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底蕴和精神沃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多次提到要高度重视和弘扬红色文化。高校作为思想交流碰撞的最前沿,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的责任。要不断深入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和挖掘,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转变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拓宽教学渠道;积极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强化宣传工作。
[关键词]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大学生;传承
[作者简介]温子萱(1994-),女,山西阳泉人,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11-0064-03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要以发展的态度不断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是新时代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出现了价值观偏差,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更是要把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使新时代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旋律中受到激励,成为可靠的接班人。
一、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一)红色文化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底蕴。红色文化是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是革命先辈们进行革命活动的生动写照,是一代代人民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在当下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同时红色文化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的先进的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被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①,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底蕴。
(二)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沃土。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独有的对本民族自身文化活力和生命力的最大程度的充分肯定,是不断发展民族文化的持久动力,是维持民族文化长久生命力的源泉,无处不展现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品格,是有效克服文化自卑的特有手段,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在经历了无数战争冲刷的红色文化,使人们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所释放的前所未有的能量,恢复了对中国传统的自信,提升了民族凝聚力。“红色文化,印证党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奋斗历程的普遍认同、遵循和维护的政治主张、理想信念、思想作风、态度情感、行为规范等基本取向,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②红色文化不仅鲜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进程,而且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群众的特有的精神面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今天所提倡的红色文化,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追溯,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延伸,彰显着时代的精神价值,不断与时俱进,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要激发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必须要引入全新的文化符号,不仅要振兴传统文化,也要对现代文化充满自信。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要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二、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是当代高校应有之义
红色文化是历史的,所呈现的每一个物品,每一个遗址,每一个事件,都包涵着过去那段英勇斗争的历史;红色文化是现代的,在新时代红色文化诠释了各种令人奋进的品德。它是高校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对高校学生有极大的教育作用。
(一)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立德树人是其中的根本任务,用红色文化精神武装高校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成为不仅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四有”青年。加强对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传承,成为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国家不断发展的思想基石。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着直接影响,青年价值观的树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在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支柱,同时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可见,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关系到个人成长发展,又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业。高校理论课堂中融入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彰显历史特征的文化环境,引起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达到思想高度同理论学习一致的结果。与此同时,红色文化汇聚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价值,它不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着连续性,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信仰的价值导向,指引人们在生活中树立明确的理想追求。所以,要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红色文化,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
(二)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对文化的吸收、总结、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人们除了对知识的记载和归纳,教育是实现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教育可以让文明成果被更多人所熟知和掌握,从而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在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当下,高等教育更是承担着接受新思想、传播新理念,传承先进文化的任務。高校处于各种思想碰撞的最前端,始终引领和代表着文化的前进发展方向。在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既要不断为社会输送人才,提供理论和科技的支撑,也要不断推进文化的传承。“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③只有把文化传承和创新落实到具体,才能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思想动力。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催人奋进的革命力量,一直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选择。因此,高校要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的重任,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质量。
(三)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方式。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来看,是形成思想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自我独立性增强,强调对自身变化的关注。不仅体现在生活上,心理上也开始独立,关心自己的现状及未来,并为自己安排周密的计划。二是自尊心增强。大学生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其他人对自己作出的评价,在行为上、思想上进行选择性的改变。三是认知上比较容易出现偏差。大学生较中学生来讲,对自己的认知是全面的、客观的,但总体上来说,社会经验少、阅历浅,抗压能力低,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四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强。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克服自己的厌学情绪,能够规划好当下的计划和长远的目标。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时期,西方国家通过大学或科研机构以学术交流的形式来传输资本主义价值观,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而大学阶段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时期,因此高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价值观出现偏离、理想信念不坚定、爱国意识淡薄、心理承受力差等问题。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的崇高品德,能够成为大学生在迷茫时的精神支柱,使大学生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有担当的社会人才,高校要通过各种手段深化红色文化的底蕴,引导大学生了解过去难忘的红色岁月,不断用红色文化精神启迪自己,以防精神上的懈怠。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深入红色文化研究。要想使红色文化发挥激励、鼓舞人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就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一种理论要想拥有长久的影响,自身必须要有完备科学的体系,才能避免在与其他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而被消解。红色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拥有丰富的内涵,但它的整体架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着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因此,一是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资源整合。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需要依靠丰厚的历史来说明,教育的实际效果与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要沿着纵深的方向。高校教师除了要增加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保持原有的内涵基本不变之外,还要利用好互联网资源进行知识的拓展。二是立足于当地文化的挖掘。各个高校要结合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整合进行二次创作,形成更加完整的红色资源教材,让学生更加了解红色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三是依托社会实践。高校要充分利用暑假走访革命老区,将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与革命前辈的故事、博物馆陈列的物品进行有机的链接,对红色文化有整体的认知度。在挖掘其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同实践的结合,转变为自己的行为,感受到教育的实际价值。
(二)转变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④树立红色文化自信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红色文化自身内容和所蕴含的价值体系,又为高校提供了必要的教育资源。第一、打造优质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教师是红色文化的首要传播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教师的思想状况往往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上的言传和课堂外的身教相结合。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善于发现新生事物,探索能力强,从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急需教师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首先教师队伍要提高自身素质,了解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学习红色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其次将艰苦奋斗、理想信念等红色基因移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学生感知革命力量,体悟理论内涵,增强“四个自信”。第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输红色文化的主要渠道,是大学期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学生的价值选择、信念选择、文化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校要将创新改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作为中心任务,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完善课堂教育手段,开发出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有效地实施,办好红色文化理论课,彰显出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和时代价值,让学生愿意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实际,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与当下社会现存的新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困扰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第三,注重学生队伍建设。要调动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趣,就要充分关注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理论课堂上的接受对象,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体,与教师队伍相互配合形成合体,发挥课堂教育最大价值。
(三)打造红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学习、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影响力的办学理念与优良作风的集合体,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正面激励的作用。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出红色文化的特性。首先,大学生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去参加本校或当地的红色文化艺术类比赛,激发个人的创新力。同时可以借助政府、媒体的力量,打造学校、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活动体系,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开辟红色文化进校园的新渠道。其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集体活动。各种校园活动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一方面吸引了群体的参与,另一方面有效地传达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高校可以利用一些红色历史事件,比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等开展征文比赛、红歌合唱比赛、红色电影周等活动。当学生置身于红色校园文化时,就会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触景生情,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发扬者。
(四)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当前高校出现一些对红色文化的消极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于它的宣传枯燥、单一而造成的。在宣传过程中只强调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无法起到宣传教育应有的效果。因此,要转变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第一,转变宣传话语。同样的语言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效果,晦涩的语言使人不易理解,舆论宣传不仅是讲出来,更多的是让大学生听懂。宣传过程中采用现代话语的表达形式,在论述客观属性的基础上,用更加贴合大学生、更容易被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通过形象生动的宣传方式影响、感染大学生,实现理论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将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表现出来。将宣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第二,打造一支高校新媒体红色文化团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高校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建设红色文化网络平台,拓宽学习的渠道和来源,提升红色文化信息发布的质量。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增加与高校学生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提升学习的兴趣,例如鼓励学生进行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造、话剧表演等。第三,抢占话语先机。高校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各种思潮中掌握好话题的偏向性,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展现当代青年应有的风貌。同时借助网络信息安全部的帮助,净化网络空间,保障高校学生在明朗的网络环境中学习。
[注释]
①王以第.“紅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07(8):149-150.
②张晓明.夯实文化自信的学理话语权——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有感[J].大连干部学刊,2016(10):23-25.
③田建国.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1-04-30(2).
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解读[EB/OL].人民网.(2019-03-19)[2019-11-24].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2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