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起名,藏着你想象不到的硬核浪漫

2021-12-20 03:51宗禾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1年12期
关键词:鲲龙北斗七星鸿雁

宗禾

蛟龙入海、鹰击长空、嫦娥奔月、鸿雁传书……曾經,这些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词汇,是华夏儿女对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国科学家执着的探索和创新下,神话变成了现实。一个个国之重器承载着国人的梦想,它们的名字也集结了传统智慧的光芒与探索未知的浪漫。

AG600别名“鲲龙”,取意“鲲鹏展翅,蛟龙入海”,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最大特点是,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

其实,“鲲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上古神兽。据庄子《逍遥游》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龙”的命名,既体现了其水陆两栖的特色,也蕴含着航天人的期冀与祝福。在成功实现陆上首飞和水上首飞后,2020年7月26日“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

“蛟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相传,蛟和龙居深水中,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我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取“蛟龙”入水,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美好寓意。目前“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已覆盖7000米以浅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域。

众所周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标识为“揽星九天”。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天问”之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则使用了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事业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自古以来,“北斗”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北斗,共有七星,因在北方聚成斗形,故被称为“北斗”,又名“北斗七星”,上古时期被用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至今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只要在天空中看到北斗七星,就能找到永远处于正北方向的北极星。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中国古代诗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无限遐思。当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便以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命名。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嫦娥工程”和“月兔号”,源自我们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承载着古人对月球的浪漫想象。在神话中,“玉兔”是古人同情嫦娥进而添补的温暖情节。如今,“玉兔”是我们追求和平的象征。

“玉兔”的善良、纯洁、敏捷,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目前,“玉兔二号”月球车也已在月球背面工作了500多个地球日。

用“鸿雁”指代信差,源自《史记》。汉武帝时,苏武被匈奴拘留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真相并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苏武放回汉朝。自此,“鸿雁传书”用来指代书信传递。

“鸿雁传信,永不失联”,用“鸿雁”命名全球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承载了航天人的美好祝福。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进过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后,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技能。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取名“悟空”,既取义“领悟、探索太空”,也希望它能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别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2015年12月17日,“悟空”成功发射升空,虽然设计寿命只有3年,但经过评估,目前它仍在太空服役。

(张新芳摘自“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西米绘图)

猜你喜欢
鲲龙北斗七星鸿雁
“鲲龙”AG600M圆满完成投汲水重大试验
“鲲龙”新征程
凝望北斗七星
恒星
北斗七星
鸿雁飞
鲲龙击水展翅飞
“鲲龙”帮帮忙
雄鸡和鸿雁
雄鸡和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