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
今天的中国,堪称万桥之国,数以万计的建筑工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刷新着一个又一个纪录。但是,在100年前,中国要想建造一条钢铁长桥并非易事。这就不得不提下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1906年的南京,时值端午节,夫子庙的文德桥上挤满了观看龙舟比赛的人。比赛进入激烈时刻,悲剧发生了,因为人群拥挤,文德桥被压塌,死伤十余人。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个悲剧事件催生了中国一代桥梁大师茅以升。
此时的茅以升还是一个10岁的孩子,因为患病,他正躺在家里休养,没能前往河边观看龙舟比赛。得知桥塌的消息,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造出中国最结实的桥。从那天起,他就开始留意起身边的桥梁,每经过一座,必定仔细观察,从桥面到桥柱,并揣摩桥为什么要这样修等问题。在报纸、书本上看到有关桥梁的文章、图画,他也会将它们抄录或剪贴下来。日积月累,他攒了厚厚几本的桥梁资料。
20岁那年,茅以升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参加清华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一年后就拿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硕士学位,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也因为他,康奈尔大学开了一个先例,以后免试接纳来自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两年后,茅以升又拿到了美国卡耐基理工學院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工科博士。毕业时,他的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里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面对在美国的大好前途,茅以升原本可以留在国外搞研究,但他选择了回国。他这样评价自己的读书生涯:“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
回国以后,茅以升到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职。他心中一直有一个理想,为中国造一座钢铁大桥。当时中国已经有钢结构大桥,但无一例外,全是外国人修建的,茅以升想在中国的河流上建一座中国人自己修的桥。
机会来了,1933年3月,已是天津北洋大学校长的茅以升收到了两封来信,不约而同提到了同一件事情:在钱塘江上建一座桥。当时国内正在修建浙赣铁路,需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那就需要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这是茅以升期待已久的机会,但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钱塘江以险恶闻名,上游有山洪冲击,下游有海水倒灌,江底更有深40多米的流沙,变化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民间甚至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连外国的桥梁专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但茅以升坚定地表示:“钱塘江大桥,我们必须修,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
为此,茅以升辞去了校长的职位,承担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自主建钢铁桥的使命。可是怎么修呢?茅以升说了四个字“依靠科学”。
修桥的第一个难关是打桥桩,钱塘江下是40多米深的泥沙,怎么在里面打桥桩呢?如果用传统的法子打,穿透黑硬的泥土,一天一夜只能打1根桩,那全部打完就要1440天。茅以升却独辟蹊径,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想出一招“借力打力”,抽江水在泥沙上冲出深洞,接着打桩就容易多了,一天可以打30多根桩子,这个就是“射水法”。
第二个难关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则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让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
第三个难关是架设钢梁,茅以升再次借力打力,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让大自然充当工程的吊工。
在茅以升的巧妙构想下,这座被外国人认为不可能建起来的大桥奇迹般卧在了钱塘江上。这不仅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而且茅以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因此,钱塘江大桥被称为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
悲壮的是,这座极具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桥刚修好,就面临着必须被炸毁的现实——日军对中国发起了野蛮侵略。
事实上,在修建时,日军已经在进攻中国。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在进行,日军飞机经常前来轰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敌机来袭,沉箱里电灯全灭。可以说,钱塘江是茅以升等人冒着炮火危险修建起来的。而且桥梁通车首日,没有鲜花、锣鼓和彩旗,只有一辆火车载着抗日战争的物资和逃难的百姓,缓缓前进。这座桥也成为撤退之桥,源源不断的物资和人员通过这座新修的大桥进行撤退。短短月余,撤退的物资价值就超过了桥梁的造价。
但面对日军的急追而至,这座桥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入日军手中。于是1937年12月23日,刚刚通车89天的钱塘江大桥被下令炸毁,茅以升亲自参与炸桥。
为此,茅以升早早就在靠近萧山的14号桥墩预留了一个方洞——这是用来填塞炸药的,就是为了防止这座大桥落于敌手。但别人并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的,因为方案上并没有显示,只有茅以升知道。他保留着14箱资料,包括文稿、图纸、画册、报纸、纪录片……就是为了以后能够修复断桥,为中国修建新桥做参考。
随着一声巨响,茅以升亲手炸断了自己建造的大桥,而且炸在最难修复的部分。“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茅以升留下了自己的誓言。
果然,钱塘江残桥落入敌手后,日军极为重视,花费七年时间去修复,始终没有成功。当时日军南下,茅以升随身扛着这14箱资料转移,途中遭遇长沙大火,但茅以升尽力保护,总算保全了资料。到了1946年,日本投降,茅以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重修大桥!而他保存的那些资料更是成为中国桥梁史上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
此后,茅以升又担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修建了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8年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茅以升的口碑由此可见。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还写了很多文章,其中《中国石拱桥》一文入选中学课本,将充满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桥文化呈现给了无数学子。
(摘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