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友
(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西萍乡337000)
肺癌在我国属于发生率较高的一类肿瘤,在肺癌患者中,周围型肺癌约占30%。周围型肺癌指的是肺段以下支气管至细支气管发生的肺癌,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1]。周围型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在中晚期也未表现出典型症状,接受痰细胞学检查阳性率偏低,支气管镜检查的阳性率为50%左右,漏诊、误诊可能性较高,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入晚期,无法适应手术治疗,而常规放化疗无法获得满意疗效,因此,对周围型肺癌进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2-3]。目前,临床诊断肺癌的方法较多,其中以CT检查的应用最为广泛,而随着诊疗技术进步,CT检查从最早的常规CT发展为多层螺旋CT、高分辨率CT(HRCT)、PET/CT等,但PET/CT价格昂贵,临床推广受限[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度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8.59±5.14)岁。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年龄>18岁;参与本研究前无确诊结果;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HRCT检查;确诊前未接受过手术、化疗或放疗;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闭气功能障碍无法顺利完成检查者;碘对比剂过敏者;甲状腺功能亢进者;肿瘤发生转移者;丧失正常沟通能力者。
1.3 方法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时患者保持平躺,双手上举过头顶,吸气后保持屏气进行扫描,扫描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Α,层厚为5 mm,层距为5 mm,实施冠状面重建与矢状面重建,对病灶实施1~3 mm的薄层重建。选择80~1 00 mL碘海醇注射液(300 mgI/mL)作为非离子造影剂,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以2.5~3.0 mL/s速率完成注射,注射后25~30 s进行动脉期扫描,注射后55~60 s进行静脉期扫描。
HRCT检查:完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束后于病灶区域结合实施HR扫描,层厚为1~2 mm,间隔为5 mm,根据病灶大小进行3~5层扫描,在骨算法下进行图像重建。
两项扫描结束后由2名高年资医生共同阅片,观察病灶的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短毛刺征、棘突征、空泡征。另外,患者在接受手术或穿刺后获取标本,采用福尔马林进行固定,行石蜡包埋、HE染色,由2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完成最终诊断。
1.4 观察指标分析影像结果、病理结果,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能,包括诊断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假阴性+真阴性+假阳性),并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HRCT对各征象的检出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理结果60例高度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经病理检查显示,周围型肺癌38例(腺癌20例,鳞癌13例,小细胞肺癌5例),非周围型肺癌22例(炎性假瘤9例,炎性肉芽肿7例,结核球6例)。
2.2 多层螺旋CT与HRCT诊断效能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度为85.00%(51/60),敏感度为86.84%(33/38),特异度为81.82%(18/22);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度为70.00%(42/60),敏感度为68.42%(26/38),特异度为72.73%(16/22)。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与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能Table 1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and HRCT for peripheral lung cancer
2.3周围型肺癌征象检出率HRCT对周围型肺癌中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短毛刺征、棘突征、空泡征的检出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多层螺旋CT与HRCT对周围型肺癌征象检出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ate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with multi-slice spiral CT and HRCT[n(%)]
2.4 病灶强化方式及强度3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值增加最少17 Hu,最多85 Hu,平均CT值增加(46.18±12.75)Hu,其中CT值增加幅度>20 Hu为34例,增加幅度>30 Hu为27例,强化均匀30例,静脉期扫描时结节中间、边缘点有高密度条状影10例。
周围型肺癌的发病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质量差、职业病、吸烟史等,多数患者病灶直径较小,病变所处位置隐蔽,常规筛查无法准确检出,影响该病的早期诊断率[5-6]。有研究[7]显示,周围型肺癌恶性程度高,如不能早期得到确诊,病情会迅速进展,丧失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以往临床常采用X线机、常规CT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但X线机胸片检查的漏诊率较高,常规CT检查可检出病灶所在位置、大体形态,但对于部分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率较低[8]。随着诊断技术不断进步,CT检查中多层螺旋CT、HRCT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诊断效能,两种诊断方法不仅可检出病灶形态,还可较为准确显示出病灶内部的密度、病灶边缘细微特征、增强扫描前后病灶CT值增幅、病灶及其临近血管的关联等,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信息[9]。本研究结果显示,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多层螺旋CT,HRCT对周围型肺癌中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短毛刺征、棘突征、空泡征的检出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3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值平均增加(46.18±12.75)Hu。提示HRCT对周围型肺癌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对各征象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多层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后CT值增幅较大,对诊断有良好参考价值。有研究[10]显示,CT值增幅>20 Hu可视作周围型肺癌阳性值,因此,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周围型肺癌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HRCT检查均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HRCT诊断效能更突出,但多层螺旋CT扫描后肺癌CT值增幅明显,对诊断肺癌有良好参考价值,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结合使用以保证诊断结果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