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对减少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

2021-12-20 02:57李强
当代医学 2021年35期
关键词:氟烷躁动血氧

李强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山东临沂276000)

躁动是全麻手术后苏醒期间较为常见且高发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指患儿行为与意识呈分离状态,而麻醉苏醒期躁动多发于小儿手术患者[1]。与成人手术相比,小儿手术患者病情变化快,手术麻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而相关药物的使用,易对小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麻醉苏醒期躁动患儿以哭闹不止、手脚乱动、定向障碍等症状为临床主要表现,严重影响后续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选取适宜的镇痛药物至关重要。而科学且有效的麻醉方案是稳定患儿临床体征、缓解躁动情况的关键[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0例小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丙泊酚联合七氟烷麻醉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0例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n=147)和观察组(n=153)。对照组男70例,女77例;年龄3~9岁,平均(6.10±2.01)岁;体质量12~26 kg,平均(17.66±6.41)kg;病程2~15个月,平均(8.23±4.45)个月。观察组男75例,女78例;年龄3.5~9岁,平均(6.28±2.00)岁;体质量12~25 kg,平均(17.26±6.23)kg;病程2~14个月,平均(8.05±4.63)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外科体格、影像学检查,符合临床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者;符合相关手术治疗指征者;耐受性较好、生命体征稳定者;均为首次接受手术治疗者;无感染征象、中毒症状者;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出现早搏、心房颤动病史者;恶性肿瘤者;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者;困难气道者;凝血功能异常者;意识不清者;合并严重急性感染者[4]。

1.2 方法麻醉前做好患儿家属的宣教工作,患儿禁水4 h、禁食6 h;麻醉前30 min肌内注射0.01 mg/kg阿托品(大连华立金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1193),入室前在其手背静脉处留置套管针便于后期静脉注射。入室后两组均静脉注射0.3 mg/kg地塞米松(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822)+4 mL 0.9%氯化钠溶液。

对照组给予七氟烷常规吸入麻醉:借助面罩采用8%七氟烷(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771)实施麻醉诱导,后给予3%~4%七氟烷实施维持麻醉,通氧量维持在2 L/min,手术治疗过程中严格以患儿麻醉深度为依据,适当调整吸入剂量。观察组给予丙泊酚联合七氟烷麻醉:七氟烷用法用量均同对照组,后静脉滴注1~2 mg/kg丙泊酚+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手术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血压、心率等体征,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1.3 观察指标①麻醉效果:包括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及清醒时间;②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监测两组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时)、T2(气管插管后)、T3(拔管后)时段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③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躁动评分分值为0~5分,其中无任何动作计0分;出现无意识的肢体屈曲、抬头动作计1~2分;全身性动作不自主,持续时间为5~10 min计3~4分;全身性动作严重,需追加麻醉药物予以控制计5分[5]。④麻醉安全性:包括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及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s,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sthesia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in)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s,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sthesia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in)

组别观察组(n=153)对照组(n=147)t值P值麻醉起效时间5.26±1.56 10.23±2.52 20.627<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0.23±2.23 16.52±2.52 22.917<0.05拔管时间6.26±2.23 10.23±3.63 11.463<0.05睁眼时间12.23±2.41 18.52±3.52 18.121<0.05清醒时间14.23±2.23 22.15±3.52 23.375<0.05

2.2 两组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T1、T2、T3时,观察组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较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and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and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时;T2,气管插管后;T3,拔管后

组别观察组(n=153)对照组(n=147)t值P值心率(次/min)T0 108.26±15.23 109.26±15.23 0.569>0.05 T1 120.23±20.23 147.23±25.23 10.246<0.05 T2 113.23±23.45 138.52±22.20 9.585<0.05 T3 109.56±18.52 105.26±15.23 2.192<0.05血氧饱和度(%)T0 97.23±0.88 97.15±0.85 0.800>0.05 T1 96.26±3.52 94.23±2.33 5.912<0.05 T2 98.56±0.85 98.12±0.55 5.300<0.05 T3 99.56±15.25 95.56±16.23 2.198<0.05

2.3 两组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比较苏醒时、拔管时、拔管30 min,观察组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gita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recovery from anesthesia(±s,scores)

表3 两组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gita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recovery from anesthesia(±s,scores)

组别观察组(n=153)对照组(n=147)t值P值苏醒时4.00±0.56 4.55±0.33 10.311<0.05拔管时3.23±0.45 4.52±0.45 24.821<0.05拔管30 min 3.00±0.12 4.12±0.36 36.435<0.05

2.4 两组麻醉安全性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P<0.05),见表4。

表4 两组麻醉安全性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safety of anesthesi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随着麻醉药物的发明和使用,在手术过程中借助麻醉药物,可有效缓解患儿疼痛,从而确保手术顺利开展[6]。小儿患者属于特殊群体,受年龄因素影响,极易在治疗期间出现哭闹、不配合诊疗等现象,且患儿自主意识、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对该类患儿开展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特殊情况。在手术治疗中,需综合考虑患儿调节能力、药物承受能力,从而有效控制麻醉剂量。同时,应合理选择麻醉药剂,避免患儿术后出现躁动现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7]。

丙泊酚是现阶段临床最常使用的短效静脉麻醉药(烷基酸类),具有苏醒迅速、麻醉诱导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且可保护心血管与神经系统,保证手术稳定性从而显著减少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七氟烷是目前临床新型的吸入麻醉剂,用药后不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较少。有研究[8]显示,七氟烷的预处理具备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使用七氟烷实施麻醉,可有效抑制平滑肌收缩(胆碱能、非肾上腺非胆碱能神经兴奋导致),从而减少支气管收缩(白三烯C4所致),进一步减少对患儿呼吸系统造成的伤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及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观察组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较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拔管时、拔管30 min,观察组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具备苏醒迅速、麻醉诱导快等优势,可有效减少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七氟烷,可在短时间内发挥麻醉药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麻醉药剂不会在患儿体内蓄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同时促使患儿快速苏醒,与刘雁[9]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小儿患者实施丙泊酚联合七氟烷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具有较高的麻醉安全性。

猜你喜欢
氟烷躁动血氧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道路躁动
氟烷红外光谱的研究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七氟烷对幼鼠MAC的测定及不同脑区PARP-1的影响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