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松
【摘要】过去新闻传播的主渠道是依靠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新媒体行业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行业主要通过手机、电脑以及其他智能终端来向用户实现信息与服务的传达,近几年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与时事热点的主流渠道,而新媒体中以短视频传播的形式更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了主流与生产力。本文将对新媒体背景下进行短视频制作的创新思路做出简述。
【关键词】新媒体;短视频;制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8.054
互联网的产生与蓬勃发展使得人们拥有了能够展示自身、发表言论的平台。近些年短视频传播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也正是符合互联网高效、快速、广泛的传播特点。短视频以其简短、高效获取信息、传播广泛的特点快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喜爱,顺势快速占领市场。人们在短视频平台进行简单的点赞、评论与转发都加速了信息的的快速传播。
根据互联网上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9.89亿,其中手机上网比例占99.7%。这也成为短视频受到广泛认可的先决条件,在新媒体拥有海量资源且能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与充分利用的背景下,探索钻研短视频制作的创新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短视频拍摄方面的创新策略
1.1 设备小型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相机拍摄视频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与之配套使用的滑轨,稳定器、小摇臂和gopro运动相机、无人航拍器等设备的大量运用,不仅让短视频拍摄设备趋于小型化、轻便化,外出携带方便,而且为短视频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空间。
拍摄设备越多,画面表现形式越丰富,短视频创作更出彩,视角独特的精彩画面就会让观众过目不忘。我们在拍摄短视频百部看四川:《一碗能点燃的面》中,把gopro防水运动相机放入煮面的锅中进行水中拍摄,把面条入水以及水中散开和搅拌捞出的过程记录的清清楚楚,整组画面冲击有力,受到好评。
1.2 技法多样化
如果说传统拍摄方式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五官相貌、身高体型基本特征显得中规中矩,没有鲜明特色以外,那么,拍摄新设备、新技法的广泛运用更能彰显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或威武、或优雅;或粗旷、或柔美。
画面拍摄技法的多样化更能为短视频的创作增色添彩、如虎添翼。这就希望短视频摄影师成为一名“武艺高强”的人,要熟练掌握“十八般武艺”拍摄技法的运用。例如,延时拍摄、高速拍摄、停待代拍、扫光拍摄、微距拍摄、平衡车拍摄等新技法。
竹荪是菌中皇后,营养价值高,竹荪破土而出到全部绽放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在百部看四川:《熊猫大餐的三宗“罪”全竹宴吃货们大呼过瘾》短视频中,我们用多机位延时拍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竹荪慢慢华丽蜕变成为亭亭玉立“雪裙仙子”的精彩画面。
1.3 镜头设计
短视频时长虽然只有2分钟到5分钟左右,但拍摄也要像专题片、形象片拍摄那样拟定出脚本,设计考虑好分镜头,把文字语言变为画面语言。如果把前期拍摄工作看成是厨房“采购员”购买各类不同食材的话,那么后期编辑就应该是烹飪美食的“大厨”,这就要求“采购员”不仅要拍摄足够有效的各种具体写实素材的主料,又要提供必不可少的写意、转场、过渡画面等调味佐料,不让后期编辑“大厨”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我们的镜头设计越充分越精细,素材画面就越丰富,后期编辑制作就越顺利。当然,镜头的设计是服务于视频内容的,如果视频内容空洞,那么再华丽的镜头设计与剪辑也是徒劳的,是本末倒置的。
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为了弘扬工匠精神,在百部看四川:《一生但求四双筷》短视频中,我们向大家讲述了四川宜宾江安竹簧工艺的传承人何玉兰从16岁开始学习竹筷雕刻,在直径只有7毫米的筷子上进行龙凤竹筷微雕的故事。从砍竹、煮竹、削胚、晾晒、雕刻等竹筷雕刻各个环节的镜头拍摄都进行了充分规划设计,既反映她精湛高超的雕刻技艺,又展示了她传承中华文化的朴素情怀。将工匠精神主题在每个镜头中都得到全方位的传达,从而实现良好的视频效果。
1.4 时效性强
新闻报道重视时效性,短视频制作也要讲究时效性,要像草原上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那样,积极发挥独特的宣传优势。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作为宣传工作者,更要密切注意社会动态关注群众心声,用最快的速度把群众最想知道的事件报道展示出来。
去年,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攻克时难,我们迅速及时制作了1分19秒的短视频《鼓士气金江号子吼起来》,反映了宜宾79岁的老船工、非遗传承人江净乐利用“金沙江号子”激昂、高亢、鼓劲的传唱特点,即兴创作编排了铿锵“号子”,号召大家要像拉船闯过险滩一样,扭成一股劲。这个短视频犹如战场冲锋杀敌的号令,进一步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2. 短视频作用及内容方面的创新策略
2.1 创新内容和形式,发挥其宣传作用
短视频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依然注重视频内容的质量,内容为主形式为辅,进行不断的创新。例如,在为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新闻主题报道中,新华社发布了一段9分5秒的微电影《红色气质》,我们可以通过影片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的坎坷与辉煌。该短片没有采用传统的录像与文献相结合的视频模式,而是使用先进技术将中国照片档案馆的老照片进行了创意复原,再使用3D立体还原技术进行还原,并采用复原的老照片与特效相结合的视频模式,生动还原历史。另外,南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2018年制作的“民间河长一日巡"短视频,该视频也在形式上舍弃了传统的报道方式,采用多场景交替,多角度结合的拍摄形式,实现将整个“河长制”活动在短时间内向社会大众进行良好的呈现。
想要短视频广泛传播也需要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的作用,每一个短视频平台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与受众,比如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或是不同视频需求的人群等等。我们在视频发布时也应提前了解和分析不同短视频平台的特点以及能够对自身视频带来的影响,选择与自身视频目标受众一致的短视频平台能够大大缩短试错时间,至少保证了大方向的正确性。同时发挥短视频与视频平台各自的优势,例如进行适量的视频投放及宣传,增加视频点击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与自身视频内容主题相似的博主视频,分析他们的“吸睛点”与受众群体,通过分析他人来寻找自身视频的不足并不断改进,这有利于逐步提高视频的质量,提高视频影响力。
2.2 拓宽选材视野,借鉴热门影视化题材
短视频的内容创新应从选题开始,现如今短视频题材的分类逐渐丰富起来,情感类、科幻类、悬疑类、动画类等短视频已经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而一直比较热门的故事类短视频的制作内容并没有因为时长的缩短而使故事失去原本的精彩。事实上故事类短视频的内容制作已经过了类型多样的最初阶段,选题之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制作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不同于已有的故事形态。
故事类短视频想在内容上出挑,可以挑选最近几年比较受观众认可的影视主体框架运用在短视频内容制作中,实现影视与短视频相碰撞的形式创新。比如古装、谍战、民国、现代商业等题材的影视剧,它们不仅在播放时观众反响较好,且很少出现在短视频中。视频创作者可以关注反响较好的影视素材,进行学习与分析,以成为可持续的短视频IP为目标,以仍符合现代主流价值观与符合受众需求的主题与素材为基础,由此进行故事的创作。现在的人们也更愿意以用较短的时间来回顾经典的影视片段,也更容易接受热门影视框架下创新内容的短视频形式的题材短剧,回顾经典,致敬经典。这种跨界结合为短视频内容选材创新的成功给予了可能。
2.3 摆脱线性叙事桎梏,扩展叙事结构
短视频,顾名思义其最大特点就是时长短,在5分钟的限制时长内将视频内容讲好讲透讲清晰,视频创作者常使用线性叙事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直线展开平铺直叙,以陈可辛导演的短视频《三分钟》为例,故事很简单,春节时原本难以相见的母子在月台相见,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其故事情节也随时间组建加速展开,观众在随着短片中母子的情绪变化来体会线性叙事的重逢和别离中的亲情。
现在的观众也不只喜欢“短、平、快”的故事框架,更多的是喜欢有技巧的叙事方式,满足精神的需求。在平平的线性叙事之外,创作者还可以采用环形的叙事方式,使故事内容在时间或空间上形成环形的故事结构,这种故事结构能够展现与平铺直叙的不同,突破故事结构的单一化,通过在一次次回旋情节中设计互不相同的情节,增强了故事情节的多元化。这种环形叙事在影视剧请设计中是十分常见的,例如电影《罗拉快跑》就采用了环形的叙事方式,向观众输送罗拉“为爱奔跑”的主题。但在短视频的有限时长内使用环形的故事结构需要创作者整体的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合理把握剧情的进展。
3. 结语
综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中的短视频传播形式是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短视频制作不仅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短视频平台的选择与利用,还需要考虑视频内容的题材与表现形式。此外,视频内容受众群体也是需要严肃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视频数据的好坏最终取决于视频受众的多少。因此短视频创作者更应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视频质量,尊重网络创作生态,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通过视频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歌.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新闻的创新路径初探[J].新闻世界,2021(01):73-75.
[2]张静,王敬丹.新媒体时代下的短視频营销传播——以抖音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04):113-120.
[3]余鑫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短视频发展分析[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8):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