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亚平
摘要: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科目的教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动的基本技术以及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不要求学生完整掌握运动技能,而是通过游戏化和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索体育技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体育游戏;趣味化教学;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小学体育游戏需要包括体育的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与竞争性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生动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大脑思维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在设计体育游戏时,教师要明确体育游戏要包含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尽量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游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教学主题灵活组织游戏活动,使得体育游戏服务于体育教学,又能够让学生把握体育知识与技能。
一、在学习技术动作前开展体育游戏
在新的一节课开始前,在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之前,会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活动时间,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的适应能力,防止运动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伤害,同时让学生的心理一直呈现出一个兴奋的状态,从而促进学生之后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游戏化教学的视角下,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教材内容的游戏作为准备阶段的活动,以提高准备阶段教学的趣味性。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篮球的投篮动作时,为了避免学生突然间的跳跃对身体造成损伤,教师组织学生在准备活动阶段进行跳高,但是在跳高的过程中加入了游戏。学生在跳高之前需要抽取角色卡,并根据角色卡的属性选择跳高方式。比如,学生非常幸运地抽到了袋鼠的角色卡,就可以模仿袋鼠的姿态进行跳高,这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但如果学生抽到了青蛙的角色卡就需要蹲下来跳,这导致学生跳的高度远远不如站立的学生。因此,还根据学生所抽到的不同角色卡进行了分组,让小组成员之间跳的高度能够进行互补。
二、在教学重点难点时应用体育游戏
在教学体育的过程中,教学重点是体育运动技术的关键,而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称作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面对重难点时难免会感觉枯燥,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将运动技术的重难点进行整理,并将其化解为小游戏,让学生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突破难点,既能够学得开心,又能够产生实际效果。
比如,在学习投掷垒球时,学生总是不能掌握如何将垒球投掷的更远,挥臂时的动作也总是不到位,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借助手腕发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要点组织针对性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这些技术动作。针对学生不知道如何借助手腕发力,教师就可以通过投掷纸飞机的游戏,让学生学会体会手腕发力的特点;针对学生身体不太协调,不能协调用力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打地鼠的小游戏,让学生手脑并用。在大脑发出意识后,手要完成相关动作,才能够打到地鼠。这样通过小游戏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竞技性游戏中不断参与,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又能够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在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时应用体育游戏
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学生不敢做动作甚至逃避,导致课堂教学完不成相应的目标。针对学生出现的回避心理或者怯懦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降低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恐惧,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看到技术动作本身的乐趣,从而敢于参与体育运动。
比如,在练习完排球的发球、垫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排球项目的练习。但是有学生在站到排球网之后,心里开始恐慌,甚至在排球到来之后开始躲球,这导致整场练习赛没办法继续打下去。在此之后,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有关排球的小游戏,通过训练学生近距离接球的能力,让学生逐渐接受远距离的排球。这种难度降低的游戏,让学生的恐惧心理随之减少。足球和篮球也是同样,不少学生在看到球过来时身体会下意识的躲闪,面对这种情况都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球的特点,不断增加学生的球感,促进学生将技巧应用于练习赛中。
总而言之,在体育课堂中应用游戏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身体素质,在组织教学时不需要遵循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到灵活变换,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或者学生在近阶段内的表现灵活调整,并设計出符合学生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做好经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揣摩体育游戏如何与体育教学进行完美结合,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体育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孟针. 小学体育基本技术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 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9(8):235.
[2]李明松.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 科教导刊, 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