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腾辉
【作家名片】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出生在一个败落的商贾之家。《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早年他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科考不力,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才补得一个岁贡生。6年后,他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后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以卖文为生,晚景凄凉。
吴承恩自幼酷爱野史奇闻,喜读唐人传奇,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考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加深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他晚年致力于诗文的写作,《西游记》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吴承恩的主要作品有《西游记》《禹鼎记》《春秋列传序》《射阳集》等。
【创作背景】
《西游记》的创作基于真实的历史原型。唐太宗贞观三年,年轻的玄奘赴天竺(今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途经一百多个国家,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天竺。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僧取经的故事也随之在民间广为流传。吴承恩在历代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吴承恩生活的时代宦官专权,奸臣当道,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环境十分黑暗。一方面,针对当时的腐败和世风的堕落,吴承恩表示悲愤,并给予尖锐地揭露和批评,发出“近世之风,余不忍详言之也”的沉痛感叹;另一方面,时代在呼唤着斩邪除妖的英雄人物出现,吴承恩敏锐地感受到了一股反抗的气息,这为他创作《西游记》打下了基础。
【名著梗概】
《西游记》主要记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护送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历经八十一难,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全书共100回,大致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7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学道、大闹龙宫、大闹地府、大闹天宫,直至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这部分主要写孙悟空的非凡出身和神通广大,突出体现了战斗性的主题,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其重点是“大闹天宫”的故事,集中表现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为后来随唐僧赴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
第二部分(8~12回):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主要介绍了取经的缘起和取经队伍中其他四名成员的出身、经历。这部分主要起过渡和连接的作用。
第三部分(13~100回):记述西天取经的过程。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在猪八戒、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共四十一个故事。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
【人物画像】
唐僧——意志坚定的领袖。他前世为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悟性极高,二十岁左右便名冠中国佛教,后被如来佛祖选中去西天取经。西行取经途中,唐僧遇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他心地善良、崇信佛法、严守戒律、意志坚强,但在复杂而又残酷的斗争面前常常表现得软弱无力,有时竟人妖不辨、是非不分。
孙悟空——正义、勇敢的化身。他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他曾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500多年。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热爱自由、疾恶如仇、充满斗争精神,是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猪八戒——人情味浓的典型。他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他原是执掌天河十万水兵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错投猪胎,后被孙悟空收服,一同保护唐僧赴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修成正果后被封为“净坛使者”。他性情憨厚,常怀退缩之心,善于奉承谄媚,好贪图小便宜。
沙和尚——埋头吃苦的侠僧。他法号悟凈,原是天界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的流沙河兴风作浪,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护唐僧赴西天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他少言寡语、任劳任怨、正直忠厚、意志坚定。
【《西游记》名句鉴赏】
名句一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很难成为统领他人的人物。这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必须要经受艰苦的磨砺。
名句二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赏析:人心生一个念头,不管是善是恶,天地鬼神都知道。因此,时刻告诫自己不要随便动恶的念头。善恶终有报,如果没有报应,那么天地(乾坤)也就有私心了,但我们知道天地是无私的,所以善恶报应也一定是真实的。
名句三
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赏析:一片小小的浮萍经过万千曲折流入大海,中间自然会发生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的一生中,与人、与事“相逢”的机会是很多的。
名句四
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杨红叶坠。路途烟雨故人稀,黄菊丽,山骨细,水寒荷破人憔悴。白苹红蓼霜天雪,落霞孤鹜长空坠。依稀黯淡野云飞,玄鸟去,宾鸿至,嘹嘹呖呖声霄碎。
赏析:此为对入秋时节的描绘。作用当然也不单单是写景,这首词描绘的秋景凄寒寂寥,落叶、烟雨的景色中有旅人孤独的悲伤情怀,也有山高路远、路途终点茫茫无期的担忧。
名句五
闪过的再生人道,撞着的定见阎君。
赏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太保的技艺高超,前面有对两者实力相当的描写,后面写有这样一句话,有心人便能从这一句中猜出胜负结局。
【精彩片段赏析】
片段一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赏析:对孙悟空的描寫,突出了他桀骜不驯、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寥寥数语,概括出孙悟空的能力、性格、形象,堪称经典。
片段二
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那一个蒙差来下界,这一个欺心闹斗牛,斩妖宝剑锋芒快,砍妖刀狠鬼神愁;缚妖索子如飞蟒,降妖大杵似狼头;火轮掣电烘烘艳,往往来来滚绣球。大圣三条如意棒,前遮后挡运机谋。苦争数合无高下,太子心中不肯休。
把那六件兵器多教变,百千万亿照头丢。猴王不惧呵呵笑,铁棒翻腾自运筹,以一化千千化万,满空乱舞赛飞虬。唬得各洞妖王都闭户,遍山鬼怪尽藏头。神兵怒气云惨惨,金箍铁棒响飕飕。那壁厢,天丁呐喊人人怕;这壁厢,猴怪摇旗个个忧,发狠两家齐斗勇,不知那个刚强那个柔。
赏析:片段描写了孙悟空与哪吒对战,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各显神通。作者在此处通过对比及比喻手法进行恰当烘托,刻画出两人鲜活的神态。变化多端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两人对战的激烈程度。
片段三
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
赏析:片段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写出了孙悟空的自以为是,也突出了他可爱、淘气的本性。
片段四
参天古树,漫路荒藤。万壑风尘冷,千崖气象奇。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草门楼,篱笆院,堪描堪画;石板桥,白土壁,真乐真稀。秋容萧索,爽气孤高。道旁黄叶落,岭上白云飘。疏林内山禽聒聒,庄门外细犬嘹嘹。
赏析:此处环境描写是故事主角真正化险为夷后心境舒畅的表达。炊烟袅袅的村景,低吟的狗吠声,表达出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恬静美好的状态,安抚了读者刚刚随着书中人物一起担忧的心情。
片段五
老妪闻言,十分欢喜道:“好,好,好!就是请他,不得这般恰好,明日你父亲周忌,就浼长老做些好事,念卷经文,到后日送他去罢。”这刘伯钦,虽是一个杀虎手,镇山的太保,他却有些孝顺之心,闻得母言,就要安排香纸,留住三藏。
赏析:此处是对太保人物性格的补充,之前杀虎的一幕充分表现了他英勇善战的性格特点,而留三藏为他的父亲吟诵经文,则表现了他内心的孝与善。由此可见,这太保是一个正面人物。
片段六
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喧杂鸟声多,静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赏析:环境描写优美,表现了人物化险为夷的处境,也从些许凄凉与人物脚步的踌躇中表现出人物的无助。
【真题演练】
1.(2020陕西)“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熟悉的歌词让大家想起古典小说《西游记》,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中的白龙马在取经过程中表现出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下列《西游记》的部分回目,其情节与白龙马相关的一项是( )
A.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B.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C.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D.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2.(2020重庆B卷)名著阅读
(1)阅读《西游记》选段,按要求填空。
A.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hàn)天炽地。
B.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我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A指 (填人名),B指 (填人名)。
(2)根据《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的故事情节,简析孙悟空的形象特征。
3.(2020苏州)名著阅读。
有位读者阅读《西游记》时,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段对话: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灵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1)从理解孙悟空形象的角度来看,这位读者写此对话的意图是什么?
(2)有同学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孙悟空的电影,想借用这段对话,为此向你征求意见。本着尊重原著内容的原则,你会建议他把这段对话安排在( )
A.孙悟空去龙宫借宝,冥府销名之后
B.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官职的真相之后
C.孙悟空坏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之后
D.孙悟空逃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之后
【真题演练】 参考答案
1.(1)忠诚、勇敢、坚毅、吃苦耐劳。(2)B (B项主要讲了黄袍怪变为一美男子,前往宝象国探望岳文国王,将唐僧变为猛虎,白龙马变为宫娥。白龙马举刀暗算黄袍怪,被打中后腿。八戒要回高老庄,白龙马劝他去找悟空。悟空拒绝,八戒下山大骂,被众猴捉回。)
2.(1)A.红孩儿(圣婴大王) B.八戒(猪八戒、猪悟能、悟能)。(2)①自尊好强:嫌弼马温官小,毅然弃官;②有反抗精神:敢于挑战天庭,自号“齐天大圣”;③尽职尽责:尽心养马,使马膘肥体壮;④神通广大:在对阵巨灵神等天兵天将时展示出各种变化。(答对两点即可)
3.(1)突出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准备决一死战的大无畏精神。(2)D(这段话出自孙悟空要去大闹天宫之前,根据原著内容可知,上一情节是孙悟空逃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