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多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人民至上”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要求“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百年党史、72年执政史反复证明,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才能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我们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时就提出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这一提法蕴含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联系的执政初心和公仆情怀,也从理论上阐明了党的执政初心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来源。深刻领会把握“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对夯实党长期执政的领导基础,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价值意蕴
1.“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本质特征的科学揭示。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巩固新生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明确了人民群众在布尔什维克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没有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执政70多年来,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把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作为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
2.“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人民群众作为党的力量之源,从党的一大选举产生的党的中央局负责人称为“书记”,便可窥见一斑。“书记”这个职务在当时社会上是最小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文书或秘书。之所以用最小的官职来称呼党的领导人,就是要表明我们党与其他政党不同,不是追求升官发财、做老爷,而是要为人民谋利益,做人民的公仆。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从百年前那艘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小红船,发展成今天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巍巍巨轮。历史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靠的是坚强而正确的领导,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3.“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保证。从世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发展道路、制度模式引发的较量和博弈十分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党的颠覆图谋和意识形态侵袭从未停止。从党情看,“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这个命题,就是要让全党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并坚定维护人民利益,才能赢得人民拥护,永葆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放眼世界政党执政兴衰历史,有的政党执政有为,受到人民拥戴;有的政党走向衰亡,被人民抛弃。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衰亡的政党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代表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自然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始终代表并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我们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
二、“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的历史回溯
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是我们党打破“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途径,并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之路。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提出,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一条打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即民主之路。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从而奠定了我们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践行为人民执政的承诺和要求。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他把党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关于依靠人民执政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健全为人民执政的制度提供了历史经验。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执政理念和要求。邓小平提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系列讲话,奠定了我们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为人民造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党执政的根本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对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理念的创新性发展。
三、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必须强化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理念。制度建设,理念先行。要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理念,时刻想到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要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通过学习、调查研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强化理论武装,解决思想根子问题。要抓实具体工作,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把重民意、汇民智、聚民力、惠民生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中,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防范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各种危险。
2.必须完善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已经出台了不少联系群众的制度,但制度内容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制度侧重于从理念上解释“应该做什么”,而没有实际规定“应该怎么做”;有的制度务虚不务实,缺乏程序性和可操作性;有的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层次合理、权力均衡、内容耦合、链条衔接的配套体系。因此,完善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一是完善考核机制。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把群众评价作为考核重要指标,切实保障群众对干部考核评价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发现问题的多少、解决难题的多少、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多少作为考核内容,并与干部的政绩挂钩。二是用好考评结果。要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定期进行群众测评,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效能的评判标准,并把考评情况作为考核评优、民主评议党员和党性分析的主要内容。三是定期开展联系群众活动。通过走基层、沉下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听政于民,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3.必须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有群众工作。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现实中还有部分党员干部存在思想上对网络不重视、能力上对网络不适应的问题,亟待提高做网上群众工作的能力。一是用好网络语言。与网民沟通交流,不能采用严肃的官方话语风格,要代之以通俗朴实、清新活泼、富有新意的网络语言,要平等对话、不摆架子、不事说教,达到切合网民心理、争取民意理解支持的效果。二是准确研判形势。要将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快捷化特点,加快运用于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中。要通过分析网民的情绪变化、意见表达、关注程度和利益诉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及时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和问题。三是善于引导舆论。要掌握舆情工作方式方法,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握舆论发展关键节点,善于对网民进行正面引导和及时疏导。
4.必须健全群团工作体系。党领导下的群团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一是在“联系广泛”上下功夫,切实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把群团组织各自联系的阶层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领导力量,发挥青少年、妇女等关键群体力量以及人才资源科技力量的作用,充分调动14亿多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动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二是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切实增强群团组织的先进性、群众性。服务群众,才能赢得群众。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一对一”服务、精準服务成为服务群众的增长点。因此,新时代服务群众也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施策,杜绝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落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群团组织的群众性和先进性。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