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蕴薇
摘要:学校非正式组织是学校组织的一部分,其对学校学生的三观树立以及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影响,并给予现状给予分析,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进而可合理利用。鉴于此,本文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概念与影响给予简述,并提出可实施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路径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一、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和影响
(一)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所谓非正式团体,也称为自然团体,是相对于一些正式的团体,如班委会、队部,是一类没有正式规定的学生,自发而成立的群体。这个群体完全由个人之间的情感、喜欢或兴趣所组成。这些共同活动者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固定编制,没有明确的结构关系,也没有学校和家庭认可,但是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自然就会产生“领头人”。他们的行为是由群体自然形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吸引和凝聚性,这就是班里的非正式团体。
(二)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一方面,积极推动任务完成,减轻领袖的压力。扩大信息交流弥补师生沟通的不足,满足多层面的需要和成员归宿感,从而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消极维持现状,阻碍变革,尤其是与非正式组织有关的人士发生冲突,造成角色冲突,严重的会降低组织效率和满足感;传播谣传会降低组织凝聚性。例如:小集团行为,一些学生常将团体的行为放在正式的组织活动之上,当与正式的组织活动相矛盾的时候,散布谣传、诋毁正式的组织效果,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
二、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路径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对于小学存在的非正式组织,作为一个理性的宽容态度,对小学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应认真研究其发展规则。应该树立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本教育,和谐教育”的思想,努力营造有利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发挥具有人文内涵的教育作用,注重个人、团体与整体利益关系之间的协调和默契,特别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愿望,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成才愿望。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注重情感投资,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心理氛围,使人感到宽松。例如,鼓励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参加学校、班级的民主管理和科学决定;管理人员应经常和学生平等的协商,亲密谈话,使自尊受到满足等等。通过班长、班主任的领导,与学生进行亲密的接触、关怀和谈心,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化解心理上的矛盾,促使非正式组织向良好发展。
(二)提升队伍建设,发挥正式组织的主导作用
第一,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对非正式学生的管理,要抓牢班主任、班长和学生干部的管理,要抓牢班主任员、学生干部的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三支团队。一支高质量的管理团队是防止消极影响非正式团体的根本保障。要把教育实施到管理上,把教育提升为思想教育,使之互补、相辅助,达到塑造、引导和规范的目标。学校应该从课堂教学、班级两个层次入手,确定非正式组织的数量、类型和中心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因势利导、抑制非正式组织消极的作用、支持和引导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发挥正能量的活动。同时对非正式组织成员实行耐心教育,加强对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认知,提高对是非分辨能力的认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由学校组织的正式活动,以丰富他们在小学中的生活。
第二,发挥官方组织的统治作用。要充分发挥正式组织,如党、团和班级干部的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各种有利学生的身心健康活动,特别关注隐性教育的发挥,发挥渗透教育的作用。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在无意识、间接教育中,通过无意识、间接地进行的教育,使受教者潜意识地受到影响和教育。隐性教育具有广泛的教育范围,自然性,过程持续的和效能渗透的特点等。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各种文体活动、学校竞赛等,都蕴藏着隐性教育的优势,学校应充分发挥隐性教育活动的作用,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文与社会氛围,不断增加学生審美的兴趣,多层次和多方面地满足学生对精神与心理的健康需求。
(三)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关键作用
充分发挥班级管理中的关键。班级管理应树立一种全员育人的思想,对学习态度、自律性差的学生,以及这类由此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以防止造成不良影响。班主任应与课级教师共同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教育与引导,任课老师与学生相接触时间较多,感情易于交流,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把集中的精力转化为非正式组织的中心成员,二是把其他成员一个做思想的工作,使其逐渐转化为一个。通过课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受教者真正地感觉到大家的关心与爱护,从而使学生重建对自身的信心,并自然融入班级群体中。
参考文献
[1] 钟晓婷. 学校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围观政治分析——基于X学校的个案研究[D]. 广东:汕头大学,2016.
[2]彭其利.浅谈“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技术与市场,2015,22(12):389+391.
[3]张晓君.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5(13):301.
[4]张峰.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5]罗艺.从“学生管理”到“学生治理”:学校学生工作模式革新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11):86-89+112.
[6] 张蓓,冯文全. 论非正式组织职业道德的构建[J]. 中国集体经济,2009(34):131-132. DOI:10.3969/j.issn.1008-1283.2009.34.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