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泽 郑燕 彭筱媛
摘 要:新时代高校进行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是坚持走强军之路的必然要求。军训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国防观念、爱国主义、团结意识、忧患意识,抗压能力等育人功能。新时代,各高校充分发挥军训的育人功能十分有必要,本文重点探究新时代高校军训的育人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就实现路径做了进一步思考,以期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扎实前进。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军训;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2-0052-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切实推动学生军训育人效果有效提升[1]。因此,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挥好学生军训的育人功能,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力量。
一、高校学生军训的意义与地位
高校大学生军训活动是加强国防教育、建设国防后备力量和夯实国防动员基础的重要举措。军训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是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缓冲,对学生增强体魄、磨炼意志,培养国家安全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高等学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军训和这个根本任务并不冲突。相反,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很多素质正是在军训中形成的。高校大学生在军训中可以获得知识性、思想性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
党和政府对高校学生军训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2017年到2019年期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制订并印发了《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制订《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这三个政策性文件要求标准之高,评价标准之细,凸显了国家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是将军训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体系[2]。
二、新时代高校军训的育人功能
高校学生军训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3]。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中,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但世界形势日益显露出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世界各国家及地区之间潜在的矛盾、冲突和摩擦却往往认识不清,对“不流血的战争”及“和平演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更是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和应试教育的限制,致使部分大学生对现代国防的真正含义知之不深,缺乏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能力。
新时代开展高校军训能够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国家安全形势,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始终将国家安全摆放在第一位。军训是大学生入学时的必修课,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军队的建设思想,掌握国家国防状况,认清国际战略格局,帮助大学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4-5]。
(二)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校的军训活动可以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高校军训将军人的优秀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传输给大学生群体,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对不良思想文化的抵抗力。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在国家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多元文化无疑增加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发挥军训育人的作用。大学阶段是理想信念培育的重要阶段,当前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形成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体系,而高校军训在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军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富有感染力。高校军训教官通过了军队的层层选拔,在思想上和军人素质观念上较成熟,通过军训教官在军训期间的潜移默化影响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大学生的觉悟,更好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高校军训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克服思想上的懈怠和作风上的散漫,认清当前国际形势,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他们更加热爱党、国家和人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进而上升为坚定的爱国爱党信念,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6]。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抗压能力
“00后”大学生自2018年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0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主动学习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不强,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识突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大学生的可塑性强,新时代高校军训具有集体性特点,军训期间队列动作训练、军歌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等相关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对大学生集体观念和抗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军训中感悟到纪律的作用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高校开展军训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抗压能力和作风,增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7]。
三、新时代高校军训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必须坚持军训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要发挥军训育人的功能,必须深入挖掘高校军训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高校、军队合作,保证军训育人内容与时俱进
新时代高校军训育人功能的发挥需要建立在有效的军、校合作基础上。为了增强军训的育人效果,在开展标准化训练的基础上,高校可以丰富军训内容,加强与部队的合作,在内务条例、纪律条例、队列训练和军体操的基础上,军训内容要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训练手段,对军训内容要把握重点,增强针对性、提高趣味性;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在军训传统科目中创新。高校应加强交流沟通与合作,有计划地增加军事技能训练项目,如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学、现代化作战、地震抢险演练、紧急动员演练、军体拳等,将技术性和应用性结合起来,将军训内容有效的衔接和发展,使学生觉得军训不枯燥,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军训故意请病假、盼下雨等畏惧心理,这样学生可以学到课堂里学不到的处置突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东北林业大学多年以来把军体拳、匍匐刀、紧急集合联动等融入新生军训中,深受学生欢迎,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8]。
(二)完善军训教官队伍建设,打造军训育人队伍新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和军队改革,地方高校学生军训面临着帮训力量不足的严峻问题。自2013年开始,全国征兵时间进行了调整,从冬季调整到秋冬季,每年8~11月份,部队正处于老兵退伍、新兵入伍、野外驻训、实兵实弹演习等高度繁忙期,部队自身存在人手紧缺的局面,难以再额外抽出人手协调高校组织新生军训。有些地方还存在高校数量多但驻地部队少的情况,现役官兵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新生军训需求。在扩招和军队编制体制调整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加强高校军训教官队伍建设,结合退伍复学大学生逐年增多的现状,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加强军训教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学生教官队伍,采取“部队教官+学生教官”模式,满足新时代高校对于军训教官队伍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可行性[9]。
东北林业大学多年以来坚持打造“三位一体”的模式来开展军训工作,即“部队教官+学生教官+辅导员”。部队教官、学生教官、辅导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军训育人工作。2020年东北林业大学继续将军训模式升级,构成了新时代“三位一体”军训新模式,打造了一支由学校退伍大学生组成的400人学生教官训练队伍,承训本校学生的军训工作。学生教官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阳光和活力的青年群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对新生更有亲和力,与新生更容易交流,能充分调动新生参加军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退伍大学生提供成长进步的平台,同时能够减轻承训部队教官的压力,实现了“双赢”。
(三)抓好军训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军训育人文化氛围
“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明确有力的军训宣传工作对于营造良好的军训育人氛围,推动军训育人功能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军训期间,学校要注重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展示,用图文、视频等方式记录军训过程及军训成果展示,对学生军训中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制作学生军训专题的纪录片,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军训育人氛围。东北林业大学多年以来坚持在军训期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园新闻网及时发布军训的工作动态,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军训百问、军训掠影、军训收获等关于军训工作的系列微信,在广播台开设军训专栏节目。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军训育人氛围,普及国防文化知识,对于丰富军训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和锻炼意志品质,对于推动高校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出积极且有效的作用[10]。
(四)加强学生思想和心理干预,保证军训育人效果的实现
高校新生在军训期间的思想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新的区域、新的学校、新的同学以及新的教育模式都需要适应,这个适应的过程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军训的育人效果。高校军训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旺盛斗志,辅导员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研究提高心理干预的对策和方法,坚持思想政治与心理干预双管齐下的方针。东北林业大学辅导员在军训期间全程参与军训活动,主动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对于学生在军训中思想上和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辅导员第一时间主动出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预,保证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学校的军训教育,保证学校军训育人最终效果的实现[11]。
四、结语
总之,作为国防教育及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新时代高校军训包含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和内涵,高校军训育人工作任重道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修养,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革新教育观、探索新路径、寻求新方法,发挥好学生军训的育人功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古添雄,朱孔军. 高校学生军训管理研究——基于中山大学“一体两翼”军训管理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02):78-83.
[2] 田玉宝,王孝春. 高校学生军训育人的探索与思考——以沈阳工业大学学生军训为例[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35-138.
[3] 顾齐洲. 浅谈在校大学生军事训练在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11):195.
[4] 尹建强. 试论高校新生军训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3):94-95+98.
[5] 郭萍. 高职院校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67-70.
[6] 邬红波,俞党跃. 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性的思考与探索——基于浙江省内四所高校军训成果的调研报告[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3):52-54+57.
[7] 池会军,梁亚宁,王少华,等. 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研究——以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国防教育特训队为例[J]. 民营科技,2014(11):245-246.
[8] 李环宇. 高校大学生军训育人功能现状与优化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5(05):141-144.
[9] 龙宋军,林志强. 体育专业学生担任军训教官的优劣势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 科技视界,2019(26):117-118+121.
[10] 李凤英,王希庆. 当代大学生军训认知状况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学生为例[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2):48-49.
[11] 曹银贵,吴克宁,赵延平,等. 主题性活动在军训期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分析[J]. 中国地质教育,2011(03):10-13.
(薦稿人:刘九庆,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