期调查抗旱性。每个小区选10株茶树,调查受害叶片数与总叶片数,凡中上部叶片 1/3以上赤枯或青枯即为受冻害,1/3以上当年嫩叶有红变即为受旱害。3个小区的受害叶片总数与总叶片数之和的比值即为受害率,受害率≤5%为0级,5%<受害率≤15%为1级,15%<受害率≤25%为2级,25%<受害率≤50%为3级,受害率>50%为4级。按公式(1)计算冻害或旱害指数。根据受害指数,耐寒性或耐旱性分为强(冻害或旱害指数≤10)、较强(10<冻害或旱害指数≤20)、中(20<冻害或旱害指数≤50)、弱(冻害或旱害指数>50)4个等级。
1.3.5 发芽密度、百芽重和早期鲜叶产量定植后第5年(2019年)春季进行观测。在一芽二叶期,每个品种每小区随机取3个点,调查每点(33.3 cm×33.3 cm)10 cm叶层范围内萌动芽以上的芽梢数,统计平均数。各品种达到一芽三叶期时,各小区按标准采摘一芽三叶,统计百芽重平均值。2020年春季,各品种进行鲜叶早期产量比较。各品种达到一芽二叶期时,留鱼叶,采一芽二叶,共采两轮,按小区计算鲜叶产量,取平均值。
1.3.6 加工品质鉴定及生化成分检测定植后第6年,采摘各品种春茶第一轮茶一芽二叶做烘青绿茶,采第二轮茶做红茶。按照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18)进行感官审评。
茶苗成活率是反映茶树品种适应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判断新品种能否推广的重要依据[8]。由图1可知,移栽1 a后鄂茶5号平均成活率最高,达86.90%,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7.35%;鄂茶1号和鄂茶8号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鄂茶8号成活率最低,仅33.63%,比对照低58.46%。分析原因是因为从湖北武汉引种时运输时间较长,造成茶苗一定程度的脱水,加之茶苗瘦弱,因而整体成活率偏低。第1年调查结束后,已及时补苗。对于成活率低的鄂茶1号和鄂茶8号在引进栽植时,必须加强苗木保护措施,才能保障成园。
图1 各茶树品种定植1 a后的成活率
茶树生长旺盛、分枝力强、树冠宽大,才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叶层厚度和合理的叶面积指数,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9-10]。由图2可知,鄂茶1号和鄂茶5号的分枝数连续2 a均高于对照,尤其是鄂茶5号显著高于对照,分枝力强。鄂茶8号定植第1年分枝生长缓慢,分枝数比对照低33.55%,第2年分枝数有所增加,但总分枝数低于其他2个品种。
图2 各茶树品种定植后2 a的分枝数
由图3可知,3个鄂茶系列品种长势均超过对照。鄂茶1号长势超过其他品种,最为旺盛;鄂茶5号株高比对照高19.23%,树辐和对照接近,由于其树姿为直立型,结合其分枝数,认为鄂茶5号同样为长势旺盛品种。
图3 各茶树品种的株高树辐
茶树春季发芽早晚与春茶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因此育种和生产上更加关注早生优质品种[11-14]。由表2可知,鄂茶5号连续3 a萌芽期和一叶初展期均早于对照福鼎大白茶,一叶初展平均早于对照3.3 d,为特早生种;鄂茶1号萌发最晚,一叶初展期3 a平均晚对照2.7 d;鄂茶8号和鄂茶1号均属于中生型品种。
表2 各茶树品种春稍的物候期
抗逆性反映了茶树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御力,由品种特性决定,是衡量一个品种是否适合引种推广的重要指标[15]。陕南茶区属江北茶区,茶园大多为山地丘陵,冬季气温较南方茶区低,尤其3月上旬易发生“倒春寒”极端天气,高纬度高海拔的地域特征对引进品种的抗寒性要求很高。由表3可知,在定植第3年的春季极端冻害环境下,鄂茶1号的抗寒性表现较强,鄂茶5号和鄂茶8号的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抗旱性方面,试验点汉中地区夏季较少出现高温干旱,鄂茶1号和鄂茶5号表现出抗旱性强,鄂茶8号的抗旱性与对照相近。
表3 各茶树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
在相同的生态和栽培条件下,茶树品种决定了鲜叶的产量。单位面积树冠上可采摘的芽数与鲜叶产量呈正相关,发芽密度越大产量越高[16]。由表4可知,鄂茶5号发芽密度和小区春茶前2轮鲜叶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为3个品种中最高的。鄂茶1号和鄂茶8号发芽密度低于对照,小区产量比对照高8.00%~12.00%。
表4 各茶树品种的发芽密度、百芽重和鲜叶产量
茶叶品质体现在“色,香,味,形”4个方面。绿茶要求绿叶清汤,清香或栗香持久,滋味鲜爽或醇和;红茶要求汤色橙红或橙黄明亮,甜香持久,滋味甜醇。相同栽培和加工水平下,茶树品种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17-18]。由表5可知,鄂茶5号、鄂茶8号总分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制作烘青绿茶品质优良,而鄂茶1号品质总分略低于对照。由表6可知,3个鄂茶系列品种所制红茶总分均略低于对照,鄂茶8号加工红茶滋味鲜醇,甜度高,品质优于鄂茶1号和鄂茶5号。总体来说,鄂茶1号和鄂茶8号可兼制红绿茶。
表5 各茶树品种的绿茶茶样感官评价结果
表6 各茶树品种的红茶茶样感官评价结果
对引种的鄂茶系列品种进行连续6 a的生态适应性观察,发现3个鄂茶系列品种中,鄂茶1号和鄂茶5号适宜在汉中和气候相近的陕南地区引种栽植。其中,鄂茶5号引种汉中后适应性最佳,基本保持了与原产地相一致的优良农艺性状,在物候期、抗逆性、产量和绿茶加工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超过了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是品种引进的最优选择。鄂茶8号引进汉中后表现出产量大幅下降,不适宜在汉中大面积推广。该研究结果为品种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汉中及秦巴地区茶产业引进推广绿茶新品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避免了企业盲目引种造成的资源浪费[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