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明忠,芦茜
(上饶市立医院血液内科,江西上饶33400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肿瘤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细胞发育异常,患者可伴有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等症状,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导致患者预后不良[1]。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可刺激细胞增殖、迁移诱导纤溶酶原激活物及胶原酶活性,而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相关研究[2]表明,血清bFGF、IL-32水平与MD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临床上相关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bFGF、IL-32水平与MD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评估MDS患者预后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5.27±5.31)岁;MDS分型:难治性贫血4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Ⅰ9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Ⅱ17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20例。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3]中MDS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心、肾等器官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先天性血液系统疾病;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等;合并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
1.3 方法
1.3.1 MDS患者预后不良判定患者入院至随访期间(出院随访4个月)内,若出现临床症状体征加重,血象、骨髓象检查加重,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等视为预后不良。
1.3.2 血清bFGF、IL-32水平测定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30 min,采集空腹状态时的外肘静脉血5 mL,半径15 cm,3 000 r/min离心10 min,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FGF、IL-32水平,试剂盒分别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纪宁实业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ΑUC),检验血清bFGF、IL-32对M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预后不良发生率50例MDS患者中预后不良13例,发生率为26.00%。
2.2 不同预后的MDS患者相关资料及血清bFGF、IL-32水平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bFGF、IL-3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预后的MDS患者相关资料及血清bFGF、IL-32水平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evant data and serum bFGF and IL-32 levels of MDS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prognosis
2.3 血清bFGF、IL-32水平对M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血清bFGF、IL-32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MDS患者预后不良的ΑUC均>0.7,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效果最佳,见表2、图1。
表2 血清bFGF、IL-32水平及联合预测MDS患者预后的价值Table 2 Value of serum bFGF and IL-32 levels 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predicting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DS
图1 血清bFGF、IL-32及联合检测对MDS预后不良预测的价值Figure 1 Value of serum bFGF and IL-32 levels and combined detection in predicting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DS
目前,临床上关于MDS的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遗传学异常、免疫功能异常、骨髓微环境异常等因素有关。大部分MD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进行性骨髓衰竭为主,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最终会进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50例MDS患者中预后不良13例,发生率为26.00%。
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血清bFGF、IL-3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血清bFGF、IL-32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MDS患者预后不良的ΑUC均>0.7,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以联合检测效果最好。血清bFGF是一种血管新生正调控因子,具有强烈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且有研究表明,其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血清bFGF是一种传递发育信号,可有效促进中胚层、神经外胚层细胞分裂,且在体外,血清bFGF可有效刺激细胞增殖、迁移,对纤溶酶原激活物及胶原酶活性具有诱导作用[5]。血清bFGF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尿激酶型胶原酶及纤溶酶原激活剂,从而发挥降解基膜、细胞外基质周围蛋白的作用,促进血管生成,增加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6]。IL-32在胸腺、结肠、卵巢等器官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免疫组织中的表达强于非免疫组织。同时IL-32可通过NF-kB信号通路、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ΑPK)磷酸化途径,诱导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提高机体炎性因子介质释放,调节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功能,活化诱导T细胞凋亡[7]。此外,IL-32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发挥抑制及促进双重作用,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刺激细胞凋亡等,调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成熟,对DC细胞活性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并可诱导DC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分泌,进一步加强Th1、Th2免疫反应[8]。IL-32可通过NFkb活化来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等炎性细胞因子持续表达,而TNF-α、IL-6等细胞因子可通过集落生成刺激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MDS患者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致使MDS患者预后不良[9]。此外,血清bFGF具有强烈的血管生成作用,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刺激,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风险,促进IL-32表达,而IL-32可促进骨髓细胞凋亡,刺激MDS患者机体中白血病细胞增殖,加重患者病情进展,引起血清bFGF水平升高,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10]。临床上可通过检测MDS患者血清bFGF、IL-32水平来预测患者预后情况,当患者血清bFGF、IL-32水平较高时,临床上应提高重视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MDS患者预后不良风险。
综上所述,血清bFGF、IL-32水平与MDS患者预后存在关联性,即血清bFGF、IL-32水平升高可能会增加MDS患者预后不良风险,临床可通过检测血清bFGF、IL-32水平预测患者预后不良风险,可能对临床干预、患者预后改善有一定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