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对亲戚嘴甜一点儿

2021-12-20 22:37叶倾城
风流一代·青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表嫂女作家亲戚

叶倾城

朋友最近有个心得,讲给她正读初三的儿子听:“年轻人,要对亲戚嘴甜一点儿。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帮你。”

朋友在北京生活,发展得很不错,是个体面人物。她有一个在老家的表侄女儿,有一年到北京参加一个考试,暂住她家。表侄女志向远大、气质不俗,朋友本着提携年轻人的心情,带着表侄女见了一些圈内的大咖——当时表侄女是高中生。

表侄女开阔了眼界,一心想要出国,最后真考出去了。中间朋友写了推荐信,也托人写了推荐信。让她意外的是,这件事竟然得罪了表侄女的爸妈,也就是我朋友的表哥表嫂。表哥表嫂都是老派人,觉得女孩子读个大学当公务员才是正理,不需要出国读书。于是好多年,不和她来往。当然了,她的母亲是表哥的姑姑,表哥该尽的礼数还是尽了。

后来,表侄女学成回国,很感激她,她更愿意帮表侄女的忙。表侄女进了国家部委工作。到这时,表哥表嫂才对她回嗔转喜,当然也没说谢谢。

年轻人,很难想象,亲戚能起到这作用吧?

曾经,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一样,是以“家族”为单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亲戚。欧洲古老文献里的“朋友”,一般就是指亲戚。

一个世家子,有长长的一串中间名,其实那一串都是他血亲的姓氏或名字,将来是要靠这个,投亲靠友,一步步晋级出身的。

“早年,达·芬奇的才华即被他父亲的朋友发现,他们把他送到佛罗伦萨。”——这朋友咋这么好心呢?这就是指他父系那边的亲戚,中文叫叔伯姑。只是血缘关系比较远,已经超出表亲的范围。

有几位著名的女作家,之所以能够出道,是因为她们出身名门,有不少亲戚都是名流,开出版社,认识很多作家朋友。比如写《走出非洲》的凯伦·卡里克森,写《纯真年代》的伊迪丝·华顿,写《蝴蝶梦》的达芙妮·杜穆里埃,写《傲慢与偏见》的简·奥斯汀。而那些没有体面亲戚的女作家,走这条路就往往异常艰难。

要成为简,除了终身不嫁,筆耕不辍,还需要很多亲戚。

我们都很熟悉的张爱玲,她严格意义上的处女作是在周瘦鹃的《紫罗兰》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炉香》。

她母亲黄逸梵,有一位宗亲黄岳渊,论起来是张爱玲的远房舅舅——不过也已经远到了“朋友”的程度。张爱玲开始写作之后,她母亲很上心,向黄岳渊提起,托黄岳渊帮助。黄岳渊便推荐给了周瘦鹃。

周瘦鹃是这么描述的:“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我的小女儿瑛忽然急匆匆地赶上楼来,拿一个挺大的信封递给我,说有一位张女士来访问。我拆开信一瞧,原来是黄园主人岳渊老人介绍一位女作家张爱玲女士来,要和我谈谈小说的事。我忙不迭赶下楼去,却见客座中站起一位穿着鹅黄缎半臂的长身玉立的小姐来向我鞠躬,我答过了礼,招呼她坐下。接谈之后,才知道这位张女士生在北平,长在上海,前年在香港大学读书。”

——如果张爱玲没有这位得力的亲戚,她又会是怎么个出道法?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经常会抱怨亲戚的烦,但遇到事儿的时候,亲戚们之间,基于血缘,基于姻缘,又是同盟。

如果一定要帮人,是帮助陌生人,还是那有着大眼睛,叫你“姑姑”“舅舅”、从小抱大的宝宝们?

反过来,如果年轻人一定要怜老惜贫,只怕首选也在家族里。

长辈亲戚对于年轻人,是啰嗦的上一辈、讨人嫌的“半生熟”,但要不要换个思路:他们可能是你人生路上的第一人脉?

他们不是你的朋友,但与你有或浓或淡的天生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有时候,要从亲戚开始。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西米绘图)

猜你喜欢
表嫂女作家亲戚
表嫂生意经
远房亲戚
我们是亲戚
比亲戚
等待三天
因为她好,所以我好
引避
什么最贵
一则故事 改变一生
100张纸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