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至27日,“共生·引领”(2021)绿色可持续设计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圆满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联合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林高校设计艺术联盟、北京设计学会主办,得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林学会、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全国兄弟院校及农林 30 余所高校的大力支持。
本次国际学术论坛邀请到来自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布鲁奈尔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巴西巴拉那联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日本国立千叶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古动物馆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的18位专家学者,共聚云端,探索“绿色可持续”等议题。论坛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最高近1万人,收获9万余赞,收视率排到哔哩哔哩(b站)社科学习分类直播榜第二位,数万人共同见证此次国际学术讲坛的学术盛宴。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继晓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当前,生态文明、绿色可持续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向和价值遵循。本次论坛以“国际与前沿、融合与创新 、中国与特色”为宗旨,以传播生态文明与绿色可持续设计为理念与导向,是一次跨学科专业的绿色可持续与设计学的交流与碰撞,会带来融合与创新的新视点,希望所有与会人员都能通过参与此次学术论坛活动,有所启发和收获。
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科研副院长兰超教授、教学副院长王瑾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新教授、钟芳博士主持。
论坛首日由国内外九位从事设计学理论研究、艺术创作、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绿色可持续设计的理念。
论坛开篇由来自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埃佐·曼奇尼(EzioManzini)荣誉教授以《Design for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为题做演讲。曼奇尼教授曾担任米兰理工大学可持续设计与创新研究所所长、设计学院教授、工业设计博士课程主任、意大利设计博士课程协会主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首席教授,并先后受聘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美国帕尔森设计学院、日本东北大学、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爱恩霍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学院等,担任客座教授或科学顾问,同时担任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主席、欧盟框架计划可持续增长计划委员会委员和意大利环境部科学委员会等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是当今世界知名可持续设计研究学者及教育专家。
曼奇尼教授在演讲中简要介绍了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了两个设计指导方针,一是构建富有弹性和邻近性的可持续系统;二是重新编织以协作与关怀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他将生态文明设计重新概括为“为亲近和关怀而设计”,这包括人与环境的亲近,以及对我们所有人的生活网络的关怀。他通过一份50年前在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会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讨论如果我们不改变发展方向地球会发生什么”为出发点,简要概括了近50年内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变化和重要性,以及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生态日渐恶化的不幸后果。由此,他认为就目前的生态状况我们需要重新定位我们的行动及它们所基于的世界观,这种重新定位可以被称为向生态文明的靠近。曼奇尼教授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它们对设计的影响:一是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地球作为一个矿山和垃圾填埋场受人类支配;二是地球是一艘宇宙飞船,能够被作为它的飞行员、船员和乘客的人类对其引导、修复、改进;三是地球是一个活的实体,人类是地球实体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在它的中心,因此人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驱动它。
中央美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王中教授,以《重新定义公共艺术》为题,分别从公共艺术的中国背景、世界背景以及未来愿景三个方面谈论此主题,他指出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最大的遗憾是城市没有灵魂、城市文化缺失。王中教授现任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公共艺术委员会会长、APDF亚太设计师联盟全球副主席等职,主持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与实施。他通过展示地铁、机场等大量的公共艺术作品案例,来表明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公眾参与和城市设计的重要力量。艺术可以定义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性格、历史、愿望和挑战可以通过公共艺术和强大的公众参与来表达和反映出来。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第四支柱,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城市创新、经济旅游、社会融合、改善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现阶段,无论从建筑、都市规划或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把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形象塑造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培育着公众的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同时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发挥出艺术最大的边际效应。
来自英国布鲁奈尔大学的法布里齐奥·切斯金(Fabrizio Ceschin)助理教授以《Teaching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 y inHigher Education: Frommaterial to socio-technical systeminnovation》为题,对可持续设计如何融入大学设计课程提出了一些见解。首先他通过分析可持续设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阶段,展示了解决不同类型可持续挑战所采用的不同设计方式,这个范围是从技术中心到人类中心的建构。其次他对大学中的可持续设计教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总之,法布里齐奥认为,设计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发展,设计已经被意识到可以解决从物质层面到社会技术系统的不同层面的可持续挑战;服务于可持续方法的设计项目和所添加的设计都十分重要,将可持续设计整合到其他模块中,并特意关注设计过程模块,可持续最终是可以实现的。
天津大学的王鹤教授则以《基于系统论的生态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及成果检验》为题,向大家分享了生态公共艺术的任务定位与设计原则、贯彻路径与教学模式、具体实施与教学方法、成果检验与案例实施。其中,他总结的八条设计原则,即尽量使用带有天然生态属性的材料;不能忽视艺术天然具有的警示功能;力求使用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注重运用设计创新方法弥补局限;多运用模块化技术,可拓展易复制;引入全寿命期设计理念,关注维护;低预算,低能耗,低社会维护成本;以中国为主要服务目标并兼顾国际使我们对生态公共艺术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具有指导意义。王鹤教授从设计学的视角出发,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定义了生态公共艺术的八条设计原则与教学任务的定位,展示了立德树人、多学科融合教学、赛教融合等多条教学贯彻路径,进而归纳出了独特的生态公共艺术教学法,并利用了2021年的代表性的赛事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验证他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带来了许多教学与设计启示。
中央美术学院的费俊教授以《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语境与实践》为题,分析了科技对艺术与设计实践带来的四个方面的影响,分别为创作价值的变化:由美学价值变为伦理价值;创作场域的变化:由物理现实变为混合现实;创作方式的变化:由工作室变为实验室;创作输出的变化:由图像/实物变为系统/算法。并通过一系列的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案例,展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既赋予了科技伦理考量,同时也帮助科技发现创新应用场景,传达出艺术的价值绝不止是美学价值,其中更承载对社会、对环境、对文化等多方面的批判性思考。
来自巴西巴拉那联邦大学的阿奎纳多·桑托斯(Aguinaldo dosSantos)教授演讲题目是《From Anthropocentric to BiocentricDesign》,开篇介绍了他过去几年的主要研究项目,“关于可持续性设计的问题是系统行为设计的问题”、“可持续原型服务系统”、“分布式经济”等,使我们了解到其大致的研究方向。演讲中,桑托斯教授通过分享他参与的可持续设计的案例,介绍了可持续设计的主要阶段,从而引出了他未来的研究计划,并提出了可持续设计是否应该修改一下它的定义,把除人类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生命及他们的后代包含进来,不仅要以人类为中心,也可以尝试以其他生物为中心,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钟芳博士以《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可持续产品服务体系设计》为题,主要从“产品服务体系的定义与背景”“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理解产品服务体系”“产品服务体系的常规运用:使用与维护环节(售后服务)”“产品服务体系与新经济模式:租赁与平台经济”“销售过程中的产品服务体系”“产品服务体系向前延伸:个性化定制与分布式制造”“产品服务体系向后延伸:再利用、回收与处理”“数字时代的产品服务体系”八个方面介绍了产品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分析一些常见的、新兴的且与可持续设计紧密相关的案例,来表明调动系统资源对服务体系设计的重要意义和设计对高效的服务系统实现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人力密集型的服务成本较高,难以通过市场化营利”、“服务系统的设计,需要调动系统资源”、“高效的服务系统可以通过设计实现”、“以环境可持续为目标,通过政策推动服务系统的建立是必经之路”的四个反思,来引发我们对未来可持续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思考。
韩国延世大学的白俊相助理教授以《A sociotechnical approachto sustainable service design》为题,介绍了一种设计可持续协作服务的社会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协作者的社会网络和他们产生的社会创新之间的良性循环,作为诊断和设计可持续服务的理论框架。他通过分享三个案例研究来讲解“设计可持续协作服务的社会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旨在定位设计目标,开展设计策略,以促进社区修复和社区协作等关系的质量,并借助网络分析评估这些质量,通过合作性设计过程形成服务目标。借助合作服务,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可持续性产生积极影响,从而维持和加强社会关系。通过将社会贡献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合作服务还能对生态可持续性产生积极影响。
温州肯恩大学的毛立(Maurizio Vrenna)助理教授分享的题目为《A Systemic Approach to Design》,是关于一种新的设计思想、新的设计方法和系统的设计方法的演讲。他通过“什么是设计?”的問题开始,引出了多种设计方法和设计的呈现形式,并指出这一难题的答案将会不断变化并始终处于辩论状态。毛立教授通过笛卡尔线性观点引出了他对设计的看法:设计是以有限的方式进行的,针对问题的各个部分,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在他看来,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既是环境方面的概念也是经济学方面的概念,可持续性同时也指社会可持续性、文化可持续性。因此,工业设计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即“工业设计是一个战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推动创新,促使商业成功,并通过创新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可持续性地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也体现在产品服务系统层面。他认为系统设计方法是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方法,整体远远大于部分的简单相加。
论坛次日邀请了九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以更广阔的学科视域为大家带来他们对生态文明、绿色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来自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低碳文化与创意设计》。他以广阔的视角阐述了低碳文化的全球性、长期性和重要性,以及对艺术、文化、社会、设计等产生的深远影响。碳问题已是环境问题的中心,艺术创造离不开对环境的考量。而艺术设计又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中关注碳排放至关重要,将减排理念融入设计理念中,置于艺术创造的核心中是势在必行。张颐武教授对低碳生活、低碳文化作出了深入的阐述,让我们了解到现阶段低碳生活理念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会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提到,低碳理念要回归传统、回归社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些观点为将来可持续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启发。
来自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龙文军研究员以《乡村多元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对乡村的价值、乡村任务以及设计在乡村多元价值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阐释。他在乡村价值模块中指出,乡村的多元价值主要表现在乡村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和文化价值四个方面。在乡村任务模块中指出了乡村建设的两大任务:一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包括创响知名农业品牌等;二是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需要做好保护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发掘生态涵养产品、培育乡村文化产品、打造乡村休闲体验产品、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水平、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三是做活做新农村电商。而这三大任务高质量的完成离不开艺术设计的帮扶。由此,龙研究员指出了设计在乡村多元价值中的作用:以文化创意促进文化传承、赋能产业发展、增进乡愁情感和引领宜居宜业乡村建设。在我国的“十四五规划”中,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国内可持续设计关注的重要领域,龙研究院的演讲为我们的相关设计提供了更为深入和精准的政策参考。
香港理工大学的梁町助理教授以《文化、可持续与循环设计》为题,从存在、地域、时间、空间及聚合演化五个角度为我们介绍了文化的本质。在“存在”角度,文化被比作有机生物,只有在有机的环境中文化生命才可以生长;在“地域”的角度,文化在不同的地域里会造成不同形式的习惯行为;在“时间”的角度,文化分为历时性文化,即传统文化和共时性文化;在“空间”的角度,文化具有多个层面,如有形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意识形态层面等,它可以被客观地加以仔细地分析,但其也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存在;在“聚合演化”的角度,聚合是文化是集体对形式、目的和意义缓慢学习的过程,学习价值观、形成意义并创造方向感,而演化是指文化会被以艺术和探索的形式进行经验测试,从而为可能的发现提供新的观察和比较。另外,梁町教授在演讲中强调了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中主要支柱的重要性。他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如何使文化设计介入到社区生活中来,从而促进文化福祉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的林震教授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绿色设计:智慧、制度和治理》为题,基于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设计要求、生态智慧是绿色设计的灵魂、绿色设计制度驱动和保障、推进绿色设计的治理现代化四个方面,为我们分享了新时代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议以及相关政策指导与推进。从经济到社会,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对生态化、绿色化的需要,新时代建设也对绿色设计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并提出了新时代的绿色设计需要融合古今中外的生态智慧和师法自然的治理之道,来促进人与生态和谐发展,加深了我们对于生态文明的多层次理解。
湖南大学的张军副教授以《生态文明视域下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演进与转型思考》为题,从生态理念与生态文明、可持续设计的演进以及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可持续设计演进三方面进行分析。他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分析了可持续设计的转型趋势和创新设计的需求,并为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可持续设计发展思路和转型方案不断努力。他通过介绍其所研究的生态设计模块的组成及内容加深了我们对可持续设计发展的理解。最后,张军副教授提出了在“三新“阶段我国生态设计的主要任务,即面向能源结构调整的生态系统创新设计、面向后疫情时代集聚空间的绿色协同设计、面向消费模式转型的可持续产品与服务系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刘新教授以《可持续设计的当下反思》为题,从可持续的语境、模式、概念、视角、方法、方式、评估、态度等八个方面解读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见解。在可持续的语境中,可持续性并非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从空旷世界时代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转变到拥挤世界时代的同一冲突;在可持续的模式中,人与自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要以人的延续与发展为目标;可持续设计的概念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切设计活动,包括研究、教育、实践等;可持续设计的视角应融汇东西方智慧的结晶:立足本土、兼容并蓄、文化推动;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在今天仅靠技术改进、产品或服务创新等方式是难以应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需要整合性的系统设计方案;可持续设计的方式需要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并作为各方利益的协调人与集体共创;在可持续的评估上,在设计中不存在绝对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在对待可持续的态度上,可持续设计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可持续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正处于演化与被定义的过程中。在演讲中,刘新教授展示了现阶段可持续设计面临的挑战和系统性的问题,未来的发展目标与趋势。可持续设计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论题,是需要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融合发展,同时是一个需要全世界共同学习与合作的過程。
日本国立千叶大学的章俊华教授以《“借”的考量》为题,对比了景观设计中,日本的“造”为归纳的过程,而中国的“造”,“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演释的过程。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展现了园林设计中对“借”的考量,即没有刻意的表现,没有夸张的形体设置,没有标新立异的追求,只有对建筑、形式和空间的延续,进而引出了可持续性与“借”的设计之间的联系,并从其独特的东方视角向我们传递了如何设计。
来自中国古动物馆的王原馆长以《从亿万年的演化史看人类的命运》为题,介绍了脊椎动物在五亿年来漫长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九大关键演化转折以及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同时也向我们剖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索取已对地球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人类必须学会自省,学会如何与地球上的众生共享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在地球上的诞生是超级小概率的事件,人类的出现既伟大又渺小,而人类的演化也并未结束,人类最终去向哪里取决于我们此时此刻如何行动。王馆长的演讲让我们对自然、对生命更加敬畏,让我们对自身行为产生更加深刻的反思,去追溯可持续设计更为根本的设计思考。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佩利西奥(Pier Paolo Peruccio)副教授以《Desig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为题,提出了“如何设计一个更持续的世界”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充满巨大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被要求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重塑人类的行为和习惯。生态加速恶化让我们不得不着手建设可持续且富有弹性的社区,为了密切人与生态的关系,我们必须重新组织人类系统的结构、运行和关系。实现从基于竞争和持续增长逻辑的方法,到基于协作、意识和对质量价值的重新发现的系统性愿景的转变。
为期两天的《“共生·引领”绿色可持续设计国际学术论坛》落下帷幕,我们聆听了来自意大利、英国、日本、韩国、巴西等7位外国专家和11位国内专家所作的精彩学术报告。这些专家分别从艺术设计、文艺、美术、社会、生态、农业、古生物、建筑、社会服务、可持续、媒体交互等不同学科与专业领域的视角,探讨了可持续设计的理念,为我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地球亿万年的演化史中如白驹过隙,而人类对于地球的探索、改变又是那么无可替代。当下新冠疫情的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科学、社会发展与设计该何去何从?没有哪一门学科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地球作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如同一个巨大的生态网络,人与自然如何能和谐共处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正是我们此次论坛所要探求的答案。这是一次跨学科专业的绿色可持续与设计学的交流与碰撞,会带来融合与创新的新视点,展示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对绿色可持续与设计的态度和新探索,并梳理出绿色可持续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脉络,显示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探索与思考及对设计学科的启迪,并探寻中国语境下的绿色可持续设计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学科路径。学术报告在多学科交融的视域之下,深入剖析了绿色可持续设计在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新的可能,引人深思。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国内可持续设计重点涉及的领域。在生态文明、绿色可持续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向和价值遵循的背景下,还需将绿色可持续设计国际学术论坛定期且持续举办,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探寻中国语境下的绿色可持续设计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