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月萍,李学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门诊常见的一类以腹痛、腹泻等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为5%~1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分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不定型4个类型,中国以腹泻型肠易激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最为多见。本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主要采用止泻、解痉止痛、抗焦虑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而IBS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IBS-D脾胃湿热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Ⅳ IBS-D诊断标准:患者的总病程超过6个月,且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出现1 d与排便相关的腹痛,且伴有排便次数、大便性状的改变,Bristol 6—7型的排便发生率>25%,且Bristol 1—2型排便发生率<25%。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泄泻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制定泄泻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①泄泻。大便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呈水样便,大便量增加;症状持续1 d以上。②脾胃湿热证。主症:泻下急迫或泻下不爽,大便色黄秽臭;次症:肛门灼热,腹痛,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具备主症、次症各2项,结合舌象、脉象,即可诊断。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为18~75岁;③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合并可能影响肠道功能的疾病及并发症,如结直肠肿瘤、糖尿病等;③孕妇或哺乳期女性;④使用大环内酯类等可能影响疗效判定的相关药物;⑤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⑥过敏体质或对中药过敏患者。
1.4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①依从性差,不遵守医嘱,中途退出或无法随访者;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1.5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脾胃湿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27±12.21)岁;平均病程(4.42±2.51)年。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20±11.37)岁;平均病程(4.33±2.4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
=0.
067,P
=0.
795;年龄:t
=0.
678,P
=0.
500;病程:t
=0.
130,P
=0.
897)。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补液)基础上口服加味葛根芩连汤(薏苡仁30 g,葛根20 g,黄芩、地锦草、茯苓各15 g,黄连、车前草、炒白术、木香各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早晚餐后0.5 h服用,每次150 mL。疗程2周。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将穴位贴敷方(茯苓15 g,黄连、藿香、枳壳、木香各10 g,陈皮8 g,砂仁6 g)打粉,用醋调成糊状,取适量药物均匀贴敷于神阙、中脘、天枢穴,纱布覆盖固定。每日1次,每次贴敷1 h,用红外线照射加热。疗程2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中医症状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按症状的无、轻、中、重,主症分别计0、2、4、6分,次症则分别计0、1、2、3分。
2.2.2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腹泻、腹痛、口渴、肛门灼热、小便短黄)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治疗前积分)×100%。
2.3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SF-12量表评价生活质量。该量表含有8个维度、12个条目,评分最低是0分,最高是100分,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P
<0.
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腹泻、腹痛、口渴、小便短黄、肛门灼热积分和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
<0.
05),治疗组腹泻积分和总积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见表2。表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SF-12总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F-12总分均显著提高(P
<0.
05),且治疗组的SF-12总分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提示治疗组可以更好地改善IBS-D患者的生活质量。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12总分比较
IBS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在最常见的IBS-D中,脾胃湿热证较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和寒热错杂证较为多见。主要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先天不足等有关。“泄泻之本,无由于脾胃”,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甘厚味之品摄入较多,湿热蕴结,脾胃运化减弱,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传导功能异常发而为病。治以健脾、祛湿为主,常用方剂有葛根芩连汤、藿香正气散等。
穴位贴敷是一种古老的复合型外治疗法,集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中。笔者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IBS-D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显著。穴位贴敷方中黄连清热燥湿解毒,藿香化湿醒脾和中,茯苓健脾利水、胜湿止泻,木香健脾行气、止泻止痛,枳壳行气宽中,砂仁、陈皮均气香辛散、可升可降、行气调中、和胃醒脾。神阙属任脉穴,在脐中央,贴敷神阙可和胃理肠、温阳降逆、利水固脱;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穴,贴敷中脘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贴敷天枢可清利湿热、理气止痛。将上药打粉用醋调成糊状后均匀贴敷于中脘、天枢、神阙穴,并用红外线照射加热促进药物吸入,从而起到清热燥湿、行气宽中、健脾止泻之功效。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太阳阳明邪热下利所致的湿热证泄泻代表方剂。方中葛根为君药,味甘性凉,解肌清热、升清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利为臣药;甘草甘缓止痛,调和诸药。药理学研究认为,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解痉、抗菌、抗病毒功效。方中黄连的提取物小檗碱具有抗炎、杀菌、止泻的作用,更是现代医学治疗腹泻的常用药;地锦草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及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清热利湿止泻的功效;加车前草以清热、利小便、实大便;脾虚则易生湿,“湿胜则濡泄”,脾胃虚弱是IBS发病的重要环节,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渗湿止泻,加木香健脾理气止痛;“脾喜燥勿湿”,加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并防方中药物苦寒太过以伤脾胃。
本研究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IBS-D脾胃湿热证,结果显示,两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及在改善腹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生活质量评分(SF-12)总分均明显提高,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IBS-D脾胃湿热证,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