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珏
笔者有一个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他自己也表示很苦恼。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他将平时的关注点从游戏中慢慢转移出来。
一、投其所好,布置任务
这名学生名叫小轩。笔者试着让小轩模仿游戏中的规则,设计一个班级竞争活动,同时,建议他每天放学回家后,给自己留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设计活动。整个活动方案要包含活动持续时间、晋级方式、活动海报等各个方面。
在给他建议时,笔者表示只是想请他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班级做点事。热心的他听到能有机会为班级做事,而且是做这么一件大事,特别激动,第一天回去就写了方案。我给他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让他回去修改后再给我。就这样,写写改改,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月。
一个半月后,我们班的“‘一路向上’争做最强王者”的活动诞生了。从最初的“普通黑铁”,到“奋斗精钢”,再到“最强王者”,小轩设计了10个等级。每次作业、默写、考试等达到90分就可以去他那里兑换一个标志,累积15个标志可以升一级。还可以利用标志兑换其他东西,比如精神奖励、“拯救同学”。精神奖励是和老师或家长的互动。他说设计灵感来源于自身感受,他很乐意和爸爸一起打球,但爸爸总没时间,所以他想让大家有多点儿和老师、家人相处的机会。“拯救同学”是为了增进同学友谊而设计的。他将标志称为“向上贴”,寓意每个学生都能给自己贴个“向上”标贴。他还给海报设计了一个“雄起”的图标。他说想要自己雄起,变回当初那个积极向上、名列前茅的语文课代表。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这个活动一出,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大家争相忙着积攒标志。小轩也变得很忙,因为找他兑换标志的人络绎不绝,他似乎找到了存在感,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他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我再和他聊起游戏时,他惊讶地说,最近太忙了,都没想起玩游戏这事儿。
修建水利工程,關键是疏导而不是围堵,否则更容易发生水灾;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我和他的家长采用强硬的办法对待他,如没收手机,强行禁止,只会引起他的反感。现在,由他自己设计活动,有以下作用:一是把他的关注点进行转移,顺势对他的兴趣进行正面引导;二是让他有存在感,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三是参加自己设计的活动,他就更想表现得好一些,所以他“升级”的态度比任何时候都积极。这样,“被动地要‘我’学”变成了“‘我’要主动地学”。学生的主观态度发生了改变,体内“小宇宙”被激发,进步就是早晚的事了。
回头细想,他在设计活动时增加“精神奖励和拯救同学”这一环节,是不是也反映了他渴望亲情、友情,渴望得到老师关心呢?是不是正是因为他渴望得到,所以才会走进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这些?
小轩如此,其他学生是不是也是这样?笔者愿意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引导他们,以成就更多“一路向上”的小轩。