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怿 / 文
编者按
11月8日,主题为“质量、韧性与可持续”的第四届进博会国际质量创新论坛在沪举行。本次论坛得到了国际质量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国际质量科学院、欧洲质量组织、美国质量学会、国际项目管理协会、英国标准协会等国际专业组织的负责人,通过线上方式或致辞、或演讲。本文辑要六位专家观点,分享给大家。
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对追求卓越绩效以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需要变得更加灵敏,需要适应互联网及其技术对质量体系日益扩大的影响,需要应对速度越来越快的不确定变化。同时,也对质量方法论和专业人士提出新的挑战。不仅质量领域需要提出提高质量韧性的新方法,质量专业人员还需要运用质量思维,不断提高在沟通、财务、营销和战略规划方面的技能,指导团队改进工作,更加广泛频繁地创造新价值,帮助企业或组织在更短时间内快速解决问题、促进绩效提升。
本次论坛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主题,有助于我们质量发展的未来。欧洲质量组织作为欧洲的专业质量组织,希望搭建一张广泛覆盖的世界性网络,促进欧洲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我们与上海的质量组织一直保持良好的友谊,不断交流学习、共促质量发展,至今我们还能回想起到上海参加亚太质量组织年会的甜美回忆,以及一起参加国际质量会议的情形。由于疫情,我们距离上一次面对面的会晤已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希望能尽快摆脱疫情,更好地推进欧洲和中国的质量合作。
从历史的视角梳理经济的发展和ISO认证的发展,不难发现质量提升的领域在不断拓展和深入。可以说,质量的发展在不断演进,永不止步。
业务和服务的质量,最终呈现为客户感知到的价值质量,即我们所做工作的价值,不管我们自己觉得做得如何,如果客户不能感觉到就没有用。我们需要想方设法,把服务质量和业务质量捏合在一起,让客户感知到价值质量。当然这需要很多支持,譬如人、工具、流程、文化等的持续质量提升。
差异化和脱颖而出是两种概念。差异化就是你的产品和别人有不同之处,而脱颖而出是指独一无二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并不意味着你会一直不一样。对产品或服务的复制是很容易的,但对客户体验的复制很难。因此,如果能做到让客户满意的体验,即使被复制了产品或服务,我们也能在没有任何差异化的情况下实现脱颖而出。
未来,取决于质量的智能,而非质量的控制。质量的智能包涵很多东西,需要与学界共生,与方案供应商共生,以逐步实现经营质量、服务质量和价值质量。
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一些职业正在走向消亡,一些职业正在通过调整来适应新的变化,一些新的职业正在出现。全球各式各样的变化,对项目管理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也提出了挑战,出现了一些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如绿色项目管理、可持续的项目管理等。
项目经理需要具备韧性,不仅要完成指标、任务,而且要在完成指标的同时考虑如何对未来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俄罗斯有一家世界上最大的镍和铂金制造商,去年曾发生过一起万吨石油泄漏事故,破坏周边环境达18万平方米,遭受的罚款达1400多亿卢布,后续的惩罚还包括持续25年规划帮助受污染地区恢复生态和经济秩序。对这家公司来说,这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和责任。因此,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应是双向关系,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目标起步,思考战略、组织和具体项目,层层细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细分指标。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项目管理的协会,开发了一些管理系统、标准等,帮助从业人员改变思维方式、适应变化的环境,以便更好地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项目管理,实现组织韧性和项目韧性。
英国标准协会(BSI)致力于通过标准激发彼此间的信任,推动创新和最佳实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造一个韧性的世界。
组织韧性是“组织为了生存和繁荣预测、准备、响应和适应渐进性变化和颠覆性变化的能力”。BSI通过开发组织韧性的框架,找到组织韧性三个相互联系的领域:运营韧性,包含了所有领导和管理组织、产品及服务的各个方面;供应链韧性指所有可以中断公司业务的供应链风险,比如洪水、气候变化、网络安全、贸易政策等;信息韧性,包括网络安全威胁、用户使用意外、数据流失等。在三大领域中,可以看到四类关键变量:领导力、人员、流程和产品。
BSI关于组织韧性的报告显示,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组织内外部风险因素集聚,企业业务出现了波动甚至可能中断,领导层对于自身组织韧性的信任程度已有所下降,因此组织的当务之急,是应该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构建抗风险系统上,管理好各类波动和威胁,提升组织韧性。报告显示还显示,在中、美、印、英、日五国中,中国企业显示出极强的弹性和韧劲。
国际公认的碳中和标准PAS2060,将有助于企业减少碳排放,在可持续框架内提高组织韧性。
目前,能源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传统化石能源储存量不可持续,所有的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将在未来百年内消耗殆尽。二是化石能源的消耗集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天气频现,因此必须找到新的能源发展出路,支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能源转型过程中,大部分新能源有随机性、间歇性或季节性特点,给当前整个电网的稳定性、安全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两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场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能源消费革命是调整整个能源消费结构,改变以往依赖高能源、高资源的发展模式,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实现节能优先;能源供给革命是改变综合能源供给的形式,包括水、电、光等互补,形成煤炭、油气、核心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能驱动的能源供应,其中管网建设非常关键;能源技术革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实现技术的创新、商业的创新等,提高利用效率,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储能技术的发展;能源体制革命是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通过构建有效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
所有的能源都来自于核能,核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核电的安全性相比核电发展初期至少提高100倍甚至更多,为未来清洁低碳能源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核电不但可以供电、供热,而且可以制氢、海水淡化等。
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更可靠、更清洁、低碳的能源,基于新型能源的电网需要更多的储存和智能技术,特别是大型重工业负荷电网需要水电、核电、火电作为基荷保障。核能技术在今后30年还会继续发展,中国核电装机应该在7.3%到10%左右,发电量应超过20%。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准清洁低碳能源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